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名词用作动词

 德公溪 2015-08-10

初中名词用作动词

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 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 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 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 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1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 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 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 卧右膝。(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 诎右臂支船。(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26 而竖其左膝。(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7 居右者椎髻仰面。(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8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第一个意动用法):以……为亲。

2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上)(第一个意动用法):以……为子。

30 故外户而不闭。(同上)(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1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3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3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4 每至晴初霜旦。(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35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36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3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38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动词用作名词):马。

39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40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1 与余舟一芥。(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八年级(下)

4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43 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44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45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46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47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

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48 一食或尽粟一石。(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49 策之不以其道。(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50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51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52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53 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4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55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57 如鸣 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8 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59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60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61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使……凄凉;B使……寒泠。

6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形容词用作状语):A……之前;B……之后。

63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即……太守

64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6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6 泉而茗者。(《满井游记》)(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

67 泉而茗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而歌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68 红装而蹇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69 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

70 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走。

九年级(上)

71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72 置人所罾鱼腹中。(同上)(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73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同上)(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74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75 将军身被坚执锐。(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坚固的铁甲。 B锐得的武器。

76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同上)(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77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78 天下苦秦久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79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或以……为怪。

80 忿恚尉,令辱之。(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1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睢不辱使命》)(名词用作动词):白色丝织物,指丧服。这里是穿丧服的意思。

82 (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成为四个人的意思。

83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8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同上)(名词作动词):A用箪盛;B用壶装。

85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同上)(形容词用作状语):A对外;B对内。

86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87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长草木)

88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

89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亲近。

90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疏远。

91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92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93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94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95 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96 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97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98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99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100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101 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102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103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104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105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106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10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108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

109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110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

111 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驴不胜怒,蹄之。 【解析】例衣帛不是“‘衣服和布帛,也不是衣服的布帛,而是穿帛,即活用为动词。例名词用在代词的前面,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脚踢。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赵王之子孙侯者 。 【解析】例名词,用在助动词后,活用为游泳。例名词用在副词之后,活用为动词,即穿的意思。例中名词用在之前,活用为动词,即封侯。 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例如: 树之以桑。 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解析】例名词后有介词结构以桑活用为动词,是种植的意思。例名词之后有介词结构乎舞零活用为动词,是吹风”“乘凉的意思。 4、名词与连词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2005年高考福建卷) 【解析】一般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不用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例名词衣冠活用为动词,穿好衣服,戴上帽子。例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向东溃逃。 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如: 阙秦以利晋。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解析】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心理活动。例利晋,是使晋得利,这是客观的结果,因而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药之以众人的议论为药,是一种心理活动或一种主观上的感受;客观上,众人的议论不可能真的成为一种药,因而是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现代汉语里很少见,但在古代汉语里却经常出现。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的情况有三种,分别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本文只对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作一些分析。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八种常见的句子结构,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一、名词+名词
    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连用,二者未构成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例如: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司马迁《鸿门宴》)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分析:例句(1)中“籍”和“吏民”皆为名词,两者连用,“籍”用作动词,意思是“登记”;例句(2)中“刑”和“人”皆为名词,两者连用,“刑”用作动词,意思是“施加刑罚”;例句(3)中“极”是名词,“视听之娱”是名词性短语(偏正短语),两者连用,“极”用作动词,意思是“穷尽”。
    二、名词+而+动词
    名词和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用连词“而”连接,该名词常活用作动词。例如:  (1)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张溥《五人墓碑记》)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苏轼《赤壁赋》)
    分析:例句(1)中名词“墓”和动词“葬”之间用“而”相连,“墓”活用为动词,译为“筑墓”;例句(2)中名词“衣冠”和动词“见”之间用“而”相连,“衣冠”活用为动词,译为“穿衣戴帽”;例句(3)中动词短语“顺流”和名词“东”之间用“而”相连,“东”活用为动词,译为“向东进发”。
    三、名词+代词
    名词一般不能修饰代词,如果它置于代词之前,则常活用为动词。例如:
   (1)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张溥《五人墓碑记》)
    (2)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句(1)中名词“函”出现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例句(2)中名词“蹄”出现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蹄子踢”;例句(3)中“之”的词义已经弱化,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但分析时可以作为代词理解,名词“鼓”置于其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击鼓”。
    四、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
    副词和能愿动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如果名词前出现副词(一般是否定副词)或能愿动词,该名词常活用作动词。例如:
    (1)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劝学》)
   (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例句(1)中名词“王”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为王”;例句(2)中名词“目”受副词“数”(shuò,屡次)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以眼睛示意,使眼色”;例句(3)中名词“水”受能愿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水,游泳”;例句(4)中名词“刃”受能愿动词“欲”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杀”。
    五、介词结构+名词
    介词后跟宾语会构成介宾短语,如果名词前有这种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作状语起修饰作用,该名词常活用为动词。例如: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苏洵《六国论》)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分析:例句(1)中名词“礼”前有作状语的介词结构“以事秦之心”修饰,故活用作动词,译为“礼遇”;例句(2)中名词“名”前有作状语的介词结构“以钟”修饰,故活用为动词,译为“命名”。
   六、活用作状语的名词+名词
    状语一般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谓语。文言文中,几个名词连用且其中的一个名词活用作状语时,跟在它后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例如: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杜牧《阿房宫赋》)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贾谊《过秦论》)
   分析:例句(1)中“鼎铛玉石”四个字都是名词,其中“鼎”“玉”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把宝鼎”和“把珠玉”,“铛”“石”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分别译为“当做铁锅”和“当做石块”,“金块珠砾”用法同此;例句(2)中“瓮牖绳枢”四个字都是名词,其中“瓮”“绳”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用瓮”和“用绳”;“牖”“枢”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分别译为“做窗户”和“系门轴”。
   七、名词+补语
   名词一般不能带补语,如果其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常活用为动词。例如:
    (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经·大雅·思齐》)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
    分析:例句(1)中名词“刑”通“型”,后带补语“于寡妻”,用作动词,译为“作榜样”;例句(2)中名词“舍”后带补语“于其址”,用作动词,译为“筑舍定居”;例句(3)中名词“军”后带补语“(于)霸上”,用作动词,译为“驻军,驻扎”。
    八、所+名词
    “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时常作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使用,如果“所”后跟的是名词,该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例如:
    (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分析:例句(1)中名词“志”跟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译为“做记号”;例句(2)中名词“罾”的本义是“鱼网”,用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译为“用网捕”。
    此外,少数情况下,虚词“者”前为名词时该名词也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侯”本是名词,置于“者”前就活用为了动词,意思是“封侯”。(来源:《语文报·教师版》)

