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冬:无“怨”生活丨你的心是一颗自救良药

 zhangshengli86 2015-08-12

?



“怨”是种很微妙的情绪,它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人们会因为别人做得不够好而埋怨,因深感不公而抱怨,也会在压力大的时候发发牢骚,吐吐槽。


适当的发泄“怨”气,可以排解压力,但是如果过度发泄怨气,它们就像病毒一样,扩散至你所及的每个角落...


看完今天的文章,或许可以帮你化解掉心中之“怨”—— 重获“欢喜”身心。


阅读之前 ? 请深呼吸



有一位中医专家研究发现,人的身心灵(包括性格和情绪)都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关联。怨、恨、恼、怒、烦这五种情绪,对于人们身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平常做了很多好事的人,也可能因为容易动怒、生气,最后得了很严重的病。而这种病往往不是单凭药物就可以治疗的,往往需要通过重新反思性格来理解。


怨气就像病毒一样刚开始很少,但它不断地传播、复制、放大,最后使整个系统运转失灵。很多企业也是这样。看一个企业是好是坏除了要看商业模式、能力上的差异以外,还要看企业员工是不是有某种怨气。如果员工有怨气,好生意最后也会做烂。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在考核求职者时,有一个必问的题目:你对前东家如何评价?当然,他不会直接去问,而是很艺术、很隐晦地把话题转移到这个问题上。


比如他会问:为什么会离开那家公司?原来在读书的时候你跟同学的关系怎么样?你这么有才,别人是怎么看你的?有人一下子就上套了。有的求职者就会下意识地讲别人怎么对自己不好、自己如何怀才不遇。如果这个人的怨气很大,人力资源总监对他的评价就会大打折扣。



“怨”这种情绪很微妙人们会因为别人做得不够好而埋怨,但是怨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喜欢抱怨的人通常都会有脾胃方面的毛病。很多人打着“追求完美”的旗号,埋怨某件事情做得不够好,但是又没有表达出来,然后自己就会心生怨气,最后落下了胃病。


有位著名中医师发现那些有脾胃方面毛病的人,常常会流露出这类的情绪。他说,人家做得好不好、对不对,那是人家的事情,但是你会不会因此而产生埋怨的情绪,却是你的事。


抱怨、牢骚就像口臭,自己没有感觉到,但是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或者说,发牢骚的人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但是别人很快就能感觉到不舒服。在一个公司里,对一些人、一些事的抱怨情绪一旦形成,就会逐渐变成整个公司的文化。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也叫责任病毒。


抱怨的潜台词是,问题是别人的,成绩是自己的,或者这件事情做砸了、做坏了跟自己没有关系。如果每个人都用这样的逻辑去说话、去办事,那它就会形成一个叠加,大家都在这个频率上,就会把这个频率放得非常大。




一个人在抱怨别人的时候,自己其实已经在抱怨了。清末民初有一个叫王凤仪的职业劝善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去发现、寻找每个家庭里的问题,然后帮助大家梳理。


比如,有一个老太太说老头对她不好,经常打她,然后就跟王凤仪抱怨,说自己命很苦。没想到大善人王凤仪非但不同情她,反而说:“你拿个镜子去照照,你那张苦瓜脸永远都没有笑容,逢人就说你有多惨,即使你没嫁给这个老头,另外一个老头恐怕也要打你。”老太太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问题不只出在别人身上。


听到别人在抱怨你,实际上你也可能在抱怨别人。这就像是一个游戏,每个参与者都遵循着这样一条准则——我对你错,那么当你不遗余力地证明对方错的时候,对方也会马上把这个游戏规则用到你身上来。


抱怨是一个引爆点,人们为之争执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小的,但是争执的行为和过程超越了争执本身,最后越闹越大。说到底只是不服别人,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




