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蒸《高本汉、董同、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

 看见就非常 2015-08-10

高本汉、董同、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 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
 历史语言学札记之一
冯 蒸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音韵学界通常认为高本汉以来对汉语古音的构拟方法是把产生于印欧语的历 史比较法成功运用到汉语历史音韵研究的范例。但是本文在确认了运用历史比较法构拟古音 的标准模式之后,指出高本汉等几位先生对汉语古音元音系统的拟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 史比较法,可以叫做投影法,或称作类型构拟法。本文继而探讨了几位学者使用这种拟测古汉 语元音系统方法的步骤与结论。
  关键词:历史比较法;构拟;古音;元音系统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9142(2004)05- 0073- 10
  印欧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成功发展的代表性标 志之一就是创立了历史比较法。并在此基础上建 立了历史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全 面总结和完善历史比较法所确立的一套语言构拟 方法的原理、原则和步骤。
  但是众所周知,语言历史的构拟方法完全是 根据印欧系语言的比较实践产生的,这种对印欧 语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它移植到与印欧语系全然 不同的其他语系,是20世纪历史语言学发展的一 个重要标志。总的来说,产生于印欧语的这套比 较构拟原则,对于凡是有发生学关系的其他语系 都是适用的。但是由于各种语言结构和性质的不 同,在运用印欧语的这套历史比较法时不可能不 在某些具体步骤方面作出部分修改和调整,以适 应于各种新的被研究语言的需要。这种做法是完
全正常的。
  最先把历史比较法成功运用到汉语历史音韵 研究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Bernhard Karlgien,1898- 1978),高本汉的《中国 音韵学研究》(1915- 1926) 一书成功地构拟了《广 韵》音系,成为后来汉语中古音研究的基石。
  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高本汉及其后继 者是如何把产生于印欧语的这套历史比较法运用 到汉语古音的元音构拟当中,目前我们还没有看 到有人在这方面加以探讨。我们认为只了解印欧 语历史比较法的原则是远远不够的,处理汉语的 古音材料时,要根据汉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历 史比较法,才能对汉语古音的元音系统作出成功 的构拟,而高本汉及其后继者在这方面的确表现 出了他们高超的智慧,所以他们的古音构拟工作
收稿日期:2004 - 06- 18
作者简介:冯蒸(1948-),男,北京市人,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73

冯蒸高本汉、董同、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
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目前国内出版的历史语言学著作和汉语音韵 学著作,在讲古音的构拟时,通常只讲构拟的一般 原则,至于这套原则如何应用到汉语的古音研究, 则或者语焉不详,或者隔靴搔痒,总的来说对高本 汉以来诸位音韵学家构拟中古元音的成功方法缺 乏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所以他们的有关论述,都 不能解决汉语历史音韵构拟的实际。
  笔者研究汉语历史音韵学多年,讲授‘历史语 言学”一课亦已多年,觉得亟有必要把高本汉、董 同、王力、李方桂等几位音韵学大师特别是受过 印欧语历史比较语言学系统训练的大师们如何把 历史比较法创造性地运用到汉语历史音韵学上的 成果从方法论的角度加以总结,以促进汉语音韵 方法论的研究。
  一、历史比较法的标准模式
  历史比较法是历史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 法,它主要讲述的就是古音构拟的方法。这种方 法在国外出版的历史语言学教科书或有关论著中 多有陈述。我认为表述得最为清楚且易于了解的 近著是Fox 1995[1]。至于用汉语写的关于历史语 言学的教科书有岑麒祥1981[2]和徐通锵1991
[3],二书虽也讲到了历史比较法,但是似乎并没 有完全准确讲清楚如何具体构拟古音的步骤和方 法。而且二书所举例证和解说也容有未妥。李方 桂先生在晚年对历史比较法做了最为简洁、明确 的叙述,他是在回答采访者罗仁地(Randy LaPolla) 先生的提问时说这番话的,今有王启龙、邓小咏二 先生的汉译本(李方桂2003),现把这段话引录如 下,作为鉴定在汉语古音拟测时是否使用了历史 比较法的标准:
  罗:您能否就您在《台语比较手册》中做 构拟工作时运用的方法论谈得更加具体| 些?
