我们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历史往往都是从小说中得来,比如说读《三国演义》会对三国历史耳熟能详,读《杨家将演义》会对北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读《说岳全传》也能了解宋金两国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不过历史小说虽然能够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中了解历史,但和真实的历史毕竟有很大差别。有时候因为小说作者的个人偏好,往往对历史人物有一些歪曲的描写,比如《三国演义》里的魏延,虽然小说里写到他的勇猛和功劳,但对于他最终结局的描写就纯属歪曲了。
在小说里魏延本是刘表的部下将领,刘表死后又跟随刘琮。因为在襄阳放刘备入城同刘表的另一位大将文聘起了冲突,一番大战后找不到刘备便去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后来关羽攻打长沙时,魏延斩杀韩玄,救下要被韩玄处斩的黄忠,献城投奔了刘备。不料诸葛亮一见到魏延便命刀斧手把拉出斩了。众人都大惑不解,诸葛亮的解释是“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后来刘备求情诸葛亮才收回命令。那么魏延脑后真有反骨吗?
首先“反骨”之说就是荒谬至极,毫无科学依据。再者魏延戴着头盔,就算有“反骨”诸葛亮也看不到。而诸葛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魏延的两次背叛:背叛刘琮投韩玄,又背叛韩玄投刘备,所以两次背主让诸葛亮觉得此人不可靠。但反骨说虽荒谬,却深入人心。无论之后魏延立了多大功劳,对汉室多么忠心,但“反骨论”一直是他头上的紧箍咒,因此小说最后把魏延定为反叛被诛杀也没有多少人同情。那么小说里魏延的经历符合历史吗?
实际情况是魏延一直就是刘备的部将,并未投过刘表和韩玄,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什么是“部曲”呢?属于当时豪强们的私人卫队。可见魏延并非降将,而是刘备的嫡系。当时刘备的手下有著名的五虎上将,和这些名将比起来魏延还只是小字辈,而他也是从一个低级军官做起,因为屡有战功,被升为牙门将。这是正五品的武职,成为刘备手下的一员偏将。
魏延第一次让人刮目相看是在刘备夺取汉中称“汉中王”后返回成都。而刚刚夺取的汉中则需要一员猛将来镇守。大家都认为此职位非张飞莫属,连张飞本人也做好了上任的准备,然而刘备一宣布人选却满座皆惊。因为他任命的汉中太守是名不见经传的偏将魏延。刘备问他如果曹操来攻该如何应对?魏延信心十足的说:“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大王阻挡他。如果派一偏将领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刘备听后很满意。而事实也证明刘备看人的眼光的确很毒辣,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他镇守汉中十五年,没有放入一个敌人,更没有丧失一寸土地。也由一员偏将成为独当一面的重要将领。
可惜刘备早早地死在了白帝城,他的顶头上司变成了诸葛亮。在小说里魏延参加了诸葛亮的历次出征,无论是讨伐孟获还是六出祁山,魏延都是作为举足轻重的大将冲锋陷阵,履立战功。而在五虎将死后,他便毫无争议地成为了蜀汉武将中的顶梁柱。可以说已经成为蜀汉元老的他越到后期就越显出他的不可替代地位。他先后被封为都亭侯、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等,并有“假节”之权。“假节”就是皇帝将符节借给临时执行任务的臣子使用,持有假节的臣子可以不经请示汇报有自行处置之权。由此可见魏延在武将中的地位无人能及。
历史事实也与此差不多,魏延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他不仅有勇,而且有谋,首次北伐时他曾向诸葛亮提出过著名的“兵出子午谷”奇谋:由他率兵五千,再带五千士兵运粮,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然后诸葛亮兵出斜谷,与魏延在长安会师,一举可定咸阳以西。但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而且军事方面也不是他的特长,因此魏延的这一奇谋自然未能通过。因为未能实施,有关魏延的奇谋是否能成功引起了后世的争论,正反两方面意见都有道理。不过作为军事行动,历来就没有一定之规,出奇制胜,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例子在军事历史中比比皆是。比如后来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的的计谋与魏延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处。类似这样的险计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将的能力上。而魏延的确是智勇双全,能力肯定不会在邓艾之下,所以如果让魏延带兵出子午谷,成功的可能性极大,因此诸葛亮不得不说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尽管奇谋没有被采纳,但能提出这样的奇谋说明魏延的军事能力远在蜀汉其他将领之上。