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另类思路破解上古神话《山海经》

 负鹏载舟 2015-08-10
20年前,本人读初中时候,家里就有一本竖装《山海经》,那时候看不懂,也不感兴趣。

等到感兴趣时候,书不见了。

这不天涯上研究破解山海经的人多了去,其中也不泛高人,但这个高人都是想象的高人,所破解的都是基于“想象”。

首先我们得承认山海经是一部分神话故事,但是神话是建立在历史之上的,那么山海经就是历史,由几千年前继承到现在,所描述的“几乎所有事实,都被夸张放大”。
  
  其次我们还得承认“几乎所有描述的事实都被变形过”。
  
  那么我们要破解历史,就要解决这种“放大与变形”,将其修正回原样。
  
  那么将“放大与变形”修正回现实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认为必须是“合符人类的逻辑”与“与现实有对应之处”。
  
  如何解释“合符人类逻辑”则很简单,比如说一个简单的典故“举鼎绝膑”关于周武王的事,武王强举鼎导致骨头断裂,如果有人说这个鼎重达1吨,你信不?当然不信了,大象都扛不起一吨重的东西,更何况人了。然后就可以根据地球上最强壮的举重运动员来推测这个鼎重会不超过260公斤,更何况缺衣少食营养不良的远古人呢?
  
  然后查找山海经里与度量衡有关的行列,举个例子说“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以这个鼓为例子,以目前科技而言,鼓声属于低频,一个什么样的大鼓能“声闻500里”?这个“里”肯定与现代的“里”相比,近得多了,近多少呢?
  
  如果排除开史前文明(外星人类)的话,制鼓技术应该是越来越高,所以最大的鼓在有记录的历史上能传送多远,这就是限制。早年出现的高音喇叭也不过传3-5公里,这个大鼓即使以一张牛皮蒙上,也不至于传出10公里吧?那么那时候的“里”的大体长度就可以按现代长度换算出来。
  
  解决了度量衡,就可以换算出“山海经”所描述的地域面积。
  
  解决了地域面积的问题,还要解决“变形”的问题。比如书中记录的啥“蛇首龙身”之类的变形的没谱了,在今天都没有案例给于解决,我们需要修正的就是在山海经上描述的“动物、植物、人”与“今天现实相对应”的部分。
  
  比如说4000年前的野猪与今天的野猪外形差别肯定不大,唯有生活地区不同而已,那么山海经中有与现实动物对应的动物植物与人吗?
  
  我们找找看,比如这一句“黄山,有鸟焉,其状如 ,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这一句我们必须提炼出关键字来,如果你认可就目前而言“人舌能言”是最不容易被变形的,因为今天的鹦鹉确实能够人言。然后问题就来了,现在的亚洲没有鹦鹉,那么古时候的亚洲有鹦鹉吗?
  
  如果没有,这种鹦鹉的描述来自何方?是远古非洲人迁移到亚洲来对于家乡的回忆吗?
  
  再来一个例子:余峨山。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犰狳在今天也确实有,跟这个描述的基本一样,胆小怕事,见人真卷起来避害。这玩意基本生活在拉美地域,然后就奇怪了,亚洲根本没这么玩意儿,远古的中国人怎么看的见这个“犰狳”呢?
  
  那么远古的写“山海经”的人,是不是非洲原始人迁移过来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