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穆著《文化与教育》读书笔记

 徒步者的收藏 2015-08-13


钱穆著《文化与教育》读书笔记


   “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举凡风俗习惯信仰制度,人生所有事皆属之。”(3)“盖论文化首当重二义:一者文化当为群众所有,二则文化必具绵历性。”4

  感悟:文化无处不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并且影响深远。


  钱穆先生对中印欧的文化作了比较,认为“大抵中国主孝,欧西主爱,印度主慈”,因此“各得仁之一面”。4

  感悟:三者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都追求“仁”。


  对于维因爱绿蒂不得而自杀的现象,钱穆指出:“方维特之爱绿蒂,维特仅知有绿蒂,不知有维特也”,没有走出“小我”故而自杀,故“人必具此而后有以破小我之封限,豁其营谋,解脱其一己私利之缠缚,而直入于人我之仁。亦必人人具此,而后可以相与结成大群以演进此灿烂之文化。”(5)

  钱穆认为,中国是“大陆农业乡村文化”,而“农业民族之生命,常带青年性”;欧西是“海洋商业城市文化”,而“商业民族常常带壮年性”。由于环境不同,文化也不同,所以“斯其巨人硕德之所以施教者亦别”。6-7

  “当知无文化,便无历史。无历史,便无民族。无民族,便无力量。无力量,便无存在。所谓民族争存,底里便是一种文化争存。所谓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力量。”(91)

  感悟:文化决定民族的存在和发展。


  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封闭保守的,钱穆反对这种偏见,他以中国接受和消融印度佛教文明和阿拉伯回教文明为例来印证“然则中国人对外来文化接受消融能力,直上直下,无粗无细,在内在外,兼容并包,如纳众流于大海,泱泱乎诚大平原文化应有之征象也。”(21)然而,晚清“嘉道以下”的“中国人颟顸闭拒”是因为“其时西方正当物质势力高涨,其深深压迫于我者,实以商人之争利为先锋,兵舰为后盾。”(22)“他们不仅来宣传教理,却往往干涉中国之内政,激起中国之民变,与往古印度高僧以宗教真理来感召之精神显有差别。”(89)钱穆认为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宗教和科学这两大骨干时偏离了应有之道,“中国人大抵鄙其宗教而尊其科学,而中国人所羡者,实乃西方科学应用之效果,非西方科学精神文明之源头也。近百年来之中国人,遂以其急功近利之浅薄观念,自促其传统旧文化之崩溃,而终亦未能接近西方新文化之真相。”(22)当然,钱穆对中西方文化均无贬低之意,而是各有所长,所以“最后世界人类两大文化,一东一西,为茫茫人海之两座大灯塔,到其时必将放射新光,互相辉映,使人类在惊涛骇浪中,重得靠岸。”(23-24)


  钱穆反对课程编配过细,提倡通识教育,因为“夫学术本无界划,智识贵能汇通”,而过于“专业”就会“在彼目以为专业之绝业,而在世则实增一不通之愚人。”(62)所以“大师者,乃是通方之学,超乎各部门之上而会通其全部之大义者是也。”(63-64)针对文科和理科孰轻孰重的争论,钱穆说道:“彼不知一国社会教育政治经济各方面苟无办法,则其自然科学亦绝难载根立脚,有蒸蒸日上之望。”(65)“仅以实用主义谈教育,必使学者专务于谋出路,寻职业,自私自利,只图温饱。而整个教育精神,亦必陷于急功而近利,舍本而逐末。”(66)“教育精神自有其大者远者,此则惟通才达识者知之,擅一材一艺以绝业名专门者,往往不知也。”(66)


  钱穆认为治学与为人相融合的师资才能造就通才,反对老师把“治学”与“做人”分开,“苟治学为人,可以绝然分为两事,则其学之与其人,亦居可见。”所以“大学有教授,即不必再有导师”否则就是“骑驴而觅驴,叠床而架屋”。(67)他认为学校教育中的“训育”与“教学”分离是一绝大困难,提出“夫训教一贯,本非离教而别有所谓训也。今离教而求训,训必无效。”(82)


  “各阶段之教育,本各有独特之任务,中学的校非专为投考大学之预备而设。”(70)“目前中等教育第一大病,在仅以中等教育为升入大学教育之中段预备教育。”(78)“普通中等教育之主要任务,实当以文化教育为手段,以人才教育为目标。”(79)(感悟:中学,包括高中和初中,沦为“升学预备教育”的功利炉具,失去了发展生命和陶冶心灵的应有功效。)


  “青年期之教育,大要言之,应以锻炼体魄,陶冶意志,培养情操,开发智慧为主,而传授知识与技能次之。”(70)(感悟:钱穆把“锻炼体魄”放在教育的首要任务,然而现在学校教育颠倒为“传授知识与技能”为首,是在是本末倒置。另外,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的顺序是不是也该颠倒一下?)