  李:可以。这确实是非常简单的方法。 研究|组语言一~比如说,我们想构拟它的 辅音声母。在|种语言里发现了 30至35个 辅音,在另|些语言里发现25或21个辅音 等等。然后将这组语言的词汇与另|组语言
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其中某些语言与其他语 言的某个音对应,有些语言与另|个音对应。 因此,就会发现虽然这种对应在这种语言里 只有|个音,但它却与别的语言的两个音或 有时甚至三个不同的音对应。就可以指出, 在原始语里有三个不同的辅音。
这就是比较法具体的使用方法。如果你 发现这个音与某个音对应,那是个辅音。这
  个音 相同的音却又与另|个辅音对应。
那么,这可能是别的音。换言之,这|个音可 以追溯到两个原始语音(pioto-sound)。可以 仔细地考察这种对应关系,找出|些原始语 音。我们这样得到的结果不|定全对,但这 种做法至少是我们尽其所能了。[ 4] ( p. 110)
  按:李方桂先生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对历史比 较法构拟原则的最为简洁明确的概括。虽然他是 以比较台语为例。1978年李方桂先生从美国到 北京作学术演讲,我本人也曾提出过如何构拟古 音的问题向李先生请教,李先生于当年9月9日 从西安给我回了一封信作答,所述与上引文基本 相同。关于历史比较法具体构拟步骤的详细进一 步说明及李先生的赐答,我准备在另外一篇文章 中再做说明,此处恕不多赘。下文我们考察高本 汉以来诸家构拟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的方法 是否是这种意义上的历史比较法,即以此处所述 的方法为准。
    二、论高本汉对中古《切韵》
    音系元音系统的构拟方法:
    主元音4型说附论跨型元音 高氏对汉语中古音元音系统成功构拟的具体 方法和步骤,他在他自己的著作中说得并不十分 明确,需要仔细地加以体会,才能推绎出他构拟的 具体步骤和方法,不管对他的构拟结果是同意还 是反对,都应该在全面了解他具体构拟方法和步 骤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5] —书中对《广 韵》音系(下文称《切韵〉)音系)做了全面的构拟,这 里我们只研究和阐述他对中古主要元音系统的构 拟。元音系统属于韵母系统的一部分。关于这部
74

冯蒸高本汉、董同、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
分内容高氏《中国音韵学研究》一书,卷首所列的 目录很简单,现在我们根据其正文内容,重做一细
致目录,以便下文讨论,其目如下:
第十七章古代韵母的拟测 451
I .韵尾辅音 454
II.元音:A共同的原则 455
—二等的主要元音 460
合口   462
  现在要研究三四等的主要元音跟颚介音成 素 466
二等有没有前颚介音的成素?   477
—二等的重韵 478
B各摄分论 483
山摄跟咸 摄 484
效 摄 484
蟹 摄 487
止 摄 489
果 摄 494
宕 摄 496
臻 摄 501
深 摄 507
梗 摄 508
j)流摄 514
k)遇摄 516
1)通摄 523
III 总结 526
  上表中的黑体字是原目录中所没有的,现根 据正文补加如上。但是为了讨论高氏的主元音构 拟方法,就必须列出这些小标题,我们认为只有这 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高氏的构拟思路。从上面 的目录中可以看出,他大致上是按照从“等”到 “摄’这样一个顺序加以论述,但是并没有一节专 门论述主元音构拟的步骤。我们认为如果仅仅看 这些目录或者只是这样一般化地读高氏此书,恐 怕不能掌握高氏构拟汉语中古元音系统方法的真 谛和精华。
我本人曾经尝试过《切韵》音系元音构拟的实 践,所以曾经仔细地研读高氏此书的这部分内容,
长时间亦不得其解,因为汉语中古元音的构拟与 印欧语历史比较法所讲的构拟方法实在是有着相 当大的差异一因为历史比较法首先是确定音 类,其次才是确定音值,而汉语中古音的构拟,即 《广韵》音系的构拟,其音类已经确定,所以只有音 值的问题,这是与传统历史比较法的最大不同之 处。一我这里尚不敢说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 我觉得就是认为在方法和性质有着本质上的不 同,亦不为过。我对这个问题思考已久,最近看到 了李方桂先生的陈述才更加坚定了我自己的上述 看法。这一点我在下文中还要谈到。这里先不赘 述。
  现在我们仍旧回到高氏是如何构拟《切韵》元 音系统的这个主题。
