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壁画墓 让地下的风景不再沉睡

 梦泽赤子 2015-08-10
走近壁画墓 让地下的风景不再沉睡 

     


北园墓壁画中的墓主人车马出行图

  营城子汉墓墓主室中的墓主升天图

  营城子墓墓门两侧的大胡子侍卫



  辽墓壁画中的“庖厨”图景和奏乐、杂技

  辽代平原公主墓牵马侍者图(局部)

  5月初,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辽宁省共有74个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并有6处并入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从名单上看,辽阳东门里壁画墓、北园二号墓、南郊路壁画墓、三道壕三号墓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归入第一批“国保”辽阳壁画墓群,大连营城子汉墓群、阜新关山辽墓位列其中,这些古墓所处年代不一,发现地点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因出土了画功精美、气势宏大的壁画而逐渐被人们熟知。

  墓室壁画在地下诉说着历史 

  

  我国传统壁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岩画”。岩画算是迄今能够看到的最原始的壁画,稚拙朴实、简练概括的岩画,是壁画之源。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壁画遗迹,是辽宁建平、凌源交界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一些用赭红做颜料绘制成的勾连纹和三角纹等图案。此外,发现于宁夏固原县的距今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中,也见有用红彩绘制的几何纹墙壁残片。

  据文献记载,商周时期宫室壁画创作已经较为兴盛,殷纣王曾经“宫墙文画”“锦绣被堂”,《孔子家语·观周》记载了孔子到雒邑(今河南洛阳)瞻仰西周建筑遗物,《庄子》上有“叶公好龙,室屋雕龙,尽以写龙”的描述,而《天问》则是诗人屈原参观楚先王宗庙壁画后感慨而发。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张建哲介绍说,中国古代壁画主要有四种形式,除了游人比较熟知的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宫廷壁画,古代墓室壁画也是古代壁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现有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可以大体判断,墓室壁画的出现应晚于宫殿壁画,大约形成于西汉前期,西汉晚期就已经开始非常流行了。”

  墓室壁画出现的原因,与汉代祭祀场所从宗庙向墓地转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代以前,“庙”代表宗族的世袭,只有“墓”才象征个人在官僚系统中的位置,汉代之后,宗庙被分解为家庙,家族系统也逐步建立。东汉初年,随着孝道思想的普及,“墓”取代“庙”成为祖先崇拜的绝对中心。也是在这个时期,凄凉沉寂的墓地,一跃而成社会礼仪活动的中心,中国古代墓室壁画自其形成到成熟发展,前后历两千年而经久不衰,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世代相续、绵延不绝的一种艺术传统。墓室壁画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两侧,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以及图案装饰,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冥间能过上好日子。近100年间发现的墓室壁画,上起两汉时期,下至明清年代,差不多汇集成了中国的另一部历史。这部历史由事物和图像汇集而成,深埋地下,其承载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堪比任何一部史书。

  壁画里的生活图景丰富多彩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河南永城梁王墓墓室壁画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汉代墓室壁画,其年代大约在西汉早期,辽宁地区墓葬壁画的年代虽然没有那么久远,但却是中国境内最早被发现的汉代墓室壁画。20世纪初,外国学者通过在东北地区的考古调查活动,在辽阳、大连等地调查发掘了大量石椁墓、石室墓、砖椁墓及贝墓,并在1918年发掘了辽阳东北郊的迎水寺壁画墓,这是辽阳地区、也是中国第一座考古发现的汉代壁画墓。

  辽宁地区的汉魏晋壁画墓主要分布在辽阳和大连两地,迄今为止共发现30余座,辽阳地区大致可以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在辽阳旧城的北郊,南区位于南郊及东南郊,大连只发现营城子2号墓1座壁画墓。辽阳地区壁画墓的壁画多数直接绘制在平整光滑的石板上,少数绘于白灰粉刷的石壁上,多以墨线勾画出轮廓,常用的颜色有黑、白、朱、黄、绿等。营城子2号墓的壁画画在涂有白灰的青砖上面,除人物口唇及个别处绘彩外,其余均为墨线勾勒。汉墓壁画多使用矿物质颜料,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壁画上的色彩经久未变。

  张建哲介绍说,汉代墓葬壁画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墓主升天图、宴居图、庖厨图、楼阁宅第图、门卒、门犬、属吏图、车骑出行图等,就辽阳地区而言,墓主人的家居生活和

