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问题谈】在玩耍中产生创意

 淡泊宁静致远斋 2015-08-10


  唐山地震纪念碑设计者李拱辰在忆及儿时建筑启蒙时说:“小时候曾有几个年头,坚持从东城到西城的徒步之旅……现在想来路上风光倒也惬意,有红墙、黄瓦、碧树、蓝天,有街市、庙会、山水、公园……投身建筑之门才回味到,这原是一条集中了中国古建筑精华的展示长廊,难怪她有如此的魅力,至今享之不尽、用之不尽。”

  有哲人说,走远了,别忘记初心。笔者很同意其意,希望更多成功的建筑师在感怀往事时,发现曾有过的未被世俗化的初心。

  童年乃人生的一缕曙光,无论一个人成人后怎样,他或多或少都保留一些孩提时的好奇与天真。工程院院士马国馨说:“小的时候虽然不懂建筑,但对济南一些有特点的建筑物还是有印象的,如山东博物馆和老齐鲁大学的中式建筑,济南老胶济铁路火车站的德国塔楼与站房。”宝贵的童年时光给了人们开启建筑之门的钥匙,许多建筑师后天的品质来自童年的感受与环境,在当下倡言恪守童心,是为了城市与乡村建筑设计的真善美,是为了从纯真中找到慎思与笃行的理性设计灵光。朝花夕拾,最忆是童年,童年的永恒贵在于“真”。

  儿童们在一起玩耍的意义不仅仅是游戏,更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学会做决定,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如何结交朋友。俗话说,有童心的生命没有老朽,有诗意的人生没有冬天。童年会培育出创意设计的萌芽,玩耍本身获取知识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可以从中获得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一点恰如国外较为成熟的“儿童博物馆”教育一样,去博物馆让孩子们体验“玩耍”,让孩子学会到社会去学习,学会到博物馆找资源,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成为“终身学习者”。可以设想,一个有主动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的儿童,他不太可能循规蹈矩,很可能具有创造力。

  建筑是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的载体,从营造氛围入手,童年阶段初知建筑文化至关重要。一般来讲,用建筑来传播美好对成年人来说比较容易,但对孩子来说,真正能打动他们的是兴趣,是有潜在智慧及审美情趣的内容。现阶段,国内尚无十分契合中小学生的建筑文化专门读物,从建筑文化审美的养成教育讲,十分需要建筑文化普及工作。中国尽管已是世界建造房屋数量的大国,但我们的全民建筑文化意识是很一般的,对建筑的审美观教育也是缺失的,公众文化教育的课程中,更少见建筑文化内容。因此,建筑是什么?建筑师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前不久,有一颗星以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女弟子张锦秋院士的名字来命名,这颗天穹上的明星,照亮的不仅仅是当代中外建筑界,同时照亮的是一直瞩目她的“三秦”父老乡亲,希望张锦秋的建筑精神在孩子们中间普及并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