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言大义(53)| 他乡遇知音——误会

 青梅煮茶 2015-08-11

原文:

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出处:

清﹒徐珂《清稗类钞》


背后的故事:

俞伯牙善鼓琴,弹到入神处,他常常把自己的志向、心情全都倾注在琴声中。钟子期与俞伯牙相知,听其琴音便能辨别伯牙的心声。伯牙的琴音志在高山,好友钟子期听了后说:“巍巍乎若泰山 ”;伯牙琴音意在流水,钟子期说“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他们是“知音”,是一对好基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感染了无数中国人,大家都期望在茫茫人海中能够寻得一个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但是,知音难觅。因此人们常常感叹“人生得一知音足矣”!

在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众多故事中,我曾读过一个比较凄凉悲苦的故事。这则故事出自清人徐珂所著的《清稗类钞》。

话说清朝初年,有个叫乔山人的人,喜欢弹琴,因为勤学苦练、且曾得到高人指点,指法精湛,弹得非常精妙。他经常在残岩断壁间、杂草荆棘里练习弹琴,所以他的琴音凄切悲惋。连枯树上的寒鸦听了他的琴音也忍不住悲鸣。

有一年,乔山人到楚地游览,旅途寂寞,他便在一棵老树下摆开古琴,轻轻抚起洞庭曲。琴音凄苦悲凉,让听者忍不住黯然流泪。乔山人弹到高潮处,只听见有人咨嗟惋叹,孤独凄凉之情寓于叹息声中。一曲弹毕,乔山人感动不已。他循声望去,见前面树荫里有一处低矮的茅屋。他以为是茅屋主人听懂了他的琴音,故而悲叹。因此他欣喜地自言自语道:“我弹琴弹了半辈子,没想到竟然在此地遇上知音。”于是,他起身朝茅屋走去,敲开屋门,见开门的是个老婆婆。

乔山人有礼貌地说道:“老婆婆,刚才我在屋后弹琴,听见屋里有人叹息不已。特地前来拜访,我是乔山人,烦请通报一声。”

老婆婆说:“我就是那个叹息的人。”

乔山人惊异地问道:“婆婆您也懂琴吗?因何悲叹?”

老婆婆说道:“我不懂琴。我老伴活着的时候经常弹棉絮卖,他已经去世很久了。今天听到你的琴声,特别像我老伴弹棉絮的声音,因此怀念,忍不住叹息起来。”

听完老婆婆的话,乔山人的心情无比凄凉,他苦苦一笑,转身离开了。

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又苦又涩的故事。乔山人是个孤独者。他的孤独更多是精神上的孤独。他弹琴出神入化却找不到知音,没有分享志向和心情的人。长久的压抑让他把老婆婆的叹息声当做是听懂他琴音的标志,空喜一场,更加深了他的孤独和悲凉。老婆婆也是一个孤独之人。她的孤独更多体现在物质上。老伴去世了,亲人也不在身边,她孤身一人过着凄苦的生活。她很单纯。她听到有人弹琴,就像老伴生前弹棉絮。这声音勾起了她对老伴的无限思念,故而悲叹不已。两个孤独的人碰撞在一起,本来应该有更多话语可聊,可以碰撞出火花,怎奈两人的孤独不是一个层次,两人见了面,只能加深彼此孤独和悲凉,特别是乔山人,因为更容易感受到这种希望破灭后造成的悲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