  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问题是遇到《广韵》的一 个韵部,不考虑声母、韵头和韵尾的构拟问题,只 考虑主元音的构拟问题,应该如何入手?按照目 录所提示的,似乎是先要考虑等的问题,即一等、 二等的主要元音有何区别,三等、四等的主元音有 何区别,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考虑一、二等的重韵 问题以及三等的重纽问题,似乎把这些问题解决 了,然后再以摄为单位,去一个韵一个韵地考虑其 主要元音该如何拟测。这固然是有道理的,但是 我认为这在实际操作步骤中是第二步甚至是第三 步的事,第一步的问题不是先考虑各等的主元音 特点的问题,而实际上应是先考虑摄的问题。而 这一点无论是在高氏书的目录中还是书中的小标 题上都没有明确地揭示出来。高氏只是在行文中 不甚经意地透露出他的真正的构拟思路。具体言 之,他的主元音构拟步骤和思路应该是这样三步:
  (一)以十三摄(实际上是十五摄)为单位,把 十五摄归纳为四种元音类型。
  (二)在四种元音类型的基础上,再考虑等的 问题,在不同的元音类型下,看等的元音级差如 何。
  (三)在异等的元音类型问题解决以后,再考 虑同等的韵(即所谓的重韵)的主元音问题。
  我认为正是这样的步骤,才使高氏的中古音 构拟取得了巨大成功。
  下文我们主要揭示和论述他的第一点,一方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75

冯蒸高本汉、董同、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
面因为它最重要,一方面是因为高书的目录标题 并没有对此加以揭示。亟有必要从方法论的角度 加以总结和阐发,因为如果不了解这点,就没有掌 握高氏对《切韵》主兀音系统构拟的真谛。
  如上所述,高氏基本上是以十三摄(实为十五 摄,高氏表面上遵从《切韵指掌图》)为单位从元音 的类似性角度把十五摄分成了四大元音类型(另 有一型我们暂时定为/跨型元音”,最后讨论),每 个元音类型含有数量不等的韵摄,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元音是a-型: 山、咸、效、蟹、
果、宕、梗7摄(高本汉1940: 493,500,516)
  (一■)基本元音是i型 止摄(高本汉1940: 489,516)
  (三)基本元音是型~臻、深、曾、流4摄 (高本汉 1940:516)
  (四)基本元音是u~o型 遇、通2摄(高本 汉 1940:516)
  (五)跨型元音一江摄(高本汉1940: 498-500) [ 5]
  至于高氏是如何得出这四种元音类型的,主 要依据是什么,高氏书中似乎说的并不十分明确, 所以这里只是勾稽和归纳他的有关看法后得出 的。下面对高氏的这四种元音类型略加说明。
  关于第一种元音类型,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 研究》500页中是这样说的:“我们刚才所讨论的 山,咸,效,蟹,果,宕几摄,自成一套韵摄,基本元 音都是a( )。” [5]
  关于第二种元音类型,高氏在上引书的516 页上是这样说的:“我们先已讨论过元音a-的 那几摄,跟元音i的止摄。” [5]由此看来他把止摄 的主元音认定为i。
  关于第三种元音类型,高氏同在516页上,在 讨论了“ g)辕摄、h)深摄、i)梗摄、j)流摄”后,接着 上面的一段话说“继而又接着讨论元音”的那些 摄’[5]。由此可知他确认此四摄的主元音是。
  关于第四种元音类型,也还是在此书的516 页上,高氏接着说:“现在我们要研究u- o的两摄 了。”[ 5]接着就讨论了 k)遇摄和1)通摄两摄。
  由此看来,高氏的话很简单,似乎也不很经 心,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忽略过去,但是如果真正
从事过中古音元音的构拟工作,高氏的这些话就 格外引人注目了。高氏对上述四型元音的认定, 只是阐述其结果,没有直接讲具体原因,我认为从 该书的论述精神上看,当指现代汉语方音和域外 译音的反映。
  这里对上文所列的第五型“跨型元音’的处理 作一点说明。这一型只涉及江摄。江摄主元音的 情况的确复杂一些,对该摄的所属元音类型,高氏 书中说得并不十分明确。我们也是在反复研读高 书才决定把它们作为一种跨型元音处理,暂时独 立为一类。此类是笔者所加。
  中古的16摄,在高书的目录上却是13摄,即 果假合为一摄,高氏称为果摄;江/宕合为一摄, 高氏称为宕摄,梗曾合为一摄,高氏称为梗摄。 此中除了果假摄的合并情况比较简单姑置勿论 外,高氏在具体讨论他的宕摄和梗摄时,实际上都 是把江/宕二摄分别讨论,梗/曾二摄分别讨论,并 没有像后代的等韵图那样认为它们已经分别合 流。所以高书研究的中古音系并不是他在目录上 所列的13摄,而是15摄。
  关于江摄江韵的主元音,高氏认为把它定为 深和浅a都不可以,最后根据种种证据确认江 韵的主元音是“ 一种介于a跟o之间的音(也许有 点像英文的law’ ),我们可以写作。”[5] ( p. 499)但 是这个到底属于哪一型元音值得考虑。我们知 道,高氏认为宕摄属a类元音,书中又把江摄附在 宕摄内讨论,表面上看似乎也可以认为江摄属于 高氏所定(一)型的a-型元音了,但实际上高氏 最后拟侧江韵的主元音是,显然又近乎他的