知识盘点: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本是名词,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因带宾语,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但微颔之(《卖油翁》)转化为动词点头。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转化为动词下霜。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4.妇抚儿乳(《口技》)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口技》) 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红装”“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转化为动词击鼓。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转化为动词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转化为动词入侵。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转化为动词怨恨。 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转化为动词下雨。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天天。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用船的意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 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的意思。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向南”“向北的意思。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 1.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马。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动词转化为名词,产出”“收入。 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旧知识”“新收获。 (四)意动用法 1.父异之(《伤仲永》)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伤仲永》)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以我美。 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以之为异。 6.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为耻辱。 (五)使动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耳乱”“使形劳。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使之生。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使心息。 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使人眼迷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例2“王”为意动用法不是使动,译为,认为……为王或把……当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1.语义区别】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2.语法区别】

  1.使动可以省略宾语,意动不可

2.谓语灵活性不同

三、(形容词、名词)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B.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A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B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C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C.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一册文言文意动用法归纳

 

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会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一、何谓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的意思加上去的。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当作……”

 

  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以……为羞。尚羞之:,羞惭,耻辱,这里是……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的特征 

  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意动\"\'中的\"\",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认为天下变小了;以天下为小。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

 

  如\"孟尝君怪之\",这个\"\"就是\"……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韩愈的《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是名词作意动用,当\"……作老师\"讲。 

.意动用法的分类 

  意动用法根据意动词的本来的词性可分为名词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和动词意动用法三类。下边我们就一类一类加以说明。 

(一)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做……,以…………,认为…………。像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比比皆是,例如: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先、后:方位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先(前),以……为后。整句的意思是:我之所以作这们的退让,是因为要把国家的急难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次要的位置啊。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师,名词作意动词,译为:把郯子……当作老师;认为郯子……是老师;以郯子……为老师。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作意动用。译成:渐渐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渐渐以其父为宾客。 

4.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客我以我为客,整句的意思: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王安石《伤仲永》)利:认为……有利。整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做非常有利,于是每天拉着仲永去四处拜访县里的人。 

6.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以……为夫人,整句的意思是:(国君)把她看作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作夫人吗? 

