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叔河先生印象

 昵称14979747 2015-08-14

  钟叔河     图/傅汝萍

  钟叔河,1931年生,湖南平江人,学者、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著作有《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两方的历史》《从东方到西方》《念楼集》《天窗》《钟叔河散文》《念楼学短》《学其短》等。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钟叔河先生时的情景。那是2003年5月,参加一个长沙市部分文化人座谈。那天,我正好坐在一位老者的对面。开会前,他与几位熟识者高谈阔论,大概是抒发刚从美国回来的感受,神情肃穆,目光如炬,纵横捭阖,慷慨激昂。我听了觉得很有味,后来得知他就是钟叔河先生。

  于是,我望着他笑,表明认同他那些激越的思想。他回之以礼,竟然是那么憨厚的笑容,与一个农夫或泥瓦匠的笑没有两样。期间屡屡看我,我也始终望着他。此后,我们再没有过其他言语和文字上的交流。我从没寄过一本拙著给他,但读过《走向世界丛书》等很多他主编的书,我非常敬佩这样一位经纶满腹却胸无城府的老人。

  2011年11月6日下午,我应邀参加庆祝朱正、钟叔河两位老先生八十大寿的文化沙龙。会上,朱、钟两位老先生作重点发言。朱正主要谈了自己的创作与编辑生涯,他鹤发童颜,温文尔雅。钟叔河着重谈了自己成为右派的经历,他则光头鹄面,言辞犀利。两位老人,同年同月生,朱正比钟叔河大三天,性情如此不同,却是一生的朋友,因为他们的经历、才情、学识、智慧以及所热爱的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无不相同。他们不愧是古城长沙的两张文化“名片”。

  以前总觉得钟叔河只是优秀出版家,对他的文笔不甚了解。回到家里,我翻开他的《记得青山那一边》和《小西门集》,一读则入了迷。钟先生的文字疏朗冲淡似孙犁,却没有孙犁的那种清寂,钟先生真气充沛,常有积健为雄的豪迈。

  第一次去钟先生家是随朋友一道的。钟先生家住20楼,20即“廿”,“廿”与“念”谐音,故先生称自己的家为“念楼”。老人站起来宽厚地和我们握手。钟先生年过八旬,面色红润,声若金鸣。他的书桌就摆在客厅,书桌旁是一张桌球台。他说很少打,摆看的。书桌上摆着即将出版的新书《念楼小抄》的封面清样。告辞时,老人执意把我们送到门口。我们走到电梯口,他还在那里挥手。

  2014年10月,第12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期间,我和一干书友,带了一大摞书来要钟老先生签名,并美其名曰:“我们来给钟先生过劳动节。”

  钟先生签名时,我正要告诉他我名字的写法,他却很快在扉页写下:“昕孺先生正之。”写完,他说:“你这个名字让人过目难忘啊。我晓得,你写了不少文章,写得很不错。”我忐忑地说:“要向您学习。”他手向上一扬:“向我学什么呀,我是不会写文章的人,我年轻时压根儿没想到会以写字为生。”

  与上次见面相比,钟先生略显胖些,肩宽脸长,声洪气足,外貌酷似电影中胡汉三、南霸天一类人物,内心却极温柔敦厚。整整半天,上十人围着他转,几十本书堆在他桌上,他信手拈来,如烹小鲜,让来访者一一满载而归。

  临别,钟先生像上次那样,送我们到门口。他对我说,昕孺你常来坐坐,王平、周实经常在我这里。我说,好的。我想,我确实应该常去看看钟先生。

分享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刘远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