(四)型u- o型元音。所以周法高先生就认为江 摄的主元音应是o型(详下文)。
  其实仔细玩味高氏的话可以看出,高氏实际 上是认为江摄应是跨(一)型(a/ )和(四)型(u/o) 之间的一种元音。不过,至于这个跨型元音是否 应该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类型出现,其实独立出来 也未尝不可,但那样的话整个中古元音类型的格 局会因此而有所改变,需另文讨论。高氏所定的 这四种元音类型,如果(一)型以a为代表,(四)型 以u为代表,那么这四型的代表元音就是a,i,u,
,从音韵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其分布是相当合理
76

冯蒸高本汉、董同、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
的,它符合人类语言最基本的元音三角形原理。 这说明当时虽然现代的语音类型学理论还没有兴 起,但至少高氏已经具有了这种观念。后来李方 桂先生拟侧的上古汉语元音系统就是a、i、u、这 四个元音(详下文),二者间可能不完全是偶合。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元音类型并不一定就是 该元音,它只是该类元音的代表,即a类元音除了 a外还有别的元音,u类元音除了 u外也还有别的 元音,高氏定中古的元音是四型,但并不是四个, 《广韵》音系不可能就是四个主元音。但确定了元 音类型,就比较容易把握《广韵》各具体韵系的主 元音构拟了。至于各型元音的范围有多大,各包 含哪些元音,跨型元音怎么处理,《广韵》音系是不 是只有这四种元音类型,这些问题都需要另文讨 论, 此处不赘。
  高氏对中古音构拟的这种“元音类型”理论, 对后来的古音拟测工作以很大的影响。如周法高 先生在1948年发表的《古音中的三等韵兼论古音 的写法》一文中基本上沿用这个模式来构拟中古 音的主要元音,但是周先生是把主元音分成了三 型,把止摄归入了主元音是的类型,与高氏不 同。他说:
   切韵又可以依照韵母的性质分为十余 摄。假使把韵尾不计,从元音的性质方面看, 可以分为三种型:
   第I种,具有a等元音。~果、蟹、效、 咸、山、宏、梗诸摄。
   第二种,具有等元音。一~止、深、流、 臻、曾诸摄。
   第三种,具有o等元音。一一遇、通、江 诸摄。
   第I种属于罗莘田先生所定的外转,第
二、三两种(除江摄)属于罗先生所谓内转,赵 元任先生曾经从方言上的现象说明两者性质 的不同(引者按:此处原文有注,从略)。从高 本汉的元音系统看,大致如下:
   第I种:|等|/2; 二等a;三等(介音丨)%,
X;四等(介音i) e。
   第二种:|等;三等(介音j),。
第三种:|等o,u; 二等、k;三等(介音i)
  o, u。
高本汉所假定的3/4,应当各分二类。[6]
  (p.212)
  高、周二家对中古主元音类型的认定大致不 差,但是我认为高氏的主元音四型说更为合理。
三、董同对上古元音 系统的拟测:主元音6型说
  以上论述的是高本汉对汉语中古元音系统的 类型拟测,在上古音的构拟问题上,音韵学界多数 学者均认为他是把上古音的一个韵部构拟成类似 中古的韵摄,即每部的主元音似乎全然不同,其实 从元音类型的角度看,他仍就是把上古音拟成了 几大元音类型,每个元音类型原则上亦用一个音 标符号表示,但是为了区别各个韵部内的一、二、
三、四等韵,他又在同一个元音的上下加上一些符 号,表示前、后;开、闭;松、紧;长、短等区别而已。 所以纯从元音类型的角度上看,也可以认为高本 汉的上古元音拟测是一个韵部一“个”主元音,或 者准确地说是一个韵部一“型”主元音。对此,陆 志韦先生的评语说得很清楚。陆先生说:“高氏的
上古音表上,每一部的主元音完全相同, 他用
长短音的把戏,把同一个上古主元音变成不同音 色的切韵音。我们认为这办法是毫无凭据的,也 正是莫须有的。要是用这个方法来对付谐声,万 万不能了解谐声。古韵文的押韵呢,更不需要各 个字的主元音全然相同。从古至今,中国人做诗 从来不像西欧人的那样拘执。” [7](p.21)此段批评 说明了至少陆志韦先生认为高本汉的上古拟音是 每部同一个主元音,其实更确切一点说应是每部 同一类型主元音。但是我们说高氏每部是同一类 型主元音,但是他的拟测并非尽善尽美,有不少错 误,即使从元音类型的角度看,他的拟测也有若干 不妥之处。针对高氏的这些错误进行全面检讨并 加以系统改正的是董同先生。董先生的《上古 音韵表稿》虽然在上古音元音构拟的体系上基本 上同于高氏,但比高氏更加系统和完美,从元音类 型的角度看也更加明显和一致。下面我们把董先 生的构拟结果表列如下,并略加评论。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77

