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不良归因心理 逃避不意味着解决 从推卸责任看心理防御机制

 青衣问道 2015-08-12




 
警惕不良归因心理 你若自信,何须比较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 的看法和观念。

内因,指存在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
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的影响,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有明显的不同。
(2)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为归因。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四一种自我防卫。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被内归因。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差。
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内控者: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
外控者:认为个体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而个人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

小贴士:

学过中国古代史的人,一定非常熟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时仰天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的大意是说,他有盖世之才、撼山之勇,然而时运不济,天不助他,只能徒唤奈何。事实上,项羽由强转弱终致失败,主要是由于他的战略思想有问题,指挥失误,且又刚愎自用造成的,这已为历史所公认。可他本人却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命运的不济。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的归因心理。

  所谓的归因是指人们寻找导致自己荣辱、得失、苦乐、成败原因的一种心理活动。健康的归因有助于人们在遭到失败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吸取教训,少走弯路。而病态的归因则对人们的精神健康起破坏作用,它可将人们引向宿命论的歧路,摧毁意志的堡垒,使人变得抑郁、烦闷、焦虑不安,甚至精神崩溃。

  常见的病态归因有以下几种类型:

  偏执性归因 将自己所遭受的挫折与失败归咎于别人。所谓“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了”,或者“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有人跟我过不去;不是我没水平,而是没有伯乐那样的领导”等等,有这种心理的人,其人际关系一般都比较紧张。

  疑病性归因 把自己的一切不顺利都归为身体有病。仕途不顺是因为有病,考不上大学是因为有病,晋升不了职称还是因为有病,疾病成了保护伞和防空洞,主观因素被推得一干二净。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宿命性归因 总是将失败和不幸归咎于命运,项羽就是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感慨:“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呢?”“人算不如天算,认命吧”等等。

  归因这种心理活动的轴心是责任问题。具有病态归因心理的人,说到底是害怕承担责任,害怕面对现实,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

  如果你的亲友中有人出现病态的归因心理,那么首先应该帮助他正视责任,而后说服他、开导他,使他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最终克服病态归因心理。

笔者的咨询对象有不少就犯有不良归因的毛病,例如把偶然看成必然;把无意想成故意等。所以大家还是知道一些归因的知识为好。这样对自己心理健康大有益处!

  所谓的归因是指人们寻找导致自己荣辱、得失、苦乐、成败原因的一种心理活动。健康的归因有助于人们在遭到失败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吸取教训,少走弯路。而病态的归因则对人们的精神健康起破坏作用,它可将人们引向宿命论的歧路,摧毁意志的堡垒,使人变得抑郁、烦闷、焦虑不安,甚至精神崩溃。

 

  常见的病态归因有以下几种类型:

  偏执性归因 将自己所遭受的挫折与失败归咎于别人。所谓“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了”,或者“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有人跟我过不去;不是我没水平,而是没有伯乐那样的领导”等等,有这种心理的人,其人际关系一般都比较紧张。

  疑病性归因 把自己的一切不顺利都归为身体有病。仕途不顺是因为有病,考不上大学是因为有病,晋升不了职称还是因为有病,疾病成了保护伞和防空洞,主观因素被推得一干二净。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宿命性归因 总是将失败和不幸归咎于命运,项羽就是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感慨:“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呢?”“人算不如天算,认命吧”等等。

  归因这种心理活动的轴心是责任问题。具有病态归因心理的人,说到底是害怕承担责任,害怕面对现实,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

  如果有人出现病态的归因心理,那么首先应该帮助他正视责任,而后说服他、开导他,使他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最终克服病态归因心理。

 



 

  逃避不意味着解决

  许多研究心理健康的专家一致认为,适应良好的人或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和行为面对挑战,而不是逃避问题,怨天尤人。

  要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永远没有尽善尽美的。每一天人们都会遇到麻烦。有的人就会想:“为什么倒霉的又是我呢?”犯了错误、判断失误、记错事情、受人干扰分了心,任何人都没办法做到无所不知,因而有时会在常识方面有所欠缺。诚然,有许多在所难免的错误可以澄清、解释并改正。但是,人们有时还会故意捣乱,然后再编造借口或寻找漏洞以逃避惩罚。如果指责无关痛痒,人们就不必为那些小小的失误或错误行为解释开脱了。

  但是,指责往往会引起不快和惩罚。为了避免这些不快与惩罚,许多人想尽办法逃避责任,比如转移批评、推卸责任、文过饰非等等。

  案例: 有位患者本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是最近他向医生坦言自己曾经闪过轻生的念头。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不习惯面对变化与改革。当他得知自己可能被指派去干他既不熟悉也不喜欢的工作时,潜在的焦虑、恐惧与厌世情绪随即涌上心头。他本来可以去竞争另外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职位,可是他由于胆怯自卑而夫去了竞争的勇气。或许正是这种逃避竞争、习惯于退缩的心态,使他陷入绝望的深渊之中。这种扭曲的心态和错误的认知观念使他放弃了所有的努力。

  人们在逃避指责时,经常会含糊其辞、或者故意隐瞒关键问题、或者干脆靠撒谎来逃脱批评与惩罚。比如说,工作拖拉的人多半不会轻易承认:“我的报告交的迟了是因为我不喜欢打挠别人的工作。我才不在乎我的延误会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呢。我偷懒的时候,从来是只图自己舒服的。”相反,他们常常会说:“我家里出了一些事情。”或是其他一些夸大其词的谎言。

