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第一羽毛村丰城蛟湄 凭“一地鸡毛”年产值达13亿元

 丰城往事 2015-08-10
 阳春三月,走进地处丰城市城郊结合部的“别墅村”,映入眼帘的是笔直的水泥马路和道路两旁新巧别致的洋楼,还有一家家企业库房里堆成山的雪白羽毛和进进出出拉货的汽车。
    这个村庄就是“江南第一羽毛村”拖船镇蛟湄村,也被誉为丰城的“小香港”。
 
 

“小本购销鹅鸭毛
东奔西走换灯草”
    蛟湄村地处赣江之滨,丰城市西郊。“一根扁担两只筐,肩挑手提走四方;灯草花线换鸡毛,一年四季愁断肠。”这首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蛟湄村上个世纪的艰辛生活。
    据拖船镇镇政府的对外宣传负责吴华平介绍,历史上的蛟湄村一直是个贫瘠之地,野草遍野,多田少,每个村民不足3分贫瘠砂壤,且十年九不收,村民们过着半农耕半外出的生活,常常食不果腹。于是,到了秋冬之季,村里的男们便开始肩挑两只筐,摇着货郎小鼓,靠“小本购销鹅鸭毛,东奔西走换灯草”来赚些零钱补贴家用。
    今年82岁的村民杨野安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收购羽毛,他告诉记者,一开始是用火柴、针线、糖等跟村民换鸡毛、鸭毛,以物抵物,偶尔也用几分钱或几角钱交易,这样下来每天就能挣个2到3毛钱;再到后来开始带着十几个从事羽毛收购,每天的收入从几毛钱增至几十块钱,收购范围也从本村扩展到周边县市。
    “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活计,那时村里半数农户住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毛坯房,生活贫困,真像鸡毛一样轻飘飘的,没有着落。”杨野安回忆说道。
    算下来,至今蛟湄村的羽毛收购已有近50年的历史。


昔日“破烂王”
成首个“亿元村”
    “叮叮当,叮叮当,鸡毛废铁来换糖”。历史上,边摇拨浪鼓边唱顺口溜,一路吆喝“鸡毛换糖”的丰城流动商贩走遍了全国,丰城商贩素有江西的“温州”、“犹太”之称,而其中大多是蛟湄村。除了大量羽毛外,通常还有塑料、废铜烂铁等废旧物资的流入,蛟湄村因此成了远近有名的“江南破烂王”。
    据蛟湄村村支书杨建新介绍,收购队伍起初仅是肩挑背扛小货郎,每天收十几斤鸡鸭毛原料卖给当地供销社,再转卖给外贸公司;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开始把羽毛清洗晒干,再经过简单的分拣,卖给临近的垦殖场;而随着销售门路的拓宽,大家开始结伴到周边县市甚至坐火车到浙江、上海、安徽等地,每天收几百斤羽毛,经过初加工后再卖出去。
    1982年初,20岁刚出头的村民杨春华敢为先,大胆跳出走村串户、肩挑手提收购羽毛的小圈子,创办了蛟湄村首家羽毛收购点,当年就盈利两万余元。随后,村里的羽毛收购点慢慢多了起来,起初的流动商贩开始坐地收购。
    “上世纪80年代,村口就有20多家收购羽毛的商铺,周边县市的羽毛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我们村,太阳一出来家家户户都把羽毛搬到空地上晾晒,雪白的羽毛铺满村子的空地,颇为壮观。”
    然而,仅仅是将收购来的鸡鸭毛原料卖出去,自己只是赚个小头别却赚了大头,蛟湄村村民开始思变。
    1985年,当时47岁的村民杨万根从外地引进羽毛加工设备,办起了羽毛粗加工厂,接收其他村民从各地回收的各类原毛。随后杨春华又联合其他几率先投资几百万元办起了羽绒加工厂,建立了对原毛进行水洗、消毒、分拣的精加工生产线,专门为“鸭鸭”、“波斯登”等知名企业定点加工羽绒。
    “一起家万户跟”,在杨春华的带动下,全村开始兴起了“办厂热”,一时间涌起了二十余家羽毛加工厂,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几十个收购网点,蛟湄村走上了由羽毛购销转向羽毛加工的道路。
    到2002年,这个不足一千口的小村庄仅靠羽毛的年产值便超过了1亿,利税达500多万元,成为宜春市第一个“亿元村”。


江南第一羽毛村
年产值达13亿元
    随着加工厂的增多,原料的需求也大大增多,蛟湄村的鸡鸭毛收购网点和贩卖员开始遍布全国,又因量大价低,蛟湄村的名气在全国传播开来。羽毛源源不断汇集到这里,经过加工后又大批量地销往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福建等20多个省市。上世纪90年代,蛟湄村就成了羽毛加工专业村,为江南最大的羽毛集散地,被誉为“江南第一羽毛村”。
    杨建新告诉记者,蛟湄村最初的羽毛加工厂为家庭作坊式,一家合作经营,年长者与青壮年分工明确,或蹲点收购,或负责运输,或加工生产,或销售服务。
    后来蛟湄村开始把小羽毛“嫁”接到大产业链中,将羽毛进行仔细分离,提炼出羽绒、羽毛片和羽毛杆进行精深加工,羽绒做成各种高档羽绒被及服装,羽毛片则做成枕头之类,就连最次的羽毛杆,由于富含氨基酸,蛋白质也被用作饲料添加剂。
    如今蛟湄村共220户,其中90%以上村民共1000多参与到羽毛加工的行业中来,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设立了100多家收购网点,年收购加工羽毛达40000吨~50000吨,占据的市场份额在江南地区首屈一指,年产值13亿多元。此外,小小村庄的触角已经伸向世界,所产的羽绒制品远销日本、美国等国家。


茅草屋换小别墅
小羽毛有大作为
    曾经粗放经营产生的“一地鸡毛”,如今已经变成了大财富,蛟湄村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羽毛村”;而曾经的一排排茅草屋,也变成了一栋栋小洋房,“贫困村”成了的远近闻名的“别墅村”。
    然而,虽然蛟湄村的羽毛产业规模效应十分明显,但品牌效益尚没显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