冯蒸高本汉、董同、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
董同《上古音韵表稿〉>116页归纳自己拟构
的上古音元音系统如下表[3] (p. 116):
[8](p.116)
其元音20个如下:
  ' 二,,%; ,o,; ',%; L,u; \ %,a,%,1,X;e,。
  这二十个主元音,以分号为界,每界代表一个 元音类型,一共有6型 :、o、 、u、a、e。 除了 a型主 元音内有一个不同于a的符号%■(倒a)外,其余5 型、、、u、e均只是在该型元音的上下加符号而 已,从本质上来说,董先生仍认为它们是同一类型 的主元音,并不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主元音。所以 20个主元音之说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本质上只有 6类元音。由此看来,进行上古主元音的拟测,
“元音类型”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这6型主元音,董氏在《上古音韵表稿》一书 中说的似乎还不太明确,到了《中国语音史》 (1954) [ 9] 一书和其后的《汉语音韵学》(1968) [ 10] 一书则说得十分清楚了。我把他的说明概括成下 表:
  类元音一之/蒸;微/文;缉侵
  o类元音——幽/中
  类元音一宵
  u类元音一一侯/东
  a类元音一~鱼/阳;歌;祭/元;叶/谈
  e类元音~佳耕;脂/真
  此外,董氏在《汉语音韵学》一书论及拟测上 古韵母的主元音与介音的一般原则时讲了八条, 其第一条就明确地说:“凡属同一部的字,虽然韵
尾同(或仅为清浊的分别),主要元音也必同类。
他们在声母、介音或韵尾的影响之下,变为后代各 种不同的元音。” [5] (p. 268)这里董氏明确强调了 元音类型的观念(此处我们用黑体标出),是很有
意义的。
   董同上述拟测所得出的6种元音类型,基 本上是继承高本汉的上古拟音而来,但比高本汉 的体系更为系统、科学、整齐。所以这里只举董先 生的结论也就足以代表高本汉的上古音型构拟学 说。我们认为,在上古音的拟测中,如果不把握住 元音类型的观念,而陷入到每个具体元音的长短 松紧等细节当中去,就没有掌握高、董的构拟精 神。至于高、董对上古各韵部拟测何以会得出如 此的元音类型,高、董二家似乎说得并不十分明 确,但是从他们的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基本上是 根据中古各韵部及各韵摄的读音而来,在某种程 度上也可以说是根据了高氏的中古韵摄元音4音 型说而来,而又根据上古音的实际情况做了进一 步的调整,由此得出了上古元音6音型的结论,这 无疑是上古音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但元音类型 的观念始终贯穿于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构拟中,而 且这种音型结构,无论是4元音型还是6元音型,
在元音舌位图的分布上还是比较均衡合理的,当 然也有不完备之处,如高、董的上古元音类型中就 没有前高元音i,这是不符合一般语言的元音结构 特征的,此外,在具体分布上也还有若干不合理之 处,这些细节问题这里就不讨论了。但是,无论如 何,首先确定元音类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论及各 韵部的具体音值构拟问题,可以说是汉语古音构 拟的一个重要特点。显然可以看出他们的拟测工 作已经不是机械地照搬传统的历史比较法了。
   董氏的这个上古6元音系统,对后来的上古 音研究影响很大,日本的藤堂明保教授在所著《中 国语音韵论》(1957: 261) [ 11] 一书中就完全接受了 这个系统。另外,王力先生也是基本上接受了这 个元音系统而略作改动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说详 下节。
四、王力对上古元音系统的拟测: 主元音6型说
   这里讨论一下王力先生的上古元音构拟系

http://www.cnki.net
78

冯蒸高本汉、董同、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