  编造借口可以博取同情,但是,如果编造借口逐渐习惯成自然,撒谎的技巧渐趋熟练,也就积习难改了。养成为逃避公正的谴责而撒谎的习惯,等于作出了一个危险的选择。踏上这条不归路,一个人就很难再有其它的选择了。如果对事态的发展真的无能为力,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是不会苛责犯错误的人。只有当一个人明知故犯并造成恶果时,人们才会对他进行谴责。

  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先不要试着去逃避,如果能勇敢地去面对,也许会发现事情原本很容易解决。逃避尽管能帮助人们暂时摆脱责任和压力,但毕竟不是最终解决问题之道。

  “免罪”理论

  “免罪”理论可以帮助理解常见的逃避责任的行为的深层原因。免罪理论的内容如下:

  ① 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

  ② 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两种形势的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利避害;

  ③ 通过各种“免罪”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心理医生提示“

  以下是一些逃避责任的伎俩,和其内在的含义:

  “这不是我的错。” 这是一种全盘否定。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常用手段。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经常会脱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 这是一种请求宽恕的说法。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部分责任。人们经常对此进行反驳: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是成心的!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表明此人想借装傻蒙混过关。如果有人这么说,就告诉他:也没有人让你这样做!

  “这不是我干的。” 是最直接的否认。可以请他拿出证据来。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找这种借口的人认为法不责众,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不要理会,先处理他,其他人的责任以后再说。

  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侥幸逃脱。他们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错误的社会后果而自鸣得意。这种心理强化使得这些借口得到了广泛使用。这类“免罪”的借口经常能够获得部分或完全的成功,否则,人们就不会使用这种手段了。

  为了免受谴责,多数人都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是当他们是明知故犯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论断又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另一方面。当明知故犯一个错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会给自己找出另一个理由。比如,有人没有按时完成小组工作计划中自己那一部分任务,他给自己的理由是他需要时间进入状态。而当同事们问起他延误的原因时,他却对他们说自己生病了。



  逃避心理的矫正

  从一个人出生时起,就在与周围的世界产生积极的互动。环境对人产生影响,但是人往往更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能够在众多选择中做出自己的决定,这就是所谓“自由意志”。这说明一个人拥有主宰自身行为的能力,因而完全能够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如果是这样,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人做出决定,就理应承受相应的责备与赞扬。但是有时,人们在作决定时确实会受到种种客观情况的干扰:比如信息不通、缺乏常识、时间紧迫或者精神不够集中等等。

  所幸人类具有创造力,因此有办法逃避应当承受的责任。当然,如果真是无辜的,就经常能够通过事实、证据和逻辑驳斥他人的指责。但是,如果真的有责任,就应该接受别人的责备。

  如果一个人辜负了同事的信任,继而若无其事地对他们撒谎,人际关系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免受应得的责备,有些人会掩盖真相、敷衍搪塞、编造借口、无中生有、文不对题或者真真假假、闪烁其词。这些欺骗伎俩并非总能奏效,但是其目的却已昭然若揭:不过是想方设法逃避谴责与惩罚罢了。承认“我错了”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人人都难免犯错,所以大多数人都能原谅别人的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信誉,并且有助于自我完善。

  媒体经常报道有人为了逃避责任,不惜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虽说人对于未来会感到不安与恐惧,害怕面对死亡,也因此知道珍惜生命,是为什么还有人敢自杀呢?

  这和人的潜在意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事人对于某些事情感到痛苦时,这个痛苦就会不断输给潜在意识,而潜在意识就会忠实地依照这样的信息,在情境来临时去实现。

  人的行为有90%是受潜意识所控制,而潜意识是从出生开始,经过每日意识沉积所形成。所以它不仅反映在心理上,更会反映在生理上,因为人的身体是由自律神经掌控,而自律神经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作用而形成。如果交感神经两者作用互动平衡,自律神经就会正常,身体各方面的动作也会因此顺畅。

  自杀的动机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因为人感到痛苦,所以不断告诉自己,死去总比活着好,潜意识就产生活着干什么的意念,最后终于带领人走上死亡。所以人应该时时刻刻朝正面思考,而不要让负面的痛苦沉淀,例如人们信仰宗教求神拜佛,无非是祈求痛苦能获得解决,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在告诉潜在意识:我们要远离痛苦。重复的告知,潜在意识确实就会带领人们远离痛苦。

  有人为了怕痛苦,而选择逃避问题,其实人的成长,就是因为人生中经历过无数挫折与失败,如果能认识痛苦的价值,愿意面对现实,有勇气承担痛苦,人就能活得更坚强、更有价值。





挫折和压力面前男女平等 职场拒绝黄连女

  作为职场新人,遇到挫折和困难在所难免。有些人会选择承受和坚持,但也有人,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却选择不停诉苦、示弱,以此来博得别人的同情,达到推卸责任的目的。客观地说,如今的职场,男女的性别差异正日渐缩小,女性不再是“柔弱”的代名词,她们被要求与男性一样,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摔打磨砺,并变得越来越强硬。这种现状确实给职业女性带来更大的压力。在竞争面前人人平等的职场,某些女性特质已不再是挡箭牌,就像一部电影的名字“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一样,如今的职场同样也已不再能用眼泪说事。
  
