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时代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高歌1 2015-08-12

 

“云”时代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本报记者  胡梦甜

    “用科技沟通历史,妙不可言!”说起几天前在杭州市历史优质课评比中的那堂展课,省教研员牛学文至今仍津津乐道。这是一堂讲述“世界资源问题”的历史课,虽然课本上只列举了石油问题,授课的建兰中学教师冯越丽却借助iPad,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搜集水资源、耕地、沙漠化等各类资源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课堂上,学生变身“环境专家”,在探究中不断将问题引向深入。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看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探究学习的深度。”在牛学文看来,冯越丽的这堂课用先进的载体达成了最优的效果。

    在学校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设备日益现代化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进课堂早已不是新鲜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为教学注入无限活力的同时,也在频频向传统教学方式“攻城掠地”。

    “教育云”时代,教师该如何教?学生该如何学?如何将信息技术用在恰当处、合适时?近日,记者专访了省教育技术中心资源二部主任莫世荣,并走访了部分中小学校,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当教育“漫步云端”

“教”与“学”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动的课堂形态

    带着一台iPad,走进无线网络覆盖的教室,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屏幕上跳出教师设计的题目。学生饶有兴致地点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分组讨论……这是记者日前在台州市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课堂上看到的场景。

    这是一堂讲述“宝岛台湾”的地理课。课前,学生先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课堂上,学生运用电子书包里丰富的资源,展开激烈讨论;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组答疑解惑;最后,学生在iPad上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利用平台的统计功能作出即时评价。短短40分钟的课堂,生动有趣且富有挑战。教师李杨友说:“用电子书包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预案,进行分层教学,以前无法实现的教育技术,如视频处理、作图分析、实验分析、试卷讲评、学生展示等都能方便实现。”

    如今,电子白板、电子书包、iPad等信息化设备不断在课堂上被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课堂形态,给原本沉寂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教师只需轻松点击便可使语文课堂拥有海量阅读素材,借助电子白板就可在科学课堂上进行动态演示。

    莫世荣说:“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属性,使课程资源更为丰富、立体,提升了学科内容呈现的方式和效果,更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效率。同时,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使得课程的层次选择、科目选择、模块选择更便捷,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无处不在的学习场

    王小华是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的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探索Scratch教学的过程中,他发现,仅靠40分钟的课堂学习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王小华建起了微信公众平台、QQ群、腾讯网络视频三位一体的学习平台。没过多久,30多位Scratch“发烧友”就主动申请加入群里。王小华定期在腾讯网络视频中发布微课,通过微信平台发布最新讯息,学生自主学习后在QQ群里讨论交流。依托学习平台,王小华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实时为学生答疑。有时候,直到晚上,王小华还会和学生们在群里为了一个游戏程序的设计展开讨论。

    “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将学习拓展到任意可能的时空和场景,使得教学环境向更个性、开放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学习的无边界,让‘人人、时时、处处学习’成为可能。”莫世荣说。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借助网络课程、微课资源、自主学习网站,为学生营造无所不在的“学习场”,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自主学习。

    杭州市时代教育集团通过建设微课程学习平台、网络课堂、网上学习资源库,开展基于微课点播、网络学案、空间资源的个别化教学;杭州金都天长小学推出了S2Sschool-to-students)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课程的“淘宝式”学习。该平台整合了CMS、微课、选课、评价,实现了课程移动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交互性,成为学校“选动”学习的新载体……建兰中学校长饶美红说:“教育是最具个性化的,大数据时代就是要凸显个体,让每个人都享受‘成己之美’。”

 

动态的评价方式

    早在2009年,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就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启动以“关注学生发展,重建评价文化”为核心的综合教育研究,所开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包含学生学业成就、认知能力、社会性发展等评价内容,存储了上城区在校学生近5年发展性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分析功能,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学生群体)在学业以及人格发展等方面的详细情况,为教师针对学生个体采取个别化教育策略提供了依据。

    杭州市大关中学自主开发的学生学业分析系统,不仅自动分析教学成效,还帮助学生查找知识点缺陷;杭州市行知中学的智能组卷系统,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业自测;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的iPad一对一教学实践,帮助教师实现课堂监控……

    “信息技术使原本不可能实现的海量分散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快捷检索成为可能,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成长轨迹的全方位记录,变传统、单一的学业成绩检测评价为更全面、真实的个性化评价。”莫世荣说,“借助学习分析技术,为教师提供定制的学业诊断报告,实现了评价方式从结果性评价转为过程性评价,从定性评价为主转向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变‘因果关系’为‘相关关系’,让海量数据信息最终产生‘智慧’,为不同需求、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

    所有正如特级教师唐彩斌所言:“大数据刻画了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成长轨迹,有能力去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的微观表现,实现了‘评价是为了改进’,也让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

    

云环境下

教师如何用好“技术”这把双刃剑?

