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中国乡村宗族“网”

 圆角望 2015-08-13

    社会学经典名作《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以文学手法和学术专论糅合的创新写作手法,表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南方汉族乡土宗族与家族生活的变化。该书最初以英文发表,作者林耀华先生于1940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相继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央大学民族学系主任。中文版最近由北京三联书店重版。庄孔韶和方静文担纲翻译,主要依据1948年伦敦版、并参照1944年较学术的美国版,既保留了1948年版亲切的叙事风格,同时以1944年版作为补充、加深了思考的力度。

    林耀华将小说背景设置在自己的家乡,福建省古田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小说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时间线,以主人公黄东林的奋斗历程为主轴。林耀华在书中多次提到,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好比一个需要保持微妙平衡的网络。可以说,《金翼》正是以黄东林为中心,牵引他周围的人,这张网上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影响到其他人,黄东林必须以他的威权和智慧时刻保持这张网的微妙平衡,任何的行动不慎或者机遇不佳,都可能让这张网破个口子,大家长黄东林就要费心费力去弥补。小说主线的简单设计并不让人感觉浅薄,反而对保持脉络清晰极有好处。

    费孝通先生初版于1947年的《乡土中国》中有着类似的说法。他把西方的社会结构比作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两位先生的阐述,说明了这种网状结构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是传统中国和西方社会的一个本质区别。

    既为“圈子”,亦显露了这种结构的封闭性。《金翼》所处的时间段,1908-1941年,中国正处于剧烈动荡时期,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工业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黄东林比其他农民有眼光、有胆魄,他投身于大米、咸鱼、木材等生意,重振家业、赢得威望。但“商人”黄东林并没有走出去很远,他在福州等城市里有生意,但大本营在镇上,村里还有很多土地,家族人口则居住于他一手建造的“金翼之家”。金翼之家遭遇过土匪、抢劫、坐牢、内讧等各种不幸,但它大多数时间都呈现出乡村中国特有的宁静,任凭外界闹纷纷,金鸡山张开的双翼庇佑着乡村里的人们,古老的秩序不急不缓地在这个村子里发挥作用。《金翼》不惜笔墨详细描绘的婚礼、葬礼、节庆等各种仪式的具体细节,正是为了突出秩序感。仪式是具有时间凝固性的象征,它在历史的变迁中绵延着宗族血脉,以极大的认同感黏合人们的情感,从而对宗族产生向心力。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节点,那么织成这张网的经线就是反映小农社会伦理的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德行就是“孝”和“忠”。《孝经》记载孔子的话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秩序由家庭开始,“孝”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主要还是维护传统农业社会所奉行的父权家长制,并且形成长尊幼卑、男尊女卑之等级秩序。张家和黄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但黄家蒸蒸日上,张家却日薄西山,虽跟当家人张芬洲的见识有关,更是因为张家人对秩序的破坏。张茂衡的不孝以及他与舅母的私情都让张家失去了“熟人社会”的认同资格,张家的网络因此四分五裂。而黄东林秉持着儒家的忠孝节义、以诚相待,他的每一次遇险而过,都促使他的关系网一再往外扩散,都是黄家又一次的拾阶而上。在当时小生意的环境里,好的信誉对家庭的兴盛也很重要,社会秩序包括了由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的复杂网络,对朋友要忠心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不忠心的背叛者,另起炉灶都没能成功。这种描述隐藏着儒家道德规范,同时是对新兴商业社会行为规范的现实考虑。

    《金翼》一书,深入中国经验的现象与根源,剖析中国农业文明与儒家文化之间的亲和关系,挖掘中国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行动逻辑。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需要更多林耀华一样的学者,继续观察、继续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