  职场人不相信眼泪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艾伦说,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她知道,“苦黄连”已不再是女人示弱的杀手锏。就职于外企公司的艾伦,自视不是个强悍而有“野心”的女孩,对于事业发展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和期许。一直以来,工作对于她来说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当初如果不是那点小虚荣心作怪,她不会来这个要求高而辛苦的外企公司,虽然薪资也相对比较高。艾伦在这里工作将近两年,业绩平平,但心情还不错。只是因为一份会议记录出了纰漏,被老板狠狠地骂了一顿。这是她自工作至今第一次被领导骂得如此惨。艾伦满心委屈,回到办公室就开始诉苦。但平时相处还算融洽的同事,居然没人回应她的控诉,更有一些人甚至说些略带讽刺的调侃话语,让她感到很孤立无助,也很失望。
  
  无独有偶,不久,办公室的琳达也因为工作失误遭老板训斥,琳达的反应冷静而理智,她没有抱怨,更没有像祥林嫂那样逢人就喊冤。但同事们的反应却与对待艾伦的完全不同,不少人主动问候和安慰,更有同事耐心地告诉琳达如何修正错误。这让艾伦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她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却完全不同。她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缘很好,与同事相处融洽开心,但当她遇到挫折失意时,主动寻求安慰和支持的她却遭同事们的冷落,而平时话不多,与同事融洽程度远不如她的琳达却得到大家的援手。本来被老板训斥已经让她很郁闷,同事的冷眼旁观更使她情绪低落。
  
  几天后,曾经被她视为办公室知己的悠悠一番真心话,才让她知道自己身处这种境遇的真实原因。悠悠告诉艾伦,作为职业人,应该深知办公室是个竞争的战场,虽然同事间看似相处和睦,但彼此都把对方视为较劲的对象。所以,当你成为老板红人时无需显摆,被老板修理后也别让自己变成苦黄连,过度的显摆和诉苦,只能招致别人的腹诽和轻视。何况,当今职场,每个人都在努力付出,用心经营,谁不是为了谋取一个发展机会而汗泪并流,遇到挫折就扮苦黄连来寻求安慰逃避压力,这种做法无意中把责任和压力推给被人。在压力重重的职场,谁又愿意接受这样的“额外赠与”?
  
  职场欣赏“真的勇士”
  
  与艾伦有完全不同的处事方式的素素,用她勇于担当的表现,为自己赢得了更旺的人气和稳固的地位。
  
  素素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女性,39岁的年龄,她的事业发展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有了家庭和孩子的牵绊,可以说她的职业生涯已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无论从体力还是精力或者是知识结构,她都无优势可言。也正因为对自己的深刻了解和客观认识,她才给了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一份好的心态。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她,孩子才3岁,正是需要人照顾和看管的年龄。双方父母都年纪大了,根本帮不上手,丈夫事业发展不错,观念传统的她不愿意因为家事拖累丈夫的前途。所以,孩子基本是她自己一个人带,实在忙不过来,就请钟点工帮忙接送和看管。即便这样,她依然是办公室最守时、工作最规律的一个。同事知道她的情况,常常会提出对她照顾,但总是被她婉言谢绝。素素说,她的老板是个年轻有为的工作狂,对下属要求极高,无论是在工作质量还是工作时间,他的要求都是极其严谨甚至苛刻。即便她这个老员工,也都是一视同仁,毫不留情。就在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一天,孩子突然发烧,她心急火燎地做完手头的工作直奔医院。可能受情绪影响,一直工作认真细致的她出了点问题,报表的统计数据出错。为此,老板狠狠地痛骂了她一顿,说话极其难听,让她几乎无法承受,而且没有任何解释的机会。回到办公室,一些消息灵通的同事把她挨批的事说了出去,极大多数人都表示同情,认为老板太不近人情,对待一个一贯勤勤恳恳的老员工,连最起码的体谅都没有,还有人鼓励她去上级告状,但她除了表示感谢外没有任何抱怨和委屈。
  
  素素说,并不是她不介意,更谈不上坚强,但是她知道,哭诉帮不了她。在职场如战场的当下,每个人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即便是领导也不例外,有些时候,或许领导者的压力会更大,因为他们的责任更重。何况,这次她确实错得有点严重,如果不是上司的纠正,也许她的岗位都会保不住。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导帮了她大忙,既然错了就应该承担责任包括惩罚。另外,在职场打滚近20年的她,已经非常清楚,没有人会去同情一个不负责任的胆小鬼,人们只会敬重那些不畏困难的勇士。经过这件事后,她在同事们中的地位更高,虽然她依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员工。
  
  客观处事更有助于应对压力
  
  艾伦的诉苦行为,表面看似典型的苦黄连心态,但实质还是内心压力急需宣泄的表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心理治疗师琳达·多尔表示,很多女性以为职场中最大的压力来自老板,但事实上,来自同事的压力远远大于来自老板的压力。有数据统计,现代职业人每天面对的压力是20年前人们面对的压力的5倍,现在90%的人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规律,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各种亚健康也因此滋生泛滥。“压力太大”,这是当下职业人抱怨最多的一句话了。现代职场就像一个巨大的高压锅,每个身处职场的人都能感受到压力的存在。长年累月的工作,超负荷的运转,以及新知识的飞速更新,特别是当不幸遇到一个不是那么通情达理的上司抑或受爱人、孩子的牵绊时;当精力和体力以及知识结构都开始力不从心的时……种种压力的叠加,会直接影响情绪和心态。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当心态因为压力而改变,情绪因为压力而受伤的时候,工作也就变得无效率可言了。
  
