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业市场规模在近10年基本保持平稳,自2008年东北大地震后,由于灾后重建,建筑业开始复苏。但由于日本社会老龄化、少子化趋势严重。 日本建筑业工人均拥有高中以上学历,在学校教育结束后,进入公司会接受公司的新毕业员工教育,然后在1-3年内,参加公司在职业训练学校开设的课程培训。 期间经历多次“学校-工地”轮换学习,最终完成课程通过考试后,正式进入工程一线。进入一线以后,会接受工地现场包括各方面管理、技术、安全教育。一般培养一名项目经理,需要15-20年。 日本建筑业从业人员三种保险的缴纳费用,由公司与个人各自缴纳月收入的15%左右 。 ▼ 日本2014年8月发布新规定,要求投资额在4500万日元以上的施工总包单位,还须为下级分包强制缴纳齐全的社保。到2017年为止,要求日本建筑业全行业社保缴纳比率达到100%。 ▼ 日本工人工作环境良好,室外场地干净整洁,室内作业无污染。工地现场各类生活设施齐全。 日本工人午餐基本上为自带便当,现场不设食堂;下午下班后返回自家,工地现场无临时宿舍。此外,工地现场也不设停车场,工人上班不开车,不骑车,通勤为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此外,工地现场入口有专门的更换作业装备的场所,休息区还有个人储物柜,工人无需自带工具前往。 安全管理 不同于中国从上到下的责任传递式管理,日本建立的是从上到下的全员责任式管理机制。 死亡1人的代价:赔偿金高达1亿日元(萌主注:约和人民币498万),事故施工单位3年内不得参与政府工程投标,总包单位项目经理和分包责任人员免职处分,并在各种媒体前向公众谢罪。 自1996年开始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1996-2014年间,建筑业安全事故死亡率(占总从业比) 从每万人1.5下降到0.75。 ■安全早会:日式安全管理重要一环,也是一项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制度。 ■KY活动:即危险预知,让作业人员认识到危险源及当天的重点项目,从而做到在作业之前充分解决问题的训练。全员参与、全员提出、全员解决,上墙展示并每日存档。 ■安全看板:除了图文并茂的各种安全指示外,还明确了当日最关键的事项,如负责人、主要施工计划、水平/竖向布置等内容。 ■月度安全色:每月制定一种安全色,用于各类施工防护具、设备作为是否检验合格的标志。 ■防护具 ■临边防护 ■工地周边 ■场容场貌 ■办公环境 ■物资堆放 ■工完场清 品质管理 1.日本工程品质管理特征 ■设计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于产品之中。 ■施工精细化:操作精细,考虑周全,细节完善。放线由第三方分包单位完成。放线图纸精确到毫米,采用各种颜色对不同控制线进行区分。现场放线细致,除了尺寸,还有文字说明。 ■管理可视化:把隐蔽的、复杂的,变成简单的、易于辨识的。 ■装备自动化:提供稳定的品质,减少人工的不稳定因素。 进度管理 日本工程的计划管理体系:工序分解是基础,穿插施工是核心,技术提效是保障。围绕着各专业穿插施工编制各类计划,每日进行检查和核对,实现计划管理的精细化。 ■计划编制 ■计划的检查与调整 ■穿插施工的应用 穿插施工是日本工程进度精细化管理的核心,不论项目大小,均采用各工种交叉作业的方式。虽然结构标准层进度只有10-12日一层,但依靠取消湿作业和各工种穿插施工,最终达到减少人工和总工期优化的效果。 档案管理 ■日本的工程档案分类:过程档案 ■全过程影像化—以钢筋焊接为例 ■日本的工程档案保存 日本的工程档案保存期限 日本“三心文化” 日本建筑业是日本社会的缩影。日本人工作的偏执和严格的自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日本文化中的“羞耻感”文化、普遍的匠人精神和完善的职业教育支撑体系。 在日本从普通的工人到项目经理每个人都具备以下三个思维想法:第一,恐惧心。如果没有做好,出了问题,我会受到惩罚。第二,羞耻心。如果没有做好,出了问题,这是作为技术人员的耻辱。第三,良心。如果没有做好,出了问题,自己会极其良心不安。 而我们要向日本看齐的,远远不止这些。也只有付诸于实践之中,才能领略其精髓,追求用户思维,追求极致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