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风秋雨话蚩尤

 负鹏载舟 2015-08-12

春风秋雨话蚩尤

(海博天空_新浪博客2012-04-12 01:12:42)


春风秋雨话蚩尤
余秋雨先生在宝相寺方丈室瞻拜佛牙舍利

春风疾,余秋雨的脚步更疾——余秋雨走路昂首阔步、行疾如风。

余秋雨说:走得快不觉得累、走得慢反而感觉累……

人生如此、文明的脚步亦是如此。

 

  余秋雨是思想者,一位在心河边上沉思的智慧长者。

  余秋雨是时间的王者,他不在无聊的信息里穿梭游荡。他是大隐。

    我和余秋雨先生畅想蚩尤,仰望祖先,感叹王者。

 

蚩尤,这位上古英雄、轩辕黄帝的老冤家,从来说不清、也永远说不清的老祖先,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遐想。

 

余秋雨说:如果黄帝和炎帝知道今天地球上最大的族群把他们奉为共同的祖先,也许他们不会血淋淋地面对面、残酷地打下去了,但是,他们还是打了,血腥的出乎我们的想象——我们扯不住祖先们的衣袖……

 

黄帝胜利了。黄帝作为胜利的王者,被后世所有的王者所崇仰、所继承,成为权杖传承的正统标志和文明历史的纪念丰碑。我们习惯于自称是黄帝的子孙。

 

蚩尤被丑化成妖魔,历史从来以胜利者为核心坐标。

惊奇的是,贵州的苗人仍然以蚩尤的后人而自居、自傲。

 

余秋雨说:我在贵州苗寨看到了那么多的美女帅哥,我告诉他们说,你们已经证明你们的祖先不是魔鬼,理所当然可以为蚩尤平反了。

 

蚩尤是王者,悲情的英雄!

 

余秋雨说,我们不能以今天的价值观念评判上古的王者。

王者,不能随便冠以魔鬼的面具。

 

然而,蚩尤是戴着魔鬼面具打仗的王者。

蚩尤的面具很有名。后人说那叫“铜头铁额”。我们今天有幸看到:

三星堆的面具,就是蚩尤的铜头!

 

说起三星堆,让人联想更多的是“蜀”。

蜀,本来是蚩尤的图腾。蚩尤被黄帝的子孙贬称为“虫”,一种传说中长着大眼睛的不名怪物。

 

蜀在哪儿?

蜀,最早的蜀,起源就在今天的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

今天的川蜀,或者说是西蜀,是战败的蚩尤遗民向西南蛮荒迁徒的图腾。

鲁迅说,他们是被我们的祖先追杀过去的。

 

余秋雨说: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就发生在我们今天谈话的这个地方——汶上。

 

为什么?

说来话长。

黄帝和蚩尤的争霸,决定性的一次战争,历史上称作“涿鹿之战”。

 

涿鹿。

这是一个地标,一个悠关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标。

 

余秋雨说,中华文明的襁褓,就在这个时期、这个地域,无法回避。

 

有文字的历史有近三千年了,文字的历史追溯了没有文字的两千年前的口头传说。最早的文字才更接近传说的历史,这一点,无可争议。

 

汶上的“汶”字,在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没有发现。“汶”就是“浊”的不同用字,是指来自泰山的含沙量极高的浑浊的水。

浊水,就是大汶河,自今由东向西流,流过南旺。

山不转,水也不转。古来如此,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也不变。

 

我们的老祖先为什么把这条著名的河流造成“浊”字呢?

因为这条河,流经一个叫做“蜀”的山。蜀山,很重要。

以山名水,所以造成“濁”字。

后来也写作“涿”。

 

蜀山,位于汶上县南旺镇蜀山湖中。

 

这样讲下去也许很费解。其实古人并没有太多的游戏性的文字表述,只是让后世的大儒搞乱了。简单地说:以汶上县南旺的蜀山为中心,是上古时代、也就是黄帝和蚩尤时代的“涿”。

 

涿鹿是两个地名:“涿”和“鹿”。历史学家也称之为“蜀鹿”或“浊鹿”。

我们知道了“涿”地,那么“鹿”地在哪儿呢?

 

“鹿”的地理问题以前没有人太注意。

这个“鹿”,本来是指“麋鹿”。

麋鹿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动物。神话小说当中,如《封神演义》,称麋鹿为“四不象”。

现代的动物学家认为,古代所谓的“麒麟”就是麋鹿之类。

麋鹿最初生活在气候湿润的沼泽地——大野泽,也就是今天的汶上南旺湖至巨野一带。

在商代,大野泽,也就是南旺湖一带,还是一派“麋鹿在牧,蜚鸿满野”的自然景象。

麋鹿的消亡是因为人类无节制的猎杀——田狩。

“田狩”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护稼穑,驱逐麋害。

甲骨文中发现很多武丁时期的“逐鹿”卜辞,比如记一次田猎得麋鹿数千头。这样的田狩都是上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的猎杀,那时采取“焚林而猎”的灭绝行动。

当时就有人注意到了环保和生态平衡的问题,发出大声的疾呼:此等举动“足以亡天下”!

于是有了禁猎令:“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不以时入则严禁狩猎。

然而,田狩都是王者所为,有禁未必能止,所以麋鹿在商代和西周急剧减少。随着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变化,麋鹿南迁过淮、到了长江下游残喘。

孔子的时代中原地区已经鲜见麋踪,以至视其为怪物。《左传》上记载:鲁哀公时,西狩大野,得一怪兽,别人不认识是什么动物,于是求教于博学多识的孔子。

孔子看到后大惊,哭着说:麟也!