抱怨除了不服别人之外,还源于我们在内心对对方有一种期望而这种期望对方并不知道,有的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所以很多时候抱怨和冲突来自于彼此没有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了希望的错位。这种错位是家庭关系、男女关系、同事关系发生冲突的根源。


怨、恨、恼、怒、烦五种不同的情绪,怨是基础。怨之后是恨,恨了就生恼,恼了之后就会怒。不过,烦跟前面几个还所有区别。


“怨”其实是一种情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对别人有某种期待,而这种期待一旦不合意就会腹诽,在肚子里面表达对别人的不满。然后就是情绪酝酿,把别人的一些相关或不相关的行为都解读为针对自己。


随着双方相互报复的升级,碰到某一个引爆点后,相互之间的愤怒终于爆发。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暴力。从怨到恨到恼再到怒虽然程度不一样,但本质上都属于心理暴力。




暴力是什么暴力就是以自我的意志、自我的愿望作为绝对的评判标准,让其他的人服从自己。想要别人跟自己一样,如果不一样就产生冲突,这实际就是暴力。


这种心理暴力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产生。有些人关注自然环境的污染更甚于关心内心环境的污染,尤其是没有注意到亲密关系中的伤害,反而对远离自己生活的事情非常关心,表现出了炽热的爱心。


对于这种人,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时候远在天边的爱就是近在眼前的恨。他们对陌生人能够表现出爱心,在亲密关系中体现的反而是暴力。


所持烦恼,来自执著。以佛学来解读,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我执”,用现代流行的话说就是“我能”、“我的地盘听我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句口号是非常“反动”的。因为它们包含一种暴力倾向,在整个社会里面制造了冲突和矛盾。


当人们都认为应当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时,他对别人就有一种标准,这种标准就是“我”。甚至连“我”是谁都不知道,就是按我现在的情绪作为标准,这样必然会造成冲突。



“远在天边的爱就是近在眼前的恨”。在亲密关系中,有的人不屑于谈规则,这就为造成冲突和伤害埋下了伏笔。这是因为跟关系不亲近的人共事,我们会以一种界限、一种游戏规则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恨不是天生就有的,由于界限不明晰,你深入到他的地盘里,他深入到你的地盘里,双方都误以为是自己的地盘,都要做主,这就导致冲突不断。


所谓礼,其实就是规则。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这样双方就会按照伦常来做事情,冲突反而会少。中国传统文化还讲“君子之交淡如水”,意思就是君子知道自己和所有人之间有某种规则,所以“礼”很重要。儒家讲“克己复礼”,克己是为了回归礼。


所谓己,就是小我,自以为跟我相关的就是我的地盘,是这样的一个小我。标准不统一就会带来烦恼,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统一起来并不容易,所以才会生烦恼。烦和恼最大的区别在于,烦是对不确定的焦虑,于是心生焦虑。


现代人经常说“压力山大”。什么是压力?压力就是烦,是对象不确定时的焦虑。而恼是你明确知道要什么,但是对方没有做到,于是产生了恨意和对别人的不满。人的烦恼多了以后,怨气就会特别大,形成心理暴力的可能性就更大。


烦恼不只影响心灵健康,也会伤害身体:怨会伤脾,恨会伤心,恼会伤肺,怒会伤肝,烦会伤肾。所以,对付抱怨这种病毒,靠的不光只是医生,你的心是一颗自救的良药,请善待并很好的使用它。


本文节选自《欢喜》

由正安文化(北京)排版编辑


小编后记:别让抱怨淹没了你的生活,想治愈它?不如用一颗智慧的心去化解。为遇见更好的自己,欢迎来到太安精英私塾的人生大课堂,与梁冬老师一起坐而论道。



与梁冬一起“坐而论道”— 太安精英青年私塾(第二期)即将开始,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本期课程详细介绍。


— 和梁冬老师零距离交流

就在9月19日我们静候你的到来。


正安文化(北京)原创首发

转载须注明:正安文化北京(zanedubj)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