  车马出行是主要题材,墓主宴居图一直贯穿始终。如辽阳北园1号墓和棒台子1号墓的出行图场面宏大,车列众多,说明墓主人身份地位很高,同时也反映了地方豪族势力的强大。两墓壁画中的大幅杂技舞乐图,反应了这一时期辽东地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局面。在辽阳棒台子屯汉墓壁画中的“庖厨图”,共占用三面画室。庖厨里一切用、食物和活动都被画者用笔生动地再现出来:有一个厨子正在取挂在高处的肉,他的背后是一只正在贪婪地仰望着他的狗;还有一个厨子扳着牛的两角,用力地把它往前拖;案上横卧着一头被束缚四肢的猪;三只鸭子被关在笼中;11个铁钩分别悬挂着龟、兽首、鹅、双雉、双鸡、双鸟、猴、心肺、猪、干鱼、鲜鱼等。整幅画面共计22人,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屠宰、烹饪、清理等工作分配地井然有序,食物种类、器具形式、烹调方法布置的有条不紊,这些细节描绘,使整幅画面既真实又亲切,使观者感觉画中发生的一切如在眼前。

  大连营城子汉墓中绘于墓门两侧的门卫,神态威武,其中一人手持长柄大刀,浓眉大眼,神气异常威猛,在汉墓壁画中颇具特色。

  秦汉时期,统治者热衷于不死神药,神仙方术大行其道,大到帝王将相,小至平民百姓,个个心目中都有着对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追求,这种思想在汉墓壁画中有着淋漓的展现。而反观辽宁地区的汉墓壁画,除大连营城子墓葬有关墓主升天的图像描绘,辽阳地区根本未涉及此题材。此外,辽阳汉魏晋墓葬壁画中一直没有出现狩猎图和历史故事的壁画题材,与同期的中原壁画相比,它没有农耕、桑织、牧猎等生产场面,没有宣传儒家伦理道德的经史故事,更没有佛教题材,这些壁画在真实地体现了东北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墓室壁画

  隋唐时期,中国的墓室壁画多集中于西安附近,北方地区少有发现,直至辽政权建立后,北方墓室壁画重新回归人们视野。

  契丹人起初没有建墓埋葬的风俗,他们建立政权后,统治者逐步吸收汉文化,开始仿照唐朝修建墓室,厚葬的习俗也开始蔓延,其墓室规模之大,随葬品之丰富,已经开始超过同时期的中原地区。除汉民族在壁面上作画的方法外,契丹族还流行把壁画画的木板上,而这些绘制好的木板被安放在墓室内,既有防护板的功能又有装饰的效果。在以辽阳为中心的辽东京辖地,也先后发现了一些辽代壁画墓。

  1976年发现的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年)辽北宰相萧义墓,是一座大型砖筑多室墓,墓道两壁壁画各长10米,西壁绘出行,东壁画归来。墓门过洞两壁绘迎送主人的备饮、备食图,甬道东西两壁的武士高达3米。出行图中以双驼高轮毡车为中心,墓主坐于车中,车马相接,各执事人员前呼后拥。人物造型以墨线勾勒为主,线条劲健流畅。由此图可以看出,辽中期以后墓室壁画中出现了仪卫、伎乐、侍宴、神兽等内容,与早期辽墓多以游牧生活和草原风光的简单布局相比,已经开始渗透汉族文化;与此同时,画中人物多契丹装束,用具也多契丹族的特点,可见当时人们生活仍部分保持着契丹民族的特色。

  辽西三燕墓葬壁画体现了多种文化因素交融的特征,如反映鲜卑习俗的黑犬形象出现在北庙1号墓墓主夫妇所站立的窗前,1只黑犬张口竖耳,尾稍上卷,作吠叫状,黑犬前还残存一卷曲的狗尾。朝阳冯素弗墓西壁一座高大的门楼式建筑物,檐下两端各立侍女二人,门柱前有4只黑犬,这种黑犬出现在墓主人周围,与辽东地区仅在墓门位置画守门犬有所不同,印证了文献中“肥养一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对鲜卑人葬俗的记载。

  此外,在辽宁凌源地区还发现有元代蒙古贵族的壁画墓,在壁画中我们可以领略这些马背骄子的风采,也能清晰地看到草原民族传统与汉文化交汇融合的进程。

  珍贵壁画入藏辽博

  现已经发现的墓室壁画,由于年代久远,墓葬环境差,盗墓情况严重,因此多数壁画在被发现后,霉变、脱落破损情况往往比较严重。对那些较为重要的墓葬壁画,目前考古界的习惯做法是将其揭取下来,然后移至博物馆或其他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场所进行保存。而对于石窟寺壁画及寺观殿堂壁画,则多在原址进行修缮和保护。

  2010年冬,辽宁阜新地区发掘清理了30多座辽墓,其中“辽代平原公主墓葬”的确认,最终确定了辽代后族萧氏家族墓地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平原公主墓中出土的规格达75平方米的壁画,引起了国内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该壁画描绘了辽代契丹人出行归来的场景,虽距今已1000多年,但依旧轮廓清晰、色彩鲜亮,尤其那匹枣红马,更是色彩明丽、栩栩如生。为更好地保存这幅珍贵的壁画,省文物部门对该壁画予以揭取,并送至辽宁省博物馆进行精心的清理和修复。据了解,在修复完成后该壁画将被嵌在铝质蜂窝板上,并将在浑南新建的辽宁省博物馆展厅与公众见面。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姜渌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