统。我们认为,王力先生的上古元音构拟系统基 本上是继承高本汉、董同二家的6音型而来,但 是又有所发展。王先生的上古音构拟可分为前后 两个阶段,早期阶段可以其1963年的《汉语音韵》 [12]和1964年的《先秦古韵拟测问题》[13]为代 表,而不以他的1957- 1958年出版的《汉语史稿》 为代表,因为他自己以后有了改动。此时王力先 生已把歌部改拟为ai,鱼部为a,但是宵部是复元 音au,幽部是复元音u,而没有上文董表中的、 两型元音,所以王先生的上古主元音单元音是、 o、a、e四型,但是又增加了二型复元音u和au。 这4型主元音可以说基本上是继承了高、董的构 拟体系而来,但是具体韵部的分布上又有所不同。 晚期阶段可以王先生1985年出版的《汉语语音 史》[14]为代表,其对上古主元音的拟测,是取消 了此前的复元音拟测,一律易以单元音,计有、 e、a、、o、u六型,与董同的6型完全相同,但是 各型元音的韵部分配上则与董氏略有不同,今将 王说表列如下:
王力上古元音类型表
  王力讨论他的古韵拟测理由的论著只有王力 1964、1985 二篇文献,但是都没有涉及到元音类型 的问题。我们认为王先生对上古韵部主元音类型 的拟测基本上是继承自高、董二家,所以未再多做 说明。需要指出的是,董氏与王氏的上古主元音 虽然都是6型,但是王先生对某些上古韵部所定
的元音类型与董氏并不相同(见上表),我们认为 是很有见地的。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五、李方桂对上古元音系统的拟测: 主元音4型说
  高本汉把中古的16摄按照元音的性质分成 了四种类型,并由此推及到各个韵摄的具体构拟 工作中去。这是一种由“ 一般”到“特殊”的演绎 法。无独有偶,在上古音的构拟工作中,各个韵部 主要元音的构拟,实际上也是从“元音类型”开始 的。但是如何观察上古音各个韵部的元音类型, 李方桂先生在《上古音研究》中做出了创造性的尝 试。我认为其方法与高本汉对中古16摄主要元 音类型的观察和处理并无二致。下面我们就引述 一下李方桂先生自己的叙述。
  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中说:“如果我们把上 古的韵部里各种韵母用中古音代表出来,可以看 出上古的韵部分可分四大类,先看第一类。有开 合的韵,现在只列开口,以求简单。”在列出了上古 歌、元、祭、谈、叶、阳、鱼、宵八部一、二、三、四等的 中古读音后,李先生说:
   以上八部里|等韵几乎全是/2元音,其 他二、三等韵里的元音显然受介音影响向前 向上移动,尤其是四等韵里受元音i的影响 只有e元音了。元音的演变不但受介音的影 响,而且受声母及韵尾辅音的影响而有不同 的演变。比方说上面二等韵母-%ng,-Xk的 X元音只见于舌根韵尾前,其他的二等韵里 只有a,1。显然舌根韵尾对于元音的演变有 关。又如三等韵里的-jXn,- jXt,- jXi等只见 于唇音声母及舌根音声母后,因此我们也可 想到这些韵母不但受三等介音也受声母的影
  响。 现在我们可以大致承认这八部的主
  要元音是* -a。[ 15]( pp. 28~ 29)
  紧接着,李先生又列出了第二类文、微、蒸、 之、幽、中、侵、缉八部一、二、三、四等的中古读音 后说:
   第二类八个韵部里I等韵主要的有及 '/两个元音,有少数的」/2,-uo,-u等暂时放在 I边。这里的显然不跟第I类八个韵部的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79

冯蒸高本汉、董同、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
V同类,因为这里的V不跟第|类的押韵、 谐声等,而这类的V跟在韵尾的分配上有 互相补充的现象,韵尾-n,-t,-ng,-k前面 有,韵尾-m,-p,- i,( -u)前面有'Li(V)。所 以这个V)很可能是从上古的* 元音变来 的,幽部-IVu,- au,- j u等的韵尾-u也可以 认为是从上古+ -gw来的,而他的入声-uok, -%k,-juk等的元音也是受韵尾f-kw的影响 而圆唇化了,关于韵尾辅音方面详见下文,其 他二等三等四等的各种元音也是因为介音、 韵尾辅音及声母的影响而发生的,因此这八 个韵部的主要元音可以认为是上古的f。
(pp. 29~ 30)
  关于第三类真、脂、耕、佳四部的主元音,李先 生在列出了它们中古二、三、四等的读音后说:
  以上四部最需要解释的是没有|等韵, 二等韵里的1,等似乎是受二等介音r- 拉下来的。从三四等的韵母看来,显然这四 部都有|个高的前元音。如果把这个高元音 拟为f i,那么这四个韵4部为什么没有|等韵 是4艮自然的,因为中古|等韵是没有i元音 的。只要假定上古的''i分裂为|个复合元 音ie( vowel breaking),就可以解释四等的韵 母,而三等韵里各种元音也是受介音、声母及 韵尾的影响而分化出来的。[15] (p. 30)
  第四类只有东、侯二部,其中古只有一、二、三 等的读音,没有四等。李先生说:
  这类里只有两部,显然他们元音都是圆 唇的较高的后元音,所以在上古时期拟|个 *u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个元音只在舌根 音韵尾前面出现,这是很特殊的。因此也可 以把这两部的舌根音韵尾都认为是圆唇的 -ngw, -kw等而把元音认为是上古的高元 音+i,受了韵尾的影响而圆唇化为后来的u。 这也是未尝不可的办法。不过我以为上古的 *u出现的范围也许并不如此的有限制,至少 在'^n,*-t前也可以出现,到了诗经时代已 经分裂为复合元音m(参看*i的分裂,*i的分 裂过程也许是i> ia> ie汉代常有歌支合韵 的现象),换言之u的分裂为ua是受了韵尾
