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城厚板塘的古建筑艺术

 丰城往事 2015-08-11

宜春丰城厚板塘古村位于筱塘乡北部,现有古民居建筑30余栋,主要为清代中晚期建筑。厚板塘古村建筑整齐严整,特点是形状巨大,造型古朴。大夫第宅、四进十二天井、整齐的巷道、形状奇特的廊屋、大型汉白玉圆鼓形石墩、石鼓、先进的排水系统,使它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上的一朵奇葩,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让我们来一起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吧。

  厚板塘古村,位于宜春丰城市山清水秀的筱塘乡,占地面积1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16平方米,房屋由南往北纵向排列。全村68户,226人,除外地婚嫁过来的妇女外,全姓涂。

  这个村,始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21年),创立者为涂士良。涂士良先从事教育,后赴湖南衡阳经商,创办“涂近仁堂”,经营成衣、布匹、典当、钱庄,是衡阳的大户,当地人誉为“江西老表之王”。涂士良从道光年间(1834年)开始,由衡阳返回丰城厚板塘,出巨资大兴土木,将厚板塘涂村建为远近闻名的村庄,使之成为江西建筑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厚板塘古村具有六大鲜明的特点:

  其一,规模宏大,结构紧凑,布局合理,便于保护和展示。

  近仁堂建筑组群坐北向南,主体建筑自东向西分别为:祠堂(逊守公祠)、书院(私塾、额凝秀轩)、通奉第、大夫第,北侧有“忠厚传家”宅。整个建筑组群平面呈东西长的长方形,占地4216平方米。外观聚为一家,内则数栋相连,门门相通。既有利于安全防卫,又有利于家族成员的沟通互助。

  其二,主体建筑轩昂深邃,空间序列层次分明。主体建筑为通奉第和大夫第,两第规制、布局相似。

  厚板塘建筑,严格地恪守封建社会民间建筑不得逾越“三间五架”的法则。故通奉第及所有的单体建筑均为三开间。但为了显示“顶戴商人”的富有和气派,也为了生活环境的舒适,就在进深上做文章。这样,就为后人留下了三栋前后四进、空间序列六至七层的建筑。

  其三,典型的赣式建筑,没有清代建筑繁缛装饰的陋习,但又以精美的木雕显示出自己的独有特色。“涂近仁堂”建筑组群,不仅以青砖灰瓦显示出自己的恬淡雅致,更以不事雕琢的梁架构建显示出自己的古朴大方,反映了主人虽富甲一方,却不失勤劳本色。但在仰顶、木融扇等部位,又以精工雕饰;门、窗皆做成木融扇式,故木融扇极多为此建筑组群一鲜明特点。

  其四,合理的结构布局,不仅增加了安全性,更体现了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伦理。

  建筑组群东侧为祠堂和书院,书院和祠堂之间是个人的住房。将祠堂置与东南方位,尊祖;将书院置于东侧,且向东开门,门为内凹式的八字门,重学;仆人住在祠堂与书院之间,住房门内开,是为附属建筑,又处整个建筑群的东侧边缘,既体现了内外有别,更利于屏卫主人。

  其五,先进完备的排水、消防系统,使建筑群完好保存至今。

  在江西的古村现存建筑中,厚板塘村的保存状况可谓首屈一指。“涂近仁堂”建筑群中的房屋,上至屋瓦,下至铺地砖,四面墙体,室内构架,均完好无损,几无任何霉变,且清洁卫生,空气清新。自清中期建造至今,除祠堂外,未曾大修。

  单体建筑之间,有巷道并行,通风、利水。一侧有下水明沟。所有雨水和生活废水,通过天井下水道和巷道下水沟,统一流入村前月塘。

  主体建筑进深深邃,前后数座天井,对于最不容易解决的雨水潮湿,聪明的建筑设计师将天井雨水用水槽承接,故天井甚浅。水槽中的雨水,通过下水管道注入纵贯所进和庭院的砖砌下水道,流入月塘。最为令人叫绝的是,每座天井一侧,有一井式净化池,下水在此沉淀、净化,而后经下水道流出,不仅使阴沟(下水道)历数百年而不堵,且不使月塘有污染之忧。净化井上有严密的石盖,不时可开启掏污,而又无不洁气体外冒。每个天井中置巨大陶缸一口,平日蓄水置假山,美化点缀室内环境,实际上是消防备用的太平水缸。

  其六,此村民宅之另一特点,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祖辈所留家具。如香几、床、衣架、洗面架等,皆清代所遗,描金雕刻,古香古色。尤其是堂中香几,不仅雕刻精美,且桌板特厚,达数厘米,为此处特色。

  现在的汉白玉石墩,由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平民百姓不能使用汉白玉,但厚板塘因特殊原因获得40个,至今完好无缺地保存在各家厅堂之中,成为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

毛静 涂秋亚 记者 李韶忠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