  其实,职场压力是工作本身、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给我们造成的一种紧张感。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质,就是突出表现在对明天和将来的焦虑和担心。而要应对压力,我们首要做的事情不是去预想可能的结果,或宣泄一时的不快和烦恼,而是要客观地认识自我,努力做好眼前的事,因为为明日作好准备的最佳办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心理资本”成核心竞争力
  
  有关专家表示:越来越多的职业人明白,在经过了学历、能力、才智等内容的激烈竞争后,心理资本已逐渐成为当今职场重要的个人核心竞争力。所谓心理资本,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而这种心理素质和状态的成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的发展。由于人的潜力巨大,所以相对于资金、市场和技术资本,心理资本的升值空间是最大的,最好的心理资本可以带来决定性的竞争优势。拥有过人的心理资本的个人,因为能够承受压力和挑战而更多的成功机会,并从逆境走向顺境,从顺境走向更大的成就。
  
  挫折还能增强人们的意志力。尤其是对于一些职场新人,因为缺乏对困难的体验和对职场环境的估计不足,对挫折的反应能力和抗压能力都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就被击垮了,就会以苦情姿态示人。实际上生活中,许多轻度挫折只是意志力的“运动场”,当你大汗淋漓地跑完全程,克服了生活的挫折,就会获得愉快的体验。一些心理学家甚至把轻度的挫折比作“精神补品”,因为每战胜一次挫折,都强化了自身的力量,为下一次应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
  
  解析女性“职业恐惧症”
  
   近代社会以来,由于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开始参加工作。特别是到现代,女企业家层出不穷。这就证明,女性和男性一样,同样可以在事业上大有作为。然而,女企业家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为何始终还是凤毛麟角?美国心理学家玛蒂娜·霍纳博士的研究指出,有将近70%以上的女性对于追求成功以及成功后的结果普遍感到恐惧,原因是,她们若想事业成功,必须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不少女性在平衡不同角色间徘徊,始终挣扎在既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的矛盾心理中。
  
  在亚洲国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性只要一心追求事业即可,而女性则要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包括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要求、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等。这些都使得不少职场女性对自己的职业追求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动摇。因此有些女性往往不敢“高攀”职场,一是自卑心理,二是害怕竞争。即便有些条件好的女性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因为步入职场之后很快就会面临结婚、生子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特别是结了婚的女性,又要要费精力在工作上,还要兼顾家庭,保证孩子教育,所以很多女性刚进入职场时踌躇满志,但到后面只有无奈地选择回归“相夫教子”的传统家庭模式。
  
  在分析那些同时拥有成功事业和幸福家庭的女性时,我们可以看到她们的共同特质:善于倾听和沟通,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好的规划,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很高……现代女性要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如鱼得水尚需一段时间,但认识“职业恐惧症”,有助于她们有意识地分配自身的时间和能量。
  
  “好相处”妆容有益社交
 
  无论是职场还是社会交往,“素面朝天”总给人一种不太正规的感觉,所以化妆术成了大多数现代女性的必修课。日本佳丽宝(Kanebo)化妆研究所和价值创造研究所在一项针对他人妆容实施的印象测评中发现,让人感觉“好相处”的妆容更能引起周围的注意,容易成为人际交流的契机。另外,就他人与自己妆容的类似度也进行了测评,发现他人与自己妆容的类似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自己是否会对其产生好感。
  
  结果发现,在对某种特定妆容的注意方面并未发现有意识的差别,但是对于看起来“好相处”的妆容,男女被实验者都明显的表现出了有意识的注意。而人们对“可爱”、“清爽”、“自己平时”这3种妆容具有较高的“好相处”的印象。另外,男性对“有魅力”、“可爱”等印象的反应时间相对较短,意味着在判断妆容是否引人注意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中,还让女性被实验者就照片与自己妆容的相似度进行了7个等级的判断。结果,女性对与自己相似度高的妆容更能感到魅力。由此可以推断,女性之间在交往方面,通过化妆能够增强彼此的关系,拉近心理距离。

 

从推卸责任看心理防御机制

 
探究这个问题,是因为家里有个很亲近的人在遭于挫折和失败时,总是把喜欢推卸责任,如果考试没考好,就强调试卷太难了,然后举出班上只有多少考及格了。可能一些事的发生的确有客观原因,可是无论什么事,总是强调客观原因,外在原因,而不考虑自己的责任就是需要注意了。于是我就这个案现象探究一下心理机制并希望找到解决办法。 
   
    对于一些小事,明明有错,也不肯承认。甚至是说到某某学习很好,能力很强时,会反过来怪父母基因遗传不好,从小教育不当。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人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她认识到外因的作用,却忽视了内因 的作用,过分强调外在的因素。

    推卸责任就是在回避失败,不敢正视自己失败,找各种原因为自己辩解,过去反感她只是一味地强调理由,不找找自己的原因。现在看来,一定的心理现象会有它深层次的原因.有些问题并不是我们表面所看到那样简单。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找到其真正的动机和形成动机的原因。那就需要好好分析一下,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透过其回避失败,推卸责任的现象分析内在的原因:

(一)回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维护自尊。从根本上说,回避失败是为了维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是出于被人认可的需要以及对成功与赞赏的期待。可能她本人不一定认识到这一点,但其为维护自己的能力感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和做法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最典型的表现是通过对努力程度的控制来达到目的。比如说是在政治历史地理这一类考试中,总说是没考好是因为没有好好复习。言下之意如果好好复习就能考好了。尼克尔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在能力和努力之间存在一种平衡,最大的努力和失败的结合意味着个体的低能,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经过努力仍遭到失败时,他人以及他本人通常会认为是他能力差,这不仅影响他的自尊,还会使他感到自卑、沮丧和无助。而不努力导致的失败则不同,无论他人或是自己都不会贬损他的能力,会认为只要下次努力就可能反败为胜,因而就很少伤及自尊。简言之,回避失败就是为了获得对能力的肯定评价,从而维护自尊感。

(二)回避失败是自身与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回避失败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内因方面,主要有个体的个性特征、成功与失败的经历、认知发展水平等。她在初中时成绩不错,而且据她自己说当时她并未付出多大的努力,进高中以后她依旧,所以高中的成绩就不太好了。可能与此也有关系。但也可能她是从另一方面为自己开脱,因为她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一样,而成绩变差不过是学习的难易程度变了。而她自己也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于是就找找种种理由来以此获得原谅。同时因为邻居中有几个和她同时上高中的朋友.虽不同在一个学校,但成绩据说不错,也比较努力,而她并没有什么优势。家人也不时将其与之在一起比较,当她感到落后于他人并且难以赶超时,便增强了回避失败的动机。于是更加逃避失败。综合来看,多方面原因都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当人遭遇挫折时都会产生心理防御机制,又叫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人们为了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个体维护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独特的心理过程。人们利用这一机制去认识环境,选择和决定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减轻由于心理压力或挫折而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以谋求自我安全,恢复心理平衡,避免行为失常。                                           

 心理防卫机制是常见的心理现象,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它。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过多地依赖它,也会出现不正常的现象,甚至表现为某种病态。这是因为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所产生的效果,可能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前者有利于维护与提高个人的自尊;后者虽然也有降低和消除焦虑、恢复心理平衡的作用,但也有危害个人身心健康的消极方面。因此,对心理防卫机制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她将自己不聪明能干的原因归结于父母的遗传,这就意味她的现状是一种必然,她没有什么过错,这就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以解脱挫折对自己带来的心理烦恼,减轻内心的冲突与不安。这种方式是指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采取一些暂时减轻受挫感的行为方式,将自己的的失败合理化,成功地将不优秀原因的皮球踢给了父母,也就推卸了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合理化作用,也是人们运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一般说来,每种现象或事件的发生,都可用许多理由与方法进行解释。合理化则是从个体的心理需要出发,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别强调,而忽略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古时候有个笑话,说得是一个吝啬的主人带了仆人外出,途经一所小店,主仆二人进去各吃了一碗面当作晚饭。作仆人的心想应该由主人付钱,就没有自己结帐。作主人的碍于面子,勉强替仆人付了钱,心理却极不情愿。出得店来,天色已黑,仆人点上灯笼,跟随在主人身后,慢慢向前赶路。主人因为刚才的事心里还在生气,便借题发挥,转身对仆人说:“你打着灯笼,却走在我后面,我怎么看得见路?”仆人一听,提起灯笼,脚底加油,快了几步赶到主人面前照路。哪知气喘未定,却听主人大吼一声说:“你好大胆子,居然走在我的前头,让我变成了你的跟班了。”仆人一听,便后退一步与主人同行,谁知主人气更大,停下来说道:“造反了,你这样子与我并肩而行,难道我们是平起平坐的吗?”仆人无可奈何,只好低声抗辩:“老爷,我走前也不是,走后也不是,平行也不是,请问老爷,您到底要我走到哪里呢?”老爷两眼一翻说:“把刚才那顿饭钱还给我,你爱走哪里就走哪里。”这虽然是个笑话,但说明了同一件事情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而各种看法虽然不同,但都言之在理。重要的不在于说出来的“理由”,而在于其本来的动机。人的行为常常由不同的动机而产生。一般说来,越是发于情感的,越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在各种动机当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而我们解决问题,就要从其动机入手。她寻找借口,推卸责任,就是用以解脱挫折对自己带来的心理烦恼,减轻内心的冲突与不安。合理化作用。即自我安慰,指无法达到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一个好的借口来解释,但用来解释的借口往往是不真实的、不合逻辑的,但防卫者本人却能借此说服自己,感到心安理得。


   还有一种防御机制叫外射作用,合理化作用与外射作用不同,外射作用是将自己内心无法接受的感觉、动机及行为归于别人,以保持自己心灵的宁静。合理化作用则在为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此过程中或前提之下,往往委过于人。比如,一位学生考试未及格,即归咎于教师教师教得不好。其实,考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像天资不够、没有用心听讲、准备不充分等等,并不一定是教学问题。然而,承认前面任何一

理由,都会引起自己心中的不,如果归咎于教师教得不好,就心安理得了,所谓“天亡我也,非我之过”。

总爱推卸责任,在运用自己都未了解的合理化这一心理防御机制。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要增强她的自信,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要因为暂时的失败就萎靡不振。处于青春期会强烈排斥说教,可以让她多看一些励志小说和电影,从中汲取力量和恢复信心。

    其次,要培养她直面失败的勇气,而不是逃避困难,推卸责任,以保持心灵的安宁。

    第三,培养她的责任心。责任心不仅是一种心理品格,也是一种道德素质和能力的要素。俗话说:“育人必须先育品,成才必须先成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两种形势的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吉避凶。通过各种推脱、转移等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可是对人格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要改变外在环境对她产生的不良影响。父母要对其给予鼓励性的措施,不要常将其与别人比较,这样会挫伤她的积极性,让她产生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如何走出心理低谷


面对挫折时的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再逐个击破

 1 首先是震惊和否定期。

  不管是面对像降薪一样缓慢而长期的“折磨”,还是像解雇一样速战速决的“残酷一刀”,一般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不会吧!”“是不是搞错了?”