尤其到了三国后期,像魏延这样勇冠三军,又有谋略又能善待士卒的将领更是寥若晨星。但让人唏嘘的是这样一位有胆有识,身经百战的不可多得的将才没有死在沙场上,而是死于自己人之手。小说中写道诸葛亮临死授计于马岱,将魏延诛杀。在民间诸葛亮是忠义和智慧的化身,他所用的计谋千百年来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但对于诛杀魏延这一计却争议颇大。在毛宗岗删评之前的罗本《三国演义》里甚至还有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打算把魏延和司马懿一起烧死的描写。而罗贯中在极力美化诸葛亮时,对他的对立面的人也是极尽丑化,甚至写到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有意降魏,被马岱阻止。所以魏延这个反叛的骂名便随之背到了千古。
而事实的情况是魏延根本没有谋反,既无反心,也无行动。魏延之所以下场悲惨,是因为他命犯小人。当时他和长史杨仪闹得势同水火不可开交。应该说两人一文一武都是难得的人才,但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弱点。杨仪性格狷狭,而魏延作为武将又脾气暴躁,两人生性不合,甚至魏延有一次气得要宰了杨仪,把杨仪吓得到诸葛亮面前大哭。诸葛亮见手心手背都是肉,也不好偏袒只能当和事老。但诸葛亮深知自己活着两人还不敢造次,一旦自己不在了,凭这两个人的性子能把蜀汉闹得底儿朝上,因此他不得不考虑自己死后蜀汉的安宁,因此才想出一条计策,一石二鸟。
诸葛亮临死前与杨仪、费祎、姜维等密议后事,提出由魏延断后,如不从命,大军便自行出发。史书上并没有说诸葛亮布置马岱杀魏延,可见后来对魏延之死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杨仪。但诸葛亮明知魏、杨两人的矛盾,也明知魏延可能会不从命,结果还做此安排摆明了是要借杨仪之手除掉魏延。关于诸葛亮为何急于除掉魏延可以参考《水浒传》里宋江服毒自尽时拉李逵来垫背,因为宋江知道李逵骨子里就有不安定的基因,自己死后李逵一定谋反。诸葛亮也有这样的担忧。魏延不是一般人能降服的,唯一能压制住他的就是自己,而一旦自己归天,魏延肯定就目中无人了,也根本不可能把刘禅那个傻小子放在眼里。而魏延又有勇有谋,手握重兵,一旦不安分起来比杨仪要危险得多。所以诸葛亮对魏延和杨仪都不信任,但他要置魏延于死地,杨仪是个文官,闹不出多大动静,就给他安排个闲职。后来杨仪自杀身亡,也的确是自己作的,不能算到诸葛亮头上。
结果也正如诸葛亮所料,魏延不同意撤军,更不接受自己断后的安排,他和杨仪派去联络的费祎一起起草了一份协定:由其他人护送诸葛亮灵柩回成都,自己继续率兵北伐。结果费祎很狡猾,口是心非,脱身而去,协助杨仪撤军。可以说后来魏延与杨仪之死和费祎都有直接关系。魏延得知勃然大怒,想抢在杨仪之前赶回成都向刘禅告状,为阻挡杨仪军队所过之处把桥梁、栈道都烧毁了。杨仪和魏延又同时上书告对方谋反。刘禅一时不能确定他们谁说的是真话,而留守后方的文官蒋琬、董允等人都认为杨仪比魏延可靠,于是刘禅便命蒋琬带兵阻挡魏延,结果蒋琬的部队还没赶到,魏延便为杨仪所杀。
原来杨仪派大将王平去迎击魏延。王平见到魏延一阵大骂,说丞相尸骨未寒,你这逆贼怎敢谋反呢?魏延的部队都是跟随诸葛亮多年的老兵,对诸葛亮的感情深厚,他们也认为魏延是有意谋反,因此魏延的士兵们便大量开小差,一哄而散了。这种情况下魏延只得带领几个儿子逃回汉中,后来被杨仪派去的马岱斩杀。当马岱把魏延的人头献给杨仪时,杨仪把魏延的人头踩在地上恶狠狠地说:“你这庸奴还能作恶吗?”魏延身死,他谋反的罪名也坐实了,因此又被诛了三族。
魏延作为蜀汉的重要将领,身先士卒,南征北战,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他始终没有过投降曹魏的想法,因为意见不合和杨仪内斗失败也只是逃回到汉中,所以谋反的罪名是绝对不成立的。当然他的个性太过刚直,也没有政治头脑,只顾眼前利益,容不得自己受一点委屈,正应了老子所说的:“强梁者不得其死。”但他毕竟只是和一个长史不合,便以谋反的罪名被杀诛族,堪称千古奇冤。更冤的是明初的文学家罗贯中先生把他写进了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为了突出作者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把魏延又污蔑了一番,写他有意投降曹魏,被马岱所杀咎由自取。因此魏延的“反贼”形象在老百姓心里根深蒂固了。
而作为正史的《三国志》对魏延的评价与此大不相同。陈寿先生作为严谨的史学家还是为魏延说了公道话:“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就是说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不向北降魏却向南走,就是想除掉杨仪。然后自己取代诸葛亮接过军权,再继续北伐。但在《三国演义》里为了突出正统的蜀汉及神一样完美的诸葛亮,很多人物形象都被歪曲了,比如曹操、周瑜、鲁肃、司马懿、曹真等等。这些人后来也都被各种文学作品平反了,而魏延的形象在戏剧舞台上却从未得到改变,依然是脑后有反骨的反贼。这也是历史小说的害人之处,既能弘扬历史,也能歪曲历史,所以寻找真实的历史还得靠各种正史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