“夫教育精神,贵能因时设施,非有成局定格可以永遵勿渝也。”(71)(感悟:教育既要“守常”,也要“变革”。“守”要有定力,“变”要有勇气。)


  “今日国人大病,不在知之不足,而在行之无实。国家社会各方面所要之人才,非患其不聪明,而患其不忠实。非患其无知,而患其不行。”(72)


  钱穆认为,中国开始新教育以来有实利和模仿两大病,“中国创办新教育,自前清同治初元迄今八十年,始终不脱两大病。一曰实利主义,一曰模仿主义。实利主义之病,在乎眼光短浅,不知从本源处下手。模仿主义之病,则在依样葫芦,不能对症发药。其实二病仍一病也。病在始终缺一全盘计划与根本精神。”(75)针对此时弊,钱穆提出“国家教育”,以“文化教育”和“人才教育”两大互为表里的口号,“乃主以国家民族传统文化来陶冶真切爱护国家民族及能真切为国家民族服务之人才。”(77)所以钱穆非常强调“国家民族自本自根之传统文化”的重要性。(77)


  钱穆指出,有的教师是“教者非己教,乃以己之所学教。”他以《论语》的教学为例来说明,“已之所学在《论语》孔子,己之所教亦为《论语》孔子。所教非我之言,乃《论语》孔子之言。学者非欲其尊信我,乃欲其尊信《论语》孔子。”(83-84)这说明,教师没有将准备传授的知识和思想内化为自己的学识见解和精神信仰,为教学而教,成为传声筒,就会丧失自我。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然而钱穆认为,“然亦以道之尊而后师可严”,或“亦以道之崇而后师始尊”,所以“夫师之地位在其所教。”(83)

  感悟:“师严”与“道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可偏废。对于老师个人而言,必须致力于“道尊”方能赢得“师严”,这可能是韩愈把“传道”放在教师的三大职能:“传道”、“授业”、“解惑”的首位的缘由。对于社会风气而言,必须树立“师严”的风气才能有“道尊”。但归根结底,“道尊”是“师严”的基础,没有对“真”、“善”、“美”的敬畏和追求,也不可能对作为“真”“善”“美”的化身和代表的教师的尊重与崇敬。当然,孔子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说明教师的教学魅力的重要性,真可谓“亲其师,信其道”。


  钱穆提倡在阅读孔子、孟子、老聃、庄周等的经典著作,“使学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诵其文,若聆其言,不啻耳提而面命。潜移而默化,心领而神会,则既有教而训随之。”(83)这样的教学就是“教训一贯”的表现之一。

  “教育即文化之一部分,今既剿截数千年传统文化,只许就目前当今以为教,是则教育脱离文化而成为无文化之教育,故其教育之收效也特难。”(84)

  感悟:教育是文化保存和传承的必须手段,但教育必须基于文化进行,而文化是连续性的,不能截取某段历史的文化进行;文化是整体性的,不能截取某部分文化进行。)


  关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钱穆认为:“其实政治只是社会各项事业中的一项,而又是较重要的一项,政治理论全部变了,则牵连而及于社会其他各项事务之理论,亦必随而变。牵一发,动全身,因而摇动及于全部的人生理论精神教育以及整个文化传统。”(88)


  “历史上的事情,往往有在当时极不易明了,过些时则极易看出。”(134)

  “开创却又不是急切可了的,我们得耐烦,得忍劳,得死守,得苦干。”(134)

  “只要我的事业和局面,多少为着别人,为着将来,则别人和将来,自来拥护与继续。只要我的事业和局面,全是为着目下和自己,则将来和别人,自来推翻与取消。”(135)


  钱穆就政治家的风度有很多精彩论述:“故知论政治家之风度,当皆由其自身之德性。”(115)“最大的政治家,自己不见才能,而使群下见才能。自己不见功业,而是群下成功业。”(120)“政治家理想的风力,应在能尊贤。理想的格度,应在能容众。”(120)

  感悟:理想的教师的风力在于善于识才爱才,格度在于对生博爱包容。


  整体感悟:

  1.钱穆由小学教师到中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任教当时最著名的三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并创办香港新亚书院集学者和教师于一身。“钱穆式教师”向我们展示一个道理,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学者、课程研究者、教育创立者……让自己的才华和热情通过教育生活来展现。

  2.相对于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钱穆更加注重社会的教育文化,认为社会风气与氛围会影响和推动教育制度的不断变化,即“教育制度在上,社会风气则鼓荡在下;社会重心,文化命脉,在下不在上,一皆寄托于此”。

  3.钱穆认为教育事业主要在师道,教师的作用比学校更重要。

  4.钱穆认为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常说:“我不识一字,也将堂堂正正做一人。”

  5.他对新亚书院提出的教育宗旨是:第一在人格教育;第二在知识教育;第三在文化教育。他在创办和主持新亚学院时探索出一套独特办学模式:“行政制度化”;“课程学术化”;“生活艺术化”等“三方会和,相互并进”。

  6.要求“每一个学生当他们离开学校之后,必求他们能自己来接触学问的天地,能凭借自己的阅读能力来继续上进。”




“文化作文”公众号:whzw99999

一、“文化作文”终极理想

提倡文化教学,打造文化课堂,

建设文化校园,传承文化血脉,

养育文化人格,抒写文化作文,

尊重文化个性,创建文化中国。

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实现跨文化思辨与融合及创造,复兴中华文化,丰富人类文明。


二、“文化作文”十大追求 
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

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

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

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

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


三、“文化教学”十大目标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

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

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

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

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四、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题词名人及内容

  1、挖掘课堂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文化人格!--祝“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与实践,青竹吐翠--节节高!

  --刘堂江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教育部新闻宣传专家顾问组成员

  2、文化为根,教育之本。

  --韩其洲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副编审

3、文化教学,促进中国教学文化的发展。

  --郝志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4、文化承载了种族的精神密码,通过“文化作文”可建起学生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操作平台。熟悉人类文化积淀,细心体验,辨别真伪,自主选择,确立认同,为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系统打下坚实基础。我以为,这是“文化作文”前瞻性的追求之一。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

  5、文化现场的生动性、文化历史的厚重性、文化生活的新颖性、文化思辨的深刻性、文化基因的恒久性,让学生获取高分的同时,还拥有了一张与世界对话的文化名片。

  --程方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6、将文化RNR解压释放,经过积累内化,给学生的灵魂内置正版文化软件,随时还原中国文化现场,并将这种文化熏染的人格力量,通过文字抒发呈现,这就是“文化作文”。

  --蒋 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编审

  7、“文化作文”,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值得教育界思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做文化型教师,培养文化型学生,宏扬祖国文化。

  --孔庆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8、让“文化作文”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莫怀戚 著名作家、原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9、欣承文化任,谨修自我心。--观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有感。

  --丁念金 上海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研究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10、做文化的继承者与开创者,在青春给生命奠基的时刻,不缺席文化献给人生的精神盛宴,做文化创新型人才。

  --赫学颖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副总编

  11、“文化作文”及其教学是一场触及中国教育根脉的改革,它让学生的灵魂与民族的文化一同站立起来了,这样一种站立的姿势,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张 迅 《作文素材》主编

  12、着力于熏陶学生的文化人格与文化良知,把文化的衔接与修补放在课堂来进行,这标志着教育的文化自觉时代来临。

  --唐 彬  原《高考金刊》《中考金刊》主编

  13、文化教学,让我们有理由坚信:千年后回眸,我们的目光会时时驻足在今天,感恩它开启了一个教育振兴的时代。

  --张 颖 原《时文鲜读》副主编

  14、“文化作文”,带领当代中小学生进入中国文化现场,感受不同时期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左瑞林 原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南开中学研究员

  15、给中学生的成长铺上一层文化的底色,再没有比这更有用的东西了。教学中我坚持用“文化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分数与素质。“文化作文”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我以为历史老人的评价也许更高。

  --王 君 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

  16、“文化作文”一直是我的教学追求。我认为“传承人类优秀文化,实现跨文化思辨与融合之‘文化作文’全球总决赛”这一行为本身,已经对“文化作文”作出了最好评价。

  --杨忠信 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五、文化作文课题研究QQ群号:26639450

  文化作文大赛交流QQ群号:237040266


六、热烈祝贺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北京清华总决赛圆满成功!祝贺重庆珊瑚中学刘书言同学荣获唯一特等奖,获得千元大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