  记者一个朋友早上9点钟高高兴兴去上班,10点钟就捏这一张粉红色的解雇信,被保安“押送”出公司大门。“当时脑子里一片白茫茫的。”他这样说。

  “这种反应会自然而然地过去,一般不用处理。”金教授认为。

 

 2 之后,人们会进入第二个阶段:愤怒或不平。

  依据打击程度和个人承受能力的不同,人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甚至攻击行为。

  金教授认为,这时身边亲友要当好“耳朵”,帮当事人合理宣泄情绪,以免牢骚或愤恨积累得不可收拾。


 

 

 

 3 第三个阶段是讨价还价,想挽回局面。

  “现在许多变动大都出于全局考虑,支持老板的决定、不给他找事最为明智。”金教授说。

 4 第四个阶段就进入了抑郁期。

  对受挫折者出现的一系列身心抑郁症状,无论是当事人还是亲友都不要强迫他立刻“再续辉煌”,而是给他一个休整期和冷却期,让情绪有自然的出口。

  当然,这不意味着要自我封闭,而是多与人交往、接近大自然,用享受“长假”的心态来度过事业的低谷。“不过要是两三个月还这样,就要寻求专业帮助。”

 5 最后是接受期。

  在这一阶段受打击者可以

为“东山再起”积极准备了。“中国人爱面子,在非常时期要谋求发展,一定要能降格以求。”金教授特别指出,即使从经理降成清洁工也要干,还要干得让人刮目相看。


 

 


反复受挫易出现报复心态
    一个人行为受挫、自尊受损之后,心生怨恨、仇视,企图让施予者遭受痛苦,使之名誉受损、财产丧失、肢体受伤甚至生命终止的心态就是报复心理。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报复总是挫折的结果。当一个人受辱、遭贬、被拒绝、被排斥后,心生怨恨甚至仇恨,报复(攻击)的冲动就萌生了,但从产生报复的念头到采取行动,常常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许多时候行动或放弃就在一念之间。一般情况下,由于道德、法律、良心的约束及“自我”的管理,攻击报复行为是在社会许可范围内进行(常迁移攻击目标,如工作受挫发泄到配偶身上,或暗中作老板的梗等),或者是转换到工作、学习、娱乐中,如果这些渠道释放受阻,或者是多次遇到挫折,攻击本能蓄积,蓄积之后又未能得到及时疏泄而超过一定限度后就会置道德、法律、良心于不顾,冲破防线如决堤之水一泄千里,表现为疯狂杀人(向外释放)或自杀(向内释放)。

报复心重者多个性不良
    从心理学上说,人皆有攻击性,但由于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表达出来的攻击报复性相差甚远。人群中强报复心者具有如下特点:一、低自尊与自尊稳定性差。从小受溺爱,易受伤,遇挫就自卑,喜推卸责任,怨天尤人。二、思想偏执,常主观武断,思维走极端。三、不善表达情感,不喜与人交往,寡言少语,情感淡漠,不善与人沟通。四、喜用被动攻击防御方式对待挫折,与人发生摩擦时,不知用恰当方式化解,好赌气。五、幼年生活不顺,常受虐受欺,成人后仇视强者,研究表明,幼年经历对个体性格中敌意成份的形成。

 

 

在挫折中成长


挫折背后有伟大的意义,懂得了意义我们就不会无知地掉进同样的深渊,我们会懂得从挫折中领悟自己应该尽早 学到的人生一课。

很多人由于在关系受挫折的时候,为了消融痛苦,弥补失落,迅速重新寻找到代替的人,从一个关系迅速跨进另一个关系,没有从挫折中领悟任何意义,却把责任都推卸给了别人。

 

  但是,这一切都是由于对方在改变吗?并不是如此,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了解自己的真实面目,只能够看到自己的阳光的一面,却看不到自己的阴影,更不允许自己存在阴影。当他们带着我们的阳光一面出现时候,我们先爱上了自己的影子。我们把自己和他人都高度的理想化,不接受自己和他人都存在着阴影的现实。

       而他们就像是一面镜子,我们开始真实地看到了自己平日看不到的阴影。当他们不按我们理想的方式去行为时,最亲密的爱人突然变成了可恨的魔鬼,我们感到自己被欺骗,认为他们“背叛”。而实际上是我们不敢面对自我的真实面目,我们把理想光环套在了他们的身上,生活的真实性就像一个照妖镜,我们不得不面对出现在镜子中的阴影和妖魔。

       爱情挫折背后有伟大的意义,懂得了意义我们就不会无知地掉进同样的深渊,我们会懂得从挫折中领悟自己应该尽早学到的人生一课。很多人由于在爱情挫折的时候,为了消融痛苦,弥补失落,迅速重新寻找到代替的人,从一个关系迅速跨进另一个关系,没有从挫折中领悟任何意 义,却把责任都推卸给了别人。

       那么,这样意味着我们把这个阴影埋得更深,这个阴影将不会自身消失,更不会任我们的压抑而无动于衷,它们将以类似的方式重新唤起我们的注意,然而,每一次都会以更加强悍的能量来震撼我们的心,直到我们能够正视它、接纳它,这个无意识的魔鬼才被我们的意识转化成为积极的能量。

