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会怕黑怕鬼?

 mrsh 2015-08-11

文字丨陈义萍


 


我是陈义萍,是杭州东方心理分析研究所的一名专职心理咨询师,也是父母视界网络学习平台的一名亲子教育讲师。在我的节目里,我将主要和大家分享儿童心理发展及家庭教育方面的话题。


上一期节目播出后,我收到了很多家长发来的信息,询问我孩子怕黑、怕鬼,怎么办?今天的节目,我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大家的来信,首先勾起了我一些童年时的记忆。依稀记得,有很多个寂静的夜晚,我躺在黑暗中的床上,看着朦胧的月光穿过树枝投在窗户上的那些斑驳的影子。那些树影时而静止不动,时而左摇右晃,飘忽不定。这时我通常会用充满警惕和防备的眼神,小心翼翼地窥探那些晃动的影子,并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大人们讲述的妖魔鬼怪的故事、大灰狼的传说、鸡鸣狗盗的传闻,脑子里像放电影般漂浮着各种毫无来由的幻想,恐惧感油然而生。每当此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蜷缩着身体,大气不敢出地忍受着各种莫名的恐惧,直至困倦帮我合上双眼,像一只吓破胆的小兔子灰溜溜地逃离至梦乡。


或许拥有类似童年记忆的人不在少数。不过我也想问问大家:作为成年人你就真的不再怕黑吗?在夜晚来临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要关门上锁呢?除了考虑治安问题外,是否还会有其他因素在发挥作用呢?成人们可能会难为情地说:我怕,但是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当然,这样的回答虽有不屑,但也有几分道理。因为这既说明了成年人和孩子一样都有害怕的一面,也提到了这种害怕在程度上的不同。或者换句话说,孩子怕黑与成人的害怕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孩子怕黑与成人的害怕也不同之处,这体现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个性。


1.


对于共性部分,让我们一起循着岁月的足迹回到人类的童年,去看看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人类祖先:当他们看着夕阳西下,夜幕低垂,他们是否也会感受到害怕或恐惧呢?


夜晚,意味着更容易受到猛兽的袭击,人类的生命安全经受着更大的威胁。黑暗,意味着可观察和可控制范围缩小,意味着危险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无限趋近人类。由此,人类必须在黑夜里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努力发展各种保护措施,以求更好地生存下来。所以,普遍来看,怕黑可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一种能力。正是因为害怕,才激发了人类自我保存的创新性努力,如建起房屋,在遮风避雨的同时,也让自己在黑夜中可以睡个安稳觉。如果没有了对黑夜的害怕,那人类就会暴露在各种危险情境里。


与此类似,我们的祖先不仅怕黑,也会害怕很多自然现象和天敌,比如电闪雷鸣,日月星辰,毒蛇猛兽。这些事物远远超出了远古人类的认识理解能力和可预期可控制的能力范围。为了缓解恐惧,人类寻找了各种合理解释和应对之道。比如,创作雷公、电母、牛鬼蛇神等神话形象,并用各种神话传说将其串联;创造民族图腾等用以崇拜祭祀;在“天狗吃月亮”时通过敲锣打鼓、燃放爆竹以驱赶天狗;用火驱赶毒蛇猛兽妖魔鬼怪。这不仅缓解了人类面对自然界强大力量时的恐惧,还丰富和积淀了人类生存文化的内涵。


尽管现代科学的发展让人类对这些自然现象有了新的解释,但是我们仍然保留着一定程度的恐惧感。


以上就是我对孩子怕黑心理的先天理解。接下来,我再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谈一谈孩子怕黑、怕鬼的现象。


2.


远古人类对自然现象或毒蛇猛兽的崇拜与敬畏程度,可能让很多现代人瞠目结舌,甚至莞尔一笑,就像成年人对孩子们怕黑的不解。这种不解是由于孩子们面对黑夜时的表现明显超出了成年人对黑夜的反应,这种“明显超出”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孩子相对于成年人的一些“个性”。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恐惧心理的产生机制和儿童心理世界的特征来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简单地定义一下恐惧:


(1)什么是恐惧?恐惧可以简单描述为我们对能够被感知到的真实存在的危险或想象的危险的情绪反应。


(2)什么会引起恐惧?恐惧的产生不仅取决于恐惧的对象(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也取决于我们对恐惧对象的评价。一般来说,那些不被人期待的,令人感到不悦的,不可控制的,不确定的外在情景更可能会被描述为恐惧。毫无疑问,这种评价决定了不同人,特别是孩子与成人在面对同一情景时的恐惧程度差异。尤其是在“可控性”方面,成人和孩子总体上存在巨大差异。孩子对于黑夜的不可控、不确定等评价,我想借由儿童的心理状态来间接说明。


初生的婴儿虽然享有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他们在面对外在世界时是极度脆弱的,因此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极不平静的。在出生之前,胎儿在妈妈子宫里的生活可谓是相当诗情画意,徜徉在温暖又富足的羊水里,既没有挫折,也不会有无法满足的需求,只有安全和平静。但是,当分娩的时刻到来,胎儿将会感受到巨大的冲击,那个安全美妙的世界在刹那间突然消失了,迎接他的是一个无穷空旷的、光怪陆离的、变化莫测的大千世界。分娩的经历、初到人间的生活,究竟会带给婴儿们什么样的感受呢?作为过来人,我们都已经彻彻底底地忘得干干净净了,只能凭借我们的猜测和想象,那会不会是第一次也是最严重的恐慌和焦虑的大发作呢?