7.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鱼肉:以……鱼肉。整句的意思是:假如我死了,他们都把他(指田蚡)当作鱼肉任意宰割了。 

8.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君:以……为君,整句的意思是:天下大乱,(人们)再不把天子看作天子了。 

9.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友:以为友,子:以为子。整句的意思是:以风为友,以雨为子。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    

11.越国以鄙远。(《左传·僖公三十年》)(……当作边邑鄙:原为名词,边邑,此为名词意动用法,以远方为边邑。整句的意思是: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或译作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 

12.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m)鹿。(苏轼《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整句的意思是: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1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巢:以……为巢。 

14.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襟:以为衣襟;带:以为衣带。整句的意思是: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 

1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师:以……为老师。 师之,就是把他当作老师。整句的意思是:生在我之前,他闻知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 

16.驼业种树。(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业:把……当作职业。整句的意思是:郭橐驼认为种树是他的职业。 

1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罪:认为有罪,引申为归咎,归罪。整句的意思是: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1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亲:以为亲人;子:以为子。整句的意思是:所以人们不单独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也不仅只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成语举例 

1.幕天席地:幕:以……为幕;席:以……为席。            

2.草菅人命:草菅:以……为草菅。          

3.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4.游戏人生 以……为游戏 

(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认为……形。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为数也不少,如: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美,以……为美,认为----漂亮,赞美。美我,“以我为美。整句的意思是: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对我有私心;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对我有所求。 

2.成以其小,劣之。(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劣:以……为劣等。整句的意思是: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 

4.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察今》)贵,以……为贵。整句的意思是:明的事理的人,贵在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没见到的。 

5.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意思是:不以万里为远。 

6.吾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晏子春秋·外篇第七·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难死,以死为难,即不愿意死;难,形容词意动用法)整句的意思是:我是地位低微的人况且不愿意死,更何况您呢。 

7.天下苦秦久矣。(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苦:以……为苦,苦于。整句的意思是:全国的老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的压迫,痛苦不堪。 

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谏太宗十思疏》乐,以……为乐。整句的意思是: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 

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迟:以……为迟。整句的意思是: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 

11.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韩非子·五蠹》 苦:……为苦。整句的意思是:在沼泽低洼地区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却要雇工开挖渠道排水。 

12. 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小石潭记》:为形容词意动用法,乐之以之为乐,指对此感到快乐。 

13.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苦:以贫为苦。整句的意思是: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 

14.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史记.魏子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怒:以……为怒。整句的意思是:魏王因公子偷了兵符,矫诏杀死了晋鄙而大为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魏王会恼怒他)。 

16.先生不羞,乃有意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不羞:不以……为羞。整句的意思是: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 

17.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美:以……为美。整句的意思是:君子用学习来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18.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少:以……为少;轻:以……为轻。整句的意思是: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19.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怪:以之为怪。整句的意思是: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理解的,而畏惧它就没有道理了。 

20.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古人重之。(《韩非子·五蠹》重:以之为重。整句的意思是:今天的县官,一朝身死,他的子孙好几代可以驾马坐车,所以人们都看重官位。 

2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班固《汉书》)贵:以之为贵;贱:以之为贱。整句的意思是: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22.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论语.公冶长》)不以下问为耻,以之为贤。整句的意思是:孔文子不以下问为耻,孔子认为他贤能。 

2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 

2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悦:以……为快乐;乐:以……为乐。整句的意思是: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 

25.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善:以……为善。整句的意思是: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26.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异:认为……奇异。整句的意思是: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了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 

27.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奇:以……为奇。整句的意思是: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28.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以……为羞。尚羞之:,羞惭,耻辱,这里是……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连一个平常人也觉得羞愧,何况您还身为将相呢! 

29.幸灾乐祸 以……为高兴,快乐 

(三)动词意动用法。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耻,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不把相互拜师学习当作耻辱;不认为相互拜师学习是耻辱的;不以相师为耻。) 

2.便利此月内。(利,以……为利,形容词意动用法。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鉴:以……为鉴。整句的意思是: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4.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之为羞)羞,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尚且把这样的事当作羞耻的;尚且认为这样的事是羞耻的;尚以之为羞。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邑人认为这个孩子有特殊的才能;邑人以之为奇。宾客:名词作意动用。 

6.()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王安石《伤仲永》)异:认为……惊奇。整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觉得他有些奇怪,于是就从旁人家给他借了笔墨之类的东西给他。 

7.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异之认为它奇怪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打鱼人觉得十分惊奇 

8.群臣怪之。(《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怪:以……为怪。整句的意思是: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9.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怪:以……为怪。 整句的意思是: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 

 

总之,不管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它们都属于意动关系,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在翻译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可以翻译为: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 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但是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此类现象的存在,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成语中的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