       在其他的人际关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个走进我们生命的历程,并在其中留下印记的人都是有目的地帮助我们完成人生中的自我认识,是带有神秘的人生使命!如果我们反复地遇到相似的人,他们重复地让我们承受同样的灾难,这时,应该是从我们自身找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我们吸引着这种人?为什么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制造着同样的麻烦?是不是命运在尝试告诉我们什么,而我们一次次地忽视命运之神的信息?如同我们不从自身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将永远不能摆脱这类人对我们的折磨,它们既是生活的老师,又是命运的信息。因而一切人际关系都是命运的结果,而性格决定了命运。

       这些事情的发生,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无论美女还是野兽,无论天使还是恶魔,无论阳光还是阴影,都是属于我们完 整人格的组成部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人们仅仅喜欢自己人格中阳光灿烂的部分,而不能够接受自己的阴影,更不能把这些阴影协调到我们的性格之中,这样, 我们就无法具备健康的、完整自己的人格。

       当我们无视自己的阴影存在时候,它们将通过外界的形式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不自觉地将把这些阴影归于他人,尤其是在爱情关系中,男人自然成为我们阴影的映射,我们会认为是他们造成了我们的痛苦。其实,外界的他们如同一面镜子来让我们面对自己的阴影,完善自己的人格。

       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不是偶然,正是由于我们需要成长,我们存在着阴影,我们才吸引了他们,他们的到来是命运送来的最好礼物,他们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催化剂,他们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恰恰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最重要的一课。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而那些带给我们痛苦和烦恼的人是我们优秀的老师。

       我们不会在幸福中深思冥想,更不会在幸福中自我反省,只有当我们落入了痛苦的深渊,在感到剧烈的疼痛的时候, 在无助之中,我们才能够体悟、深思、内省,才能割弃膨胀的自大,才能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我们才让自己重视命运阿A所带来的意义,在生活的面前学会谦卑,放弃贪婪自我等等人性的弱点。

       痛苦唤醒我们的心灵,痛楚让我们感到自己内在活生生的世界,痛苦警告我们必须学习人生的智慧。

 

培养孩子“输得起”的精神
 

  宝宝和妈妈下跳棋,眼看着妈妈快赢了,宝宝把棋盘一翻,带着哭腔说:“不好玩,我不下了。”而如果宝宝赢了,宝宝就会兴高采烈,非要再来一盘。

  这样的情景妈妈是不是很熟悉?宝宝只能赢不能输,让很多妈妈头疼不已。而让宝宝从小拥有一份“输得起”的精神,有助于提升他的“抗逆力”,使其日后在遇到挫折时能以正面、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会慢慢表现出强烈的好胜心。一方面宝宝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会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会思考怎样让自己做得更好,以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另一方面,因为宝宝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认为自己什么都行,不会正确地判断、评价自己,受到肯定时喜形于色,坦然接受,而一旦不如人,输于人而受到否定时则心情沮丧,接受不了,用逃避、推脱、发脾气等方式表现出来。只要正确地引导,培养正确的“成败观”,就能使好胜心变成宝宝成长的动力。

  为了培养宝宝输得起的豁朗性格,我们根据宝宝面对失败的常见反应,把宝宝分为胆怯型宝宝、推过型宝宝、哭闹型宝宝,不同的宝宝妈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宝宝输得起。

  ◆胆怯型宝宝

  贝贝在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玩扔球的游戏,开始很高兴。过了段时间,当她看到其它同伴都能接着球,而自己一个球也接不住时,就沮丧地走开了。后来,老师几次让贝贝参与其中,他总是摇摇手,胆怯地说“我不玩”。

  爱心提示:此类型宝宝往往比较害羞内向,若有一连串的挫折,会使宝宝以逃避的方式面对困难。有时在还没有尝试前,他已放弃,很容易知难而退。这常源于家人对宝宝的过度爱护,使其失去自己锻炼的机会,也切断了宝宝探索世界的管道。于是遇到困难,便封闭、退缩。对于害羞胆怯的宝宝,有时候他的挫折并非来自于失败,而是来自于对新事情的陌生感。

  妈妈对策:

  来自故事或动画中的教育

  此阶段的宝宝主要是动作和形象思维方式,听不懂抽象的道理,妈妈可以找些和挫折教育有关的故事或动画,和宝宝一起阅读、观看,并和宝宝进行讨论:故事里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克服困难的?如果你是他,你又会怎么做呢?

  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心态

  当宝宝遭遇失败,对其适当的正面肯定是必要的,如“其实,你刚才摆得已经很不错了” 、“没关系,你再坚持一下就成了”……性格内向、遇事退缩的宝宝在遇到失败时更需要妈妈的鼓励和肯定,这能为宝宝播下积极乐观的种子,使他面对挫折时仍抱有“盼望”与“转机”。孩子心境乐观,也就更乐意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不会“输不起”了。

  给予宝宝具体性指导

  如果宝宝经常失败,易形成受挫心理和自卑感。妈妈需根据宝宝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妈妈可给予具体指导,增加宝宝成功的经验,使其能体会到成功感和胜任感。如帮助宝宝找出失败的原因,也让宝宝懂得方法不当、努力不够、条件不足等都可能引起失败。然后弥补不足,如换个方法或再努把力等,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宝宝从失败体验成功,始终要注意保护他的自信心,使他不自卑,不失望,不放弃,继续努力。