  的限制的。[15] (p. 31)
  在中古音的元音系统构拟中,高本汉认为有 a、i、u、四型,在上古音的元音系统构拟中,李方 桂先生亦认为是有a、i、u、四型,我认为这不完 全是巧合,二者之间当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仔细 考察这种联系是很有意义的。
  六、元音类型与等位的关系
  上文所述不管是中古音还是上古音主元音的 拟测,都要考虑到元音类型的问题。而元音类型 的确定基本上是根据后代读音的投影,即考察某 类韵摄或韵部在后代多数方言读音的反映以确定 其所属的元音类型,这是确定元音类型的主要途 径。但是这些元音类型与中古的等位之间有何关 系,也是构拟元音类型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 面,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确定各型元音。因为 各种元音类型性质不同,一定要受到等位的限制,
探索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这应是 确定元音类型的第二个途径。董同、李方桂和 丁邦新三位先生都曾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董同在《上古音韵表稿》中说:
  上古的韵部我们本可以当中古的韵摄看 待。可是两相比照之下,自然的显出他们的 结构实有不同之处。中古四等倶全的韵摄只 有含a元音的如山蟹效咸是。又依高本汉 说,四个等还是四个音色不同的元音\ a,%,
。但在上古,凡有eo元音的韵部(如文幽 中宵)也跟有a元音的韵部(元,谈……)|
样,都可以兼有四个等的韵。u元音在中古 只见于三等韵;上古也见于二等。[8] (p.73)
  指出了一些上古韵部的等位分布特点,以及 与中古韵摄的不同之处。
  上文介绍李方桂先生构拟的上古音的4种元 音类型时,其第三类i元音诸部没有一等韵,第四 类u元音诸部没有四等韵,对此丁邦新先生在《汉 语上古音的元音问题》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解释, 今转述如下,以供参考。
  关于第三类的i元音诸部,即脂真支(佳)耕 四部,它们跟中古各韵的关系如下:

http://www.cnki.net
80

冯蒸高本汉、董同、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


  丁先生说:
  这四部共同的特点是变到中古音没有I 等韵,如果我们相信中古I等韵应该是I个 偏后的低元音,再参考这些韵在现代方言的 读法,认为这几部具有I个前高元音i,正如 李先生拟测的I样,大概是极可能的结论。 [2](p.50)
  关于u元音的侯东两部,其内部结构情况如 下表:
  丁先生说:
  这两部的字变到中古都没有四等韵,李 先生据中古音上推为高元音u,我觉得理由 非常充分,因为后来三等韵的字在上古是 -juk,-ju,自然就没有-iuk,- iu这I类的 韵母。如果要把这两部改拟为元音o,就会 产生I些不可解的问题,何以i不能跟o配 合?何以u元音的韵部后来可以产生四等 韵,反而o元音的韵部不能产生?例如郑张 和Baxter的幽部都有u,到中古有四等韵萧
  和锡。王力拟成-,-k,问题I样存在。
  (p. 51)
  总之,使用“元音类型”的方法拟测汉语古音, 须把各音型的后代投影与各音型的内部等位结构 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七、高本汉等学者所运用的/‘元音类型” 构拟理论的方法论性质
  高本汉以中古的韵摄为单位,看各摄的主要 元音在现代方言和域外译音中的反映,由此把它 们分成了若干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归纳了四 型主要元音,以及每型主元音在各摄中的分布情 况。这种归纳,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传统所 说的“历史比较法”。对此,李方桂先生在他晚年 的访谈录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李先生是在回 答访问者罗仁地(Randy LaPolla)先生对他提问关 于对高本汉著作的评析时说这番话的,今把这段 话转录如下,以供参考:
  罗:李教授,对高本汉的构拟您有何看 法?您认为自己的方法与他有何不同?
