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域自驾之旅(十四)嘉峪关

 洁白的黑雪 2016-05-10

  嘉峪关,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素有“河西第一隘”之称,是明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也是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明洪武五年修筑万里长城时建。



      嘉峪关的关城呈不规则四边形,除城门、城台、敌台、垛口等部位用青砖包砌外,其余部分皆由黄土层层夯筑而成,约有两丈多高。几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蚀下,城墙早已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面上满布着深刻的皱纹,躯体上的创伤更是纵横斑驳,让人沉思。





      关城内皆为黄沙铺地,荒如戈壁,城内建有古色古香文昌阁、戏楼、关帝庙等建筑。关内有东西二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均有土筑瓮城卫护,瓮城的门向南开,刚好与内城的门成九十度折角,如此设计假使敌人攻破瓮城,也无法长驱直入冲击内城大门,城头的守军很快就可将困在瓮城底的敌军射杀殆尽。







      从瓮城内穿过“光化门”,就来到了内城。内城城墙全部用青砖包砌,约有四丈高,城头有相间分布的垛口和了望孔。










      内城四隅各有一座角楼,平日作了望台,战时作敌楼。嘉峪关城四隅的角楼南北墙居中还增设了一座敌楼,可以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兵。










    内城东西门上各有一座高大雄伟的城楼,和城门名称相同,东为光化楼,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在两门外各有一瓮城围护,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









      内城广场一片空旷,仅保存有游击将军府一座,建在内城中部的北墙下,坐北向南。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四合院,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现在的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



    东西城门内北侧均有宽阔马道直通城顶,马道靠城墙一侧为坡道,供骑马行走,另一半为台阶,供步行上下。走这段马道还有说法,走阶梯意指节节高升,走马道则意指马到成功。走上去,眼前突然开阔,耳边风声煞起,环视戈壁瀚海,顿感骠悍苍凉、威武雄壮之意。






    我看了介绍才知道这里就是有名的燕鸣壁。
 燕鸣壁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古时嘉峪关的城门朝启暮闭。某天傍晚,风雨交加,两只在门洞内筑巢安家的燕子晚归时只有雌燕飞入了城门,而雄燕被城门隔在了外面。雄燕啾啾地哀鸣着,用头不停撞击城门,竟撞死在城门脚下。雌燕久候雄燕不归,也悲鸣而死。这个传说用一种夸张地手法衬托嘉峪关的险峻,竟连燕子也不能飞过。但它歌颂了忠贞的爱情,所以据说嘉峪关内每逢将士出征时,他们的妻子就会成群结队地来到燕鸣壁前击石卜凶吉。 

      沿着马道登上城头,透过垛口远远望去,夕阳下祁连雪山如同一条在南面游动的玉龙,千里绵亘,银白的鳞甲片片凸起。










       罗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联。













      翻开史书,有一段分析了筑嘉峪关的必要性:塞上一马平川之地,非雄关高城无以屯兵粮,倘烽烟大举,以中国之兵千里奔援,乃以远水救近火也,其一;或曰奈何不屯兵于祈连山上?此乃不知西北少水,复蹈街庭之败也,嘉峪关依水而建,可为久守之计,其二;自汉以来,平戎之策,扶为主,剿为辅,嘉峪关之功难守易,列堂堂之阵于不毛,可震摄虏寇觊觎之心,不战而屈之,其三;屯戍之兵,贵少而精,则无粮饷辗转之忧,甚或敌越周近长城而入,若关城不失,则敌兵势如鲠骨在喉,芒刺在背,未敢深入也,其四。此四点,皆为扬中国步兵之长而抑敌骑兵之短故也。 

        这就是嘉峪关的正门,上面也修建了高大的关楼,与光化 、柔远二楼形制相同,位置也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嘉峪关的城门楼是整个万里长城上最精美的城门楼建筑。自建成至今已有600多年了,在浩瀚戈壁的风吹日晒下,他竟然还能这样雄姿焕发。它使整座关城,显得更加威武庄严。这里,就是大明王朝最西边的国界线了。





 

    
出了西城门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夕阳下的骆驼缓缓而去,洒下的驼铃声回响在耳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