 

有了技术装备,是否就实现了智慧教育?

    据统计,至2014年底,全省94.94%的中小学校已实现千兆宽带接入,多媒体普及率为100%,平均每4名学生就配备有1台电脑,平均每个学校有实验室3个、功能室10个。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信息技术设备投入的增加,学校纷纷开始打造智慧课堂。何为智慧课堂?是否使用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就实现了智慧教育?一些教师对智慧教育的认识甚至还停留在“幻灯片阶段”,拿电子白板当黑板用,把幻灯片当板书用。

    温州市教育宣传中心林委对此的理解是:“教育信息化其实就是智能化,智能和智慧,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代表了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教育信息化是让技术代替人的心智做某些工作,以期取得更大效率,教育的智慧是让人摆脱技术的限制,进入一个全知全能的自由境界。”在他看来,要实现智慧教育,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教师吴红良深表认同:“现在中小学校不缺乏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而是真正懂技术的人太少,而懂技术又懂得将技术设备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大量专用教室和专业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他认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就要培养起一支懂技术会研究的教师队伍。

    莫世荣告诉记者,全省普通中小学校现有计算机及网络管理人员中,专职人员只有一半左右,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仅占总人数的6.23%。他坦言,当前,教育技术队伍仍与教育技术装备发展水平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整体推进。“目前,教育部正在积极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省教育厅也推出了150个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可以通过这两个平台进行交流与学习,对于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或许会有更直接、高效的助益。” 

 

2011—2014年全省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

 


2011—2014年全省教育技术装备主要指标变异系数

 


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师上课会不会“不走心”?

    “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在教师的课堂上,似乎用得越来越少。这样的背景下,思考也随之而来:PPT、电子白板等技术手段能完全代替黑板吗?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师上课会不会“不走心”?

    绍兴市越城区稽山小学教师董海就发出了这样的质疑:一些教师上课时鼠标不离手,课件的播放时间占了大半,视信息技术为“万能宝”。董海认为,信息技术再先进,依然取代不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师的书写和朗读。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以牺牲学生的想象力为代价,教学中的一些环节原本可以触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反而可能限制学生的发挥,降低学习效率。

    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实施“翻转课堂”,将精力放在了视频制作上。“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微视频固然重要,但比其更重要的是如何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在学军中学教师肖中荣看来,微视频与导学案如何衔接、与教案如何融合,才是关键。

    冯越丽在备“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一课时,注意到课本上只列举了石油问题,且教材提供了大量数据来验证世界石油的匮乏。“学生对石油问题并不熟悉,对于教材中的数据也没有直观的感受,能否借助一个载体,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形象的素材?由此我想到了iPad。”冯越丽说。

    莫世荣认为,教无定法,信息技术的应用亦无定法,应根据教师自身、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定。“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在使用技术前先要考虑是否能优化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资源共享,是否意味着教师可以“一劳永逸”?

    在信息化时代,“资源共享”成为时下的一句流行语。面对各种开放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许多教师如获至宝。资源共享,是否意味着教师可以“一劳永逸”?

    “聪明地‘拿来’,更要高效地‘利用’。”一位教师这样说道,“不同地区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都有所不同,教师把资源拿来了,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重新设计教学,教师不是简单的应用者,而是创造者。”

    事实上,信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还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

    作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杭州市拱墅区承担了“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工作室)”的开发与建设。在平台中,教师可以制订自己的研修计划,利用网络课程、视频中心,参与工作室或学习空间之间的互动和研修。

    “只要有电脑和网络,教师在自己的办公室,就可实时进行视频教研。”“90”后教师姚梦洁是区级网络工作室“蓓蕾科学工作坊”的管理员,工作室发起的《自主性游戏》教学研修,吸引了蓓蕾幼儿园两个校区49名教师参加。结合视频和课件资料,教师可任选时间点击浏览、参与讨论,还可以使用手机客户端交流。“研修过程不仅变得可视化,研修视频、资料被即时保留,使平台变为第一手的教学资源库。”

2014年浙江教育资源网应用活跃度统计表

 



通过“点阵式交互教学系统”新技术,教师课堂教学无需电源线或数据线就可以轻松实现随想随写、移动教学、微课制作、远程批注等,教学内容拓展和师生互动更加便捷。(本报记者  高亦平  摄)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