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化内陆西藏班(校)研究 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

 最终编辑 2015-08-13
深化内陆西藏班(校)研究 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 
——写在内陆西藏班(校)办学30年之际
□ 喻永庆

  1984 年12 月,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计委(现更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文件,确定在内陆18个省、市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这标志着内陆西藏班(校)工作的启动。1985年9月,全国 16个 省、市的西藏初中班同时开班,内陆西藏班(校)的教学工作正式开始。到今天,我国内陆西藏班(校)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其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充,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9月,内陆西藏班(校)已累计招收西藏籍初中生4.32万人、高中生2.89万人,为西藏培养和输送了中专以上人才3万余人,他们在西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面对当前西藏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教育改革的新情况,我们有必要在内陆西藏班(校)政策的实效性、管理的多元性、教学的有效性、发展的协调性等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使其成为西藏自治区内教育均衡发展和全国基础教育改革重要的示范窗口,推动我国内陆西藏班(校)又好又快地发展,为西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一,系统梳理三十年来有关内陆西藏班(校)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内陆西藏班(校)的管理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30年来,国家领导人、中央政府、相关部委、西藏自治区以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大量的管理文件,发布了一系列通知。其中既包括内陆西藏班(校)的领导体制、经费的拨发与使用、校园建设的要求,也包括内陆西藏班(校)招生、录取与毕业生分配的规定,还包括内陆西藏班(校)教学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选聘的制定等。这些通知与文件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我国内陆西藏班(校)健康与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对有关内陆西藏班(校)的文件进行系统梳理,归纳有关政策的发展阶段与发展特点,并进行必要的反思与展望。这不仅可以再现我国内陆西藏班(校)30年来艰难的办学历程,扩大人们对内陆西藏班(校)的认知度与认同感,还可以为下一阶段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历史借鉴,对于完善内陆西藏班(校)的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深入探讨内陆西藏班(校)政策的实效性研究。

  内陆西藏班(校)是我国教育史上异地办学的一次伟大壮举,也是我国致力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在教育领域的一次有效尝试,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民族教育上的一次充分展现。面对这样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族政策,对于其产生的实际效果,我们已经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了诸多阐释。

  为了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这一政策的实际利好,在今后有关内陆西藏班(校)的研究中,有必要从微观的角度,从毕业生对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推动、内陆西藏班(校)政策对内陆西藏班(校)学生人生的影响、西藏民众特别是学生父母对内陆西藏班(校)政策的支持度以及内陆西藏班(校)管理者、教职员工的认同感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证调研与访谈的方法,用更为客观与直观的方式展现内陆西藏班(校)所取得的成绩,充分阐释党和国家在内陆西藏班(校)决策上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展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试,使内陆西藏班(校)办成西藏民众乃至全国人民满意的重点示范学校。

  第三,积极探索内陆西藏班(校)管理的多元化研究。

  我国内陆西藏班(校)的办学模式分为独藏校、合藏校与散插班三种形式,而在实际办学中,内陆西藏班(校)以封闭式管理为主。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环境对学校的影响,为学生专心学业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使得学生与家长相分离、学生与社会相脱离、汉藏学生交流相隔离。从长远上看,它极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特别是不利于刚进入内陆西藏班(校)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影响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养成。

  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有必要探索内陆西藏班(校)管理多元化的研究:一是全国内陆西藏班(校)不能各自为伍,封闭办学,要定期进行交流,将好的管理经验推广开来,共同分享,形成智慧合力。二是要加强学校、学生与家长以及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建立一个综合交流平台,探索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家长交流的有效机制。三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多从其他管理成功的内陆学校取经,坚持开放式办学方针,让社会了解西藏班(校),同时也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开拓视野。

  第四,加大对内陆西藏班(校)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内陆西藏班(校)作为我国当前一项特殊的援藏政策,它不仅肩负着为西藏自治区培育各方面人才的重任,而且也是为西藏自治区内教育发展提供示范的重要窗口。为了更好地实现内陆西藏班(校)的历史使命,发挥其带头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亟须在教学质量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

  首先,我们要明确内陆西藏班(校)的教学目标,在参考国家初、高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藏族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发展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教育与教学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其次,我们要重视内陆西藏班(校)课程设置与教材的编写,纠偏内陆教学内容的繁、难、重等不良因素,形成更具特色的内陆西藏班(校)的教学内容。再次,我们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科与不同学生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们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与自我评价都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

  总之,内陆西藏班(校)的有效教学模式的形成,要求我们必须探寻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和持续发展之路,这样才能真正办好我们的内陆西藏班(校),走出当前我们内陆学校学生发展的困局,也为西藏地区办学探索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第五,加强对内陆西藏班(校)学生的多元一体民族观教育的研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藏族是其中一个人口数量较多、聚居区域广阔、文化特色显著的民族。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西藏地区长期受到国内外分裂分子的影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在这一前提下,我国举办内陆西藏班(校)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纽带。因此,在内陆西藏班(校)教学中加强“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国家认同感方面的教育必不可少。与此同时,藏族是一个文化特色显著的民族,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以及各种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都需要青年一代加以传承与发扬。

  为了更好地协调上述统一性与独特性,防止学生出现两种隔离,即“汉文化”与“藏文化”的隔离,我们需要加强对内陆西藏班(校)学生的多元一体民族观教育的研究,在强调“一体”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多元”,实现“汉文化”与“藏文化”和谐发展,使人才的培养既能满足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需要,也能成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中流砥柱。

  总而言之,在内陆西藏班(校)政策实施30年的今天,我们要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在管理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上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内陆西藏班(校)学生发展的道路。此外,我们也要协调内陆办学与西藏自治区内办学两条路径的有效机制,发挥内陆办学的先进性与模范性,分享内陆办学所带来的实际成果,带动西藏自治区内学校的发展,最终实现全面有效的区内办学,这才是我们开办内陆西藏班(校)的初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