  李:对此,你必须弄清他的那些构拟属于 哪些时期。我不知道他是否会把它一至少 是其中的I部分称之为构拟。因为对于公元 600年左右的称之为中古汉语的语言来说, 已存在足够的语音特征(的记载),所以我不 知道你是否把它称之为构拟。我想甚至连高 本汉也不认为这是I种构拟。
  以辅音为例。6世纪的辅音(声母)在汉 语音韵学里早已为人所熟知了,比如‘见、溪” 等等。也有了牙音(velar)、舌音(dental)、唇 音(labial)等等,因此不能把它称之为构拟 —尽管不得不用汉语“帮、滂、、明”等转 写成音标符号。不管这些字是否写成清音 [p],清送气音[ph],还是浊音[b]等,它们(帮 滂明)显然是唇音,可以用文字描写。但我 想高本汉也不会称之为构拟,他只是简单地 把汉语的音韵学术语改用I套音标符号。因 此就有所不同。
  当然,有些辅音转写成音标符号要简单 得多,比如唇音。唇音,就用清音[p]、清送气 音[ph]、浊音[b]等等表示。非常简单。但 是,困难的是那个时期的元音(韵母),可是说 来也不难,因为它们已经分成了若干韵部 (rhyme group);这个音属这个韵,那个音属那 个韵等等。所以,对此还有材料可资利用。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81

冯蒸高本汉、董同、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
  如果要把这种工作称之为构拟,那么问 题就不会太难,因为汉语音韵学家已经提供 了足够的某种语音学上的知识信息。比如 说,唇音,好了,有[b,p,ph]等等;如果说牙 音,他们已经研究出[g,k,kh]等等;还有舌音 ……?所以,要做的构拟工作是极少的。更加 困难的问题是关于上古汉语(Archaic
  Chinese)。所以,构拟的问题 你们称之为
  构拟,我认为高本汉并未把公元6世纪的汉 语言的这种研究称之为构拟。那是中古汉 语,高本汉称之为Ancient Chinese,有人称之 为Middle Chinese。可在上古汉语里问题就 更加困难了,那是公元前4世纪的汉语。那 是周朝时期。当然,上古汉语语音的研究要 难得多,我们(指李方桂与高本汉)在构拟上 的不同之处大多在于此。[4](pp.127~ 128) 这段问答所说的虽然是中古音辅音声母的音 值拟测问题,但是我认为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古各 摄主要元音的构拟问题上,实际上中古韵书和韵 图已经把韵母结构的主要类型作了相当正确的提 示,音类已经十分明确,只不过现代研究者需要把 它们换成音标符号,并做出更加科学的说明而已。 这种工作,严格说来,似乎不能称为历史比较法所 说的“构拟”。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投影法”,或 称作类型拟测法。类似于今天所谓的“转写法”。
  虽然这种方法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构 拟,但是把中古音的音类换成现代意义上的音值, 也是需要技巧的。高氏巧妙地从元音类型入手解 决了中古主要元音的构拟问题,这一点实有划时 代的意义。他的这一作法一直为后来的音韵研究 工作者所沿用。后来高氏又把这种方法推广到上 古音的拟测,继起者董同、王力及李方桂等先生 的上古音拟测,其性质与高氏的中古元音拟测相 同。
八、结语
  以上我们评介了高本汉、董同、王力、李方 桂四家构拟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的方法,首 先,我们认为高本汉构拟汉语中古元音系统得方 法不是历史比较法,这一点在上引李方桂先生对
高氏方法的评论时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简言 之,高氏只不过是在汉语古音本身材料所揭示得 音类框架基础上把有关的音类名称换上国际音标 符号而已。当然在确定各音类音值的过程中,他 也根据语音对应关系参考了有关的汉语方言读 音,但这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比较法,我们认 为可以称作投影法,或称作类型拟测法,因为它与 历史比较法的标准模式不符。由此以推,董同、
王力还有李方桂等先生对汉语上古元音系统的拟 测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比较法,也是一种投 影法。不过不是根据现代方言的投影,而是根据 中古音的投影。至于如何具体运用投影法,我认 为‘元音类型”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 再根据具体材料和等韵音理考虑有关细节问题,
基本上就可以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了。
参考文献:
| 1 | Fox,Anthory: 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丨 . Oxford: Ckford L Div ersity Press,1995.
I 2丨岑麒祥.历史比较语言学讲话|Mh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1.
| 3丨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h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 4 ]李方桂.李方桂先生口述史|Mh王启龙,邓小咏译,李林德 校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 5 !高本汉(Bernhard Karfemn) 1915 —1926.中国音韵学研究| M丨.
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此据商 务印书馆1995年重印本.
| 6]周法高.古音中的三等韵兼论古音的写法IJ.中央研究院历 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本,1948.
| 7 ]陆志韦.古音说略|M^北京:哈怫燕京学社,1947.
丨8|董同.上古音韵表稿|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宄所集 刊,1948.
| 9 |董同.中国语音史|M|.台湾:中华丛书委员会,1954.
|10|董同:汉语音韵学| M|.台湾:学生书局,196&北京:中华 书局,2001.
|11]藤堂明保.中国语音韵论|Mh东京:江南书院,1957.
112!王力.汉语音韵| 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王力.先秦古韵拟测问题|」].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1964,(5).
王力.汉语语音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6] 丁邦新.汉语上古音的元音问题| A]. 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 iq.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责任编辑:素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