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安东老王 2018-04-03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资料图片


  10月19日下午、20日一早,我两次绕平遥古城的城墙而行,第一次从北门绕行到西城门处;第二次从北门经东门,直行到南城门,由南城门入城内。两次几乎绕古城墙一周。

  平遥旧称“古陶”,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其称沿用至今。中国古城,有城即有墙,墙合四围即为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的古陶城,夯土城垣 。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修,且在外墙包砖,变土墙为砖石土墙。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资料称,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
  现城墙保存情况是,除了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并重修外,余大部分都较完整。故平遥古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应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县城以上的古城,所保留的古城墙(包括历史古街区)当不下五六百座(安东老王推论,不足为据),但绝大部分包括举世无双的北京古城墙,都被拆毁。今天能够保存下来的,屈指可数,难能珍贵。它们不仅是中华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平面图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资料图片

  平遥城墙的平面布局呈方形,坐北向南,偏东15°。城之朝向,固然面南为尊,但古制仅有庙宇与皇城可取正南之向,故平遥因地制宜取朝东15°偏向,正好顺应着常年的主导风向。
  
  城建风水上,按照相传的“山水朝阳 ,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说法,取神龟“吉祥长寿”之意,筑为“龟城”。城池前有中都河水,远方是麓台山和超山,迎山接水,生机盎然。平遥城墙平面为方形,周长6162.68米(与明初“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其中东墙1478.48米,南墙1713.80米(东西两墙南端的直线间距也不过1500米),西墙1494.35米,北墙1476.05米,东 、西、北三面俱直,唯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顿缩逶移如龟状。按中国古代礼制: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和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平遥城三华里见方 ,是古代最低一级(即县城)中最大的城了。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墙:资料图片

  平遥城墙垛堞高2米,顶宽3—5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内墙砖砌排水槽77个。墙顶外筑2米高的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取孔子弟子、贤人之数,设垛口3000个,敌楼72座,内砌女儿墙。四隅角楼四座,东城墙上有点将台,东南角城顶上筑奎星楼和文昌阁。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平遥城墙建有重门瓮城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南曰迎熏,北曰拱极,上东门太和,下东门亲翰,上西门永定,下西门凤仪,每座瓮城都建有重檐歇山顶城楼,六座重门瓮城外原设有吊桥。城墙外四周有护城河宽3米。城南有麓台山和柳根河,“山水朝阳 ,龟前戏水”。
  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墙于1965年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为两次绕城墙步行所拍的图片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马面与敌楼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从 城内看马面:资料图片

  “ 马面 ”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夫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米-1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瞭望敌情的楼橹,称“敌楼”。
  据旧志称,明代初年重修平遥城墙时,仅建“敌台窝铺四十座,隆庆三年(1569)增至94座,万历三年(1575),在全城以砖石包城的同时,重修成砖木结构的敌楼72座,后经历代修葺,遗存至今 。”敌楼平面呈方形,占地10.24平方米,双层,四壁砖砌,硬山顶,筒板瓦覆盖(太和门瓮城左右的两敌楼顶有脊饰),底层面向城内的一面辟拱券门,楼内设木楼梯,上层置楼板,楼上四面各开拱券窗两孔。仰望那一座座敌楼,如同林立的岗哨,莫不令人敬畏。楼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数的敌楼,尚且正对着城内的某条街巷,从中进行监控。可见不论在平时和战时,敌楼又具有治安防范的功能。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从城外看马面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墙体与关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资料图片  

  城墙以土夯成,外面包砖。夯土墙外侧有条石作基, 以特制的青砖包砌挡土墙。挡土墙内侧每隔5米-6米筑有58厘米*80厘米的砖砌内垛,与夯土墙联接。挡土墙厚度由底至顶分别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 ,各层高度约占墙体总高度的三分之一 ,墙体收分为9 %。墙身的断面形成一个梯形。外檐墙根,顺大墙走向筑散水台阶,俗称小城墙,台阶高1米,宽3米-5米,台面以半砖侧铺。外檐墙头,砖砌垛口墙,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长1.39米,上施檐砖3层,中有高25厘米、宽17.7厘米的瞭望孔。垛堞间留有垛口,宽 53 厘米,好供射击。

  每段垛口墙下,辟一与垛口同样大的矩形“铳眼”,用以容纳炮身,跪姿发射。具有3000个垛口的垛口墙在平遥城头虚实相间,从造型上消除了高墙厚垣的刻板,在易学上满足了阴阳平衡的追求,战时的守城兵马则足以遮挡矢石,因而,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内檐墙头,砖筑护卫安全的矮墙。城墙顶以青砖海墁,散水于女儿墙下的水口,通过砖砌水槽,排往城马道。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角台与角楼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图左侧为角台·资料图片
 