这就是著名的“西狩获麟”的故事。

 

还原历史的真实:这个故事不过是说有人偶然捕获到一头公麋鹿,当时的人少见多怪,孔子也有点故弄玄虚了。

孔子可能联想到涿鹿大战的血腥惨烈,因为他曾在此地为官,对当地的历史地理相当熟悉,感伤“吾道穷矣”,预言周室将灭亡、天下将大乱,群雄逐鹿不可避免……

麋鹿的出现是历史上战乱的凶兆。

孔子赋予这头麋鹿一个充满理想的、和谐吉祥的神兽的名字——“麟”。

今天的大野泽当然绝无麋鹿的踪影,但留下了许多有“鹿”的地名遗迹。如“鹿湾”、“鹿桥”、“鹿吊”等等。

此所谓“鹿地”。

 

“涿鹿之战”发生地就在汶上至巨野的大野泽,南旺湖属于大野泽的东部湖区。

涿鹿之战就是炎黄之战。

 

炎帝与蚩尤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

其实,蚩尤就是“炎帝”。

 

先秦的文献很多记载:蚩尤出于羊水炎帝长于姜水

羊”、“姜”通用、同一地,就是汉代的“山阳”,今天的济宁市金乡县有“羊山”。

《帝王世纪》上说:有蚩尤氏强,与榆罔争帝

炎帝是职务,是天下共主,当时的炎帝名字叫榆罔。

蚩尤先是打败了炎帝榆罔,并驱逐了榆罔,取而代之,自称炎帝了。

 

以轩辕氏为首领的西部部落联盟进取山东、大战炎帝蚩尤。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文明的进步必需是文明群体的大融合、大联合。

因为野蛮的力量太强大。

 

余秋雨说,历史上最重要的冲突,两方面没有是非可言,两种伟大撞在一起了。

 

其实双方只打了三个回合,轩辕得志、蚩尤沮丧。

然而蚩尤实力依然强大,轩辕不能消灭他的国家和人民。双方权衡利弊后握手言和了。

蚩尤拥戴轩辕为“黄帝”、即天下共主。

蚩尤摘去了“炎帝”的王冠,成为名义上的轩辕黄帝的臣属。

黄帝的军民在鲁西南一带安居下来。

黄帝与蚩尤的部民交叉杂居。两个不同信仰源流、不同种族图腾和不同生活方式的部族在此间冲突不断、时战时和,长期磨擦、争锋不休。

蚩尤发展成为强盛一方的“国中之国”。这样的状态显然不能使黄帝一统天下、高枕无忧。

蚩尤亦然。

双方终于重起战火。涿鹿大战正式开始了。

接下来的战争极其惨烈,而且旷日持久。双方消耗都极大。涿鹿大战的后期,黄帝转败为胜,蚩尤节节败退。

 

余秋雨说,这时好象发生了一场自然灾害,形势更有利于黄帝。

 

先秦的文献记载了蚩黄大战的最终结果:

《逸周书》: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尸子》:“黄帝斩蚩尤于中冀”;

《帝王世纪》:黄帝“戮蚩尤于中冀”。

 

 中冀,就是“中国”,上古时代特指的“四渎”之域、王化之国。

《路史》:中国总谓之冀州

《淮南子》:正中冀州,曰中土

《山海经》郭璞注:冀州中土也,故曰中冀’”

顾炎武《日知录》:古之天子长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

 

海盐王青对蚩黄之战与“中土冀州”有深入的研究。他说:九黎之君蚩尤的事迹大多在今山东西部,更具体地说,是在今山东东平、汶上与巨野。这个“中土冀州”意思是“人民之土”,后来才转以名北方,是将山东的地名附会在河北了,而山东西部之涿鹿在后世反而湮没无闻。

 

春秋时期汶上县境内有中都,是孔子任宰的鲁国的下邑。中都故址在今天的南旺和次邱一带。

中都是“中冀”、即“中土冀州”的地名遗存。

 

涿鹿大战发生在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鲁西南地区,部落之间所争夺的正是这块气候适宜、河流纵横的黄土地。

大量考古发掘证明人类最早营造的城垣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最为密集,且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有类似原始国家的特点。直到我们尚属模糊认识的夏商时代,文献记载了今天的鲁西南有“有仍氏”、“有缗氏”等部族,而这些部族和城池大多是黄帝后裔的战争利益的世代延续和黄帝为蚩尤遗民划定的生存区间。

 

战败的蚩尤的下场极其血腥恐怖。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描述:

蚩尤在战场上受伤被俘,很快被黄帝宣判各种不赦的罪名,立即处以最残酷的刑法,生剥活割了这个失去了反抗力的国家元首,身首异处,并对其尸体实施了极端的污辱。骨肉横飞,肢体残余无多……

惨不忍睹,闻之悚然!

 

蚩尤被杀于深秋十月。这时满山遍野枫叶鲜红,残阳如血,云似火烧。

英雄末路也感天动地!

 

文献记载,汶上南旺的阚城中有蚩尤的坟墓,是蚩尤的首级冢,当地人民常在十月祭祀蚩尤。蚩尤冢上经常可看到红气冲天,民间称作“蚩尤旗”。

蚩尤旗成为后世义军和王者征伐的战旗。

蚩尤,被历代王者尊为兵主、战神!

 

余秋雨说:汶上,就是黄帝和蚩尤战争的发生地,是中华文明创始时期的重要基地。

 

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也就是蚩尤和轩辕的传人。

 

 

 

2012/4/10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