  注重培养宝宝的自信心

  注重宝宝早期自信心的培养,会增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在遇到挫折时就不会害怕、退缩,抗挫折能力也会增强。给宝宝提供锻炼的机会,可通过不断提高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多步同走,使其获得自信。

  飞飞妈妈就很懂得引导孩子,它不仅让飞飞自己穿衣服扣扣子,有时候还会请她帮妈妈来扣纽扣;在小区散步时,鼓励飞飞自己走花池沿儿。当飞飞畏缩不前时,妈妈就伸出手在旁边做一定的保护给她信心,但并不直接扶她走。

  通过这些生活小事让宝宝经常性的体验因成功干好了某事而感到内在的满足,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感觉,感到自身的价值。这样,在以后面对挫折时才不会沮丧失望。

  ◆推过型宝宝

  毛毛跟妈妈学习折风车,妈妈边说步骤他边跟着折。但一到复杂的部分就跟不上了,妈妈重复几遍,他还是不会,索性把纸丢在一边。问他为何不做时,毛毛推脱他的纸太硬了,折不上,妈妈又说得太快,所以不想折了。

  爱心提示:此类型宝宝遇到失败时,常把原因推向外部,如把过错推到他人或别的事物身上,认为借此可以摆脱责任,并且不必努力来寻求解决方法。其实他的心里对失败的原因很清楚,只是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用这种方式以掩盖自己的责任。宝宝推卸责任应引起妈妈的高度重视,长此以往不利于他形成应有的责任感。

  妈妈对策:

  成人要做好榜样

  首先,妈妈需反观家人在对宝宝的教育时,是否出现过如下现象:宝宝不小心碰了桌子哇哇大哭,家长拍打桌子说:都是桌子不好,碰了我们宝宝;宝宝绊倒在地,家长连忙扶起宝宝搂在怀里,边安抚边训斥:都是地面不平或都是这个碍事的凳子捣乱……其实,这种转移责任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影响宝宝对挫折、失败的认识和态度。

  利用情境重现引导宝宝战胜困难

  当宝宝遇到失败推脱责任时,可尝试按照他的解释,重新演练一次。通过情境重现来引导他的认识,证明他的错误,再引导宝宝正确面对困难。如按照毛毛的解释,给他换更软的纸张,妈妈描述步骤再慢些,重新学习折风车。如果证明出宝宝对失败或困难的推脱,妈妈不要就此教训他,更需启发他想办法折过复杂的部分,并给以鼓励和帮助,锻炼他敢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和宝宝分享失败的经验

  宝宝面对失败时情绪不好,往往是由着性子来,因为他缺乏失败的经验,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失败。妈妈可与宝宝分享失败的经验,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也有许多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失败和做错不是“丢脸”的事。关键要让宝宝明白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努力了,即使失败也没关系。

  ◆哭闹型宝宝

  森森和表哥下棋,但当自己的棋子被表哥一个一个吃掉时,森森不干了,不满地说:“你不能这样走,”边说边耍起性子。他把棋子打乱,带着哭腔说:“一点儿也不好玩,我不玩了!”

  爱心提示:此类型宝宝在游戏中输了后,常不认输、耍赖、哭闹或发脾气。一般来说是因为宝宝自尊心强且缺乏安全感。他们很害怕输,一输就无法肯定自己。因为个性强的缘故,使得他们在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环境时,便以耍赖来否定既定的事实。

  妈妈对策:

  帮助宝宝建立正确的“成败观”

  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宝宝建立正确的“成败观”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如常玩的“石头、剪刀、布”游戏,规则简单。和宝宝在玩的过程中,可先故意一直输给他,再告诉他:总是赢就会觉得没挑战,再引导宝宝明白:玩游戏就会有输有赢。让宝宝中尝到“输”的滋味,在亲身体验的中认识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当然,宝宝开始经历“输”的时候总会稍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觉。这时妈妈可给以以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告诉他:我知道输掉游戏令你有点不开心,不过这次输不代表每次都会输,只要尽力参与,总会有办法成功的。

  给宝宝面对失利的空间和机会

  宝宝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动机常来自于遭遇过的挫折,当他经验足够丰富时,就可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虽然妈妈要尽可能帮助宝宝成功,但在平时的生活中请不要过分刻意地为他排除一些在正常环境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难。不妨留给宝宝自己面对失利的空间和机会。比如,宝宝用积木搭一座高楼,快成功时“楼”塌了。如果这时宝宝已经生气,妈妈也尽量不要直接替他解决问题,可和他一起讨论,启发他去思考解决办法,然后再次尝试。

  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锻炼的机会,如:对宝宝的生活成长不包办一切,不有求必应;让宝宝参加适当的劳动,如帮拿东西;在群体游戏中让他体验失败和不如意……创设挫折情境要把握好挫折的质与量,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其韧性,同时又不能超过宝宝的心理承受限度。

  引导宝宝反省

  此阶段宝宝尚未形成完备的自我意识,自我反省力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需要妈妈的正确引导。面对宝宝失败时的哭闹,妈妈需先接纳他的情绪,让他描述当时的场景然后告诉他:“森森想赢,妈妈和你一样,如果妈妈输了,不甘心,吵着说不算,或是阻止你赢,那你会不会生气,还和妈妈玩吗?”用这样的方式与宝宝沟通,提供给他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让她发现自己错在哪里?

  也可以等他情绪缓和下来后,邀他玩同样的游戏,并且学他刚才霸道的模样,让他体会别人的心情,再告诉他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这更易使宝宝接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