   
  角台是突出于城墙四角、与墙身联为一体的墩台。每个角台上建楼橹一座,名角楼。角楼之朝向与大墙呈135°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 。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角台与角楼以其非同寻常的战略位置,在平遥城墙的历代维修工程中 ,每被列为重要项目。清道光 、咸丰间持续六年之久的大修中,索性把残破的“四隅敌楼”(即角楼)拆倒,重新修起了更高大的砖木结构二层楼阁。楼的平面呈方形,占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门,内有砖阶可通往二层,二层四面开圆形瞭望窗,楼身为砖砌,置木楼板,楼顶歇山式,五脊六兽。传统的建筑艺术融进了军事堡垒之中。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北向西角楼

 
角楼

  角楼即建于城墙四角上的楼橹 , 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角楼分别指西北角的“ 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北向东角楼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城门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图料图片:北城门

  城有古城门六道,东西各二。鸟瞰平遥古城,形同一只欲行未动的乌龟,“龟”头南尾北,东西四门比拟为龟之四足,民间故有“龟城”之说。南门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过,从而引发了古代文人“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以此为用”的感慨。乌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龟城”之说源于古人对“四灵”的崇拜,“龟城”寓意固着金汤,长治久安。

  平遥城南高北低,四方开门,民间以朝向和地势相区别,将六道城门分别叫南门、北门、上东门、上西门、下东门、下西门。其实,原本各有其名。据明万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o建置卷》载:“隆庆三年知县岳维于六门外各修吊桥,各立砖门,皆立卧石 ,上刊二字,以壮伟观。东门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顺,今存。西门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敌。隆庆六年知县孟一脉城以砖,按察使梁明翰为之记。万历二十二年增筑,瓮圈拆废,南门曰焚口,北门曰洗戎。”至清代 ,城墙在道光三十年后的一次大修中,知县刘叙将六门重新命名,并亲收匾额,分别为:迎薰 、拱极、太和、永定、亲翰 、凤仪。

  城池既面南而偏东,南门迎纳着东南方的和薰之风,是为“迎熏门”;
  古人以北极星作为北方的标志,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门称“拱极门”,取四方归向,众人共尊之意;
  上东门地处朝气方位,取生机盎然、保合太和之意,“太和门”;
  上西门命名“永定门”,期冀江山永固,国泰民安;
  下东门自古为本邑战略要冲,门匾书“亲翰”二字,意在告诫人们“戎事乘翰”,务以卫国保家为己任 ;
  下西门之取名“凤仪门”,似乎受到早年关于西门外有凤凰来朝的神话影响,“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凤凰来而有容仪,是吉祥的瑞应,令人进而想到德政惠民,国运隆昌。
  以下为几天所拍城门图片,没有拍全。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瓮城与城门楼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瓮城与城门楼全景:资料图片
 
 
  平遥城墙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主要功能是用于防守,城门则是防线上的弱点,为了加强防卫,在随墙而辟的城门之外,再筑起一道重门,用以构成里门之外的又一道防线,里外门之间的围合空间犹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即谓之“瓮城”。战时,瓮城为守城将士提供了同敌人迂回的绝好条件,风水家则借瓮城以"避煞",而十分现实的是瓮城足以遮避来自郊外的风尘。中国翁城之制起于汉,平遥何时始有瓮城,查无考证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资料:明正德四年(1509)修了下东门瓮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筑北门瓮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新了城楼,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筑东西瓮城者三,皆以砖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补修南门瓮城,四十年(1701),补修上东门瓮城。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西巡路经平遥,于是六座城楼了为之修缮一新。康熙四十四年(1705),又补修了上东门大门楼门洞。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丰六年(1856),进行了一次全方位 、大规模的城墙维修工程,曾“兴工东西北五门,悉仍旧基补筑,惟南门高加数尺”,造就了现存的规制。在六道古城门中,东西四道 ,两两相对,上东门、上西门、下西门的重门均向南而开,面对远方的山河,使之“纳气”;下东门的重门中轴线则与里门中轴线平行,它朝向通往京都的官道,以示对朝廷的尊敬。南门的重门虽与里门相错,但因势利导,仍然面南。北门的重门与里门呈90°而向东开,沐浴着东方的曙光。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南门楼

瓮城
  建在城门外小城 ,又叫月城 ,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翁城内陆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瓮城城楼
  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 )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 10.04 米。造型古朴、典雅 ,结构端庄稳健。可惜后来毁于战火。现在我们所见城楼重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北门楼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南门楼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北门楼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西门楼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平遥古城·城墙春秋:晋中行之三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