大部分父母都会发现,新生儿比较容易被熟悉的事物所安抚,比如妈妈的声音。但是,任何陌生的事物和新的感觉,比如饥饿、皮肤上感觉到的不同温度和质地,新的气味、崭新的视觉和听觉,等等,都可能会引起新生儿剧烈的情绪反应。无论父母们多么无微不至的照顾新生儿,他们还是会遇到各种不快乐的事情,一旦肚子饿而没有马上得到哺乳,孩子的整个世界就好像快要崩溃了,内心的平衡就会遭受严重的冲击,他们无法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


新生儿对这世界的认识只有两个极端:好和坏。肚子饿了,身体痛了、冷了、热了,统统都是坏的;吃饱了,舒服了,温暖了,开心了,统统都是好的。这种分裂的方式,就是孩子开始认识世界的机制,或者叫心理防御机制。那个及时来喂奶的妈妈是好的,那个没有及时喂奶的妈妈就是坏的。所有的“坏”,都会给孩子带来恐慌和害怕。


那么,孩子们会如何处理恐慌和害怕呢?在人格发展的早期阶段,除了分裂以外,还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叫投射,就是把自己内心里的情绪、情感或欲望归结到别人身、或是别的事物上去,简单地说,就是把内心世界里的坏的感受投射到外部世界里去。只有把内在的混乱和坏的感受安置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外部事物上去,孩子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安稳和平静。


这种叫做“投射”的心理防御机制会持续在人的一生中。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会发展出更多、更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比如,压抑、合理化、正常化、幽默、升华等等,因而较少使用投射的心理机制。但是,孩子们在还没有发展出这些更成熟的心理机制之前,他们必然需要采用投射的方式,把内心里一些无法理解、无法命名的感受,比如莫名的恐惧投射到外部去。


新生儿慢慢长成幼儿,再成长为儿童,他们的人生经历越来越丰富,也必然会遭遇越来越多的未被他们所期待的,令他们感到难以理解又不受他们控制的事情发生。比如,被父母训斥、和小朋友吵架,心爱的玩具坏了,或者遭遇父母亲人们的争吵,家庭的不和谐,还有来自身体发育而产生的困扰,等等。每一件事情都可能会引起孩子们的情绪波动,会带来内心的动荡和不安。如果这些情绪和感受没有得到合适的处理,没有被看见并被理解,孩子们的心里面就会积累起很多压力和恐惧。于是,孩子们自然就需要把内心的这些不好的情绪情感投射到外部世界里。于是,我们就会看到:有的孩子会特别怕黑,有的孩子会害怕鬼,有的孩子会害怕毛毛虫或是小蜜蜂,有的孩子害怕吹风机,有的孩子则会害怕某种植物,等等。


3.


在谈论了孩子们之所以会怕黑、怕鬼、怕这怕那的心理机制之后,接下来,我们应该来谈一谈,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怎样帮助孩子克服他们的这些恐惧心理


首先,我想告诉父母们的是,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有一些恐惧心理和表现,怕这怕那,都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要把事情想象得太严重了。这是孩子们必然要经历的成长主题。但是如果孩子怕这怕那到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了,比如晚上睡不安稳,白天有比较大的心理压力,那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最好能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协助。


而且,每个孩子的问题都是不同的,所以,严格来说,每个孩子的问题都需要特别对待。但是,作为面对大众的电台节目,我只能着眼于普遍性的问题了。


我想问问父母们:是不是当听到孩子对你说怕黑、怕鬼、怕这怕那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否认并劝解孩子:“不要怕!这世界上没有鬼!天黑了要什么紧的?毛毛虫有什么可怕的?吹风机又不会吃人。”又或者你有没有给孩子贴过标签呢?“真是胆小鬼!没出息。”


我猜大部分父母面对孩子的胆怯,都会有类似的反应,是不是呢?那么,听了我这期节目之后,亲爱的父母们,你是否愿意有所改变,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呢?


我的方法不多也不难,但与痛快地否认并训斥孩子的方法相比,需要父母们多一些耐心。


第一点,将心比心。大人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自己有某种禁忌,害怕某样事物,你希望你的家人和朋友怎样对待你?用你希望被对待的那种方式来对待孩子吧。


第二点,学会倾听孩子。当孩子对你讲述他的害怕和恐惧时,或者你也可以主动邀请孩子,“来,宝贝,愿意跟我说说你的害怕吗?”然后只管听着就行,如果孩子不愿意说,那就默默地陪伴着孩子,再耐心等等看吧。如果孩子愿意说,那就专注地看着你的孩子,时不时的点点头,鼓励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要打断孩子的话,适时地给孩子一些语言回应,告诉孩子你能够理解他的担心和害怕,你能感受到那种滋味不好受,与孩子保持情感上的共鸣。你的倾听和理解就是在协助孩子梳理他内心里的那些混乱的事物,让孩子说个够,他才有机会把内心的混乱理理清楚,否则,没有机会倾诉,混乱永远都是混乱。


当然,倾听孩子的恐惧,这对很多大人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这考验的是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恐惧和焦虑心理。所以,当我们倾听另一个人讲述他的恐惧和焦虑的时候,我们内心里的恐惧和焦虑也会被激活;当孩子向我们倾诉他的恐惧和焦虑,这也相当于他在把内心的感受投射给我们,所以,我们会做出本能的反应——否认和压制。否认、压制,也是两种心理防御机制。我们的心理机制会自动地帮助我们远离恐惧和焦虑。


但是,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我们需要暂时地把自己作为一个工具借给孩子使用,就像作为一个容器,暂时地把孩子的恐惧和焦虑接纳过来,包容起来,让孩子看到,这些恐惧和焦虑是可以被接纳,可以被理解,可以被处理的。当孩子看到,父母承受住了这些恐惧和焦虑,而且毫发无损,他们才更有可能客观、冷静地来面对这些恐惧和焦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