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Sony A7R II推出以前,小编其实很排斥36MP以上的相机,因为有两点是无法被克服的,首先是高划素所带来的微手震,再来是高划素导致高感光度表现不佳,光是以上这两点我就宁愿选择24MP的全幅相机,这也是过去A7如此热销的原因,毕竟他的规格最符合一般消费者的需求,并非为了高画质或纯净的高ISO而生,不过A7R II这次的规格却满足了以上两点,同时还提升了对焦系统并加入4K录影能力,这使得A7R II不再属于职业用途,一般玩家也可以轻松驾驭,记录更多的生活影像。 Sony A7R II 开卖至今正好第十天,从首卖当天便有许多的开箱文出现,当然也有部分热血的索粉马上就分享了试用心得,让大家更了解A7R II的魅力所在,小编自“42.4MP高划素微单眼?Sony A7R II 独家抢测!”这篇发表之后,又多了近一周的时间可以测试,第二篇的重点除了提供更多的实拍样本之外,更着重在转接环与镜头的交叉测试、连拍追焦的精准度、RAW档动态范围测试、与前代机在各级感光度的比较、以及官网未提及的一些小细节,小编将在本篇一一为你揭晓!另外还有大家最在意的人像实拍表现,以下也会有丰富的样本可以参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7R II搭载Exmor R CMOS感光元件与BIONZ X影像处理引擎,更重要的一点是背照式感光元件将“光电二极管置中”,且电路材质由传统的铝电路改为铜电路,这样一来可以收集更多光源,资讯读取速度提升3.5倍。 ![]() ![]() ▲【Sony A7R M2 vs. A7R 】快门声比较 + 静音快门
![]() ![]() 首次出现在A7 II身上的五轴防手震这次也应用在A7R II身上,这对A7R II来说可是如虎添翼,小编前面就曾提到高划素其中一个隐忧就是微手震,一般防手震镜头的帮助其实有限,因为只有两轴的补偿效果,所以像是5DS R/D810这类高划素的机子,通常除了开启镜头防手震之外,快门速度都要拉到超过安全值我才会安心。 ![]() 双机机顶的比较,左边是A7R II、右边的是A7R,这角度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握把深浅的差异,以及快门钮位置的改变。 ![]() 快门位置向前移到握把的上方,这让食指按快门的角度更轻松,且快门钮的按压面积与开关都有加大,开关在这个位置也降低了过去误触机率。 ![]() 双声道麦克风位于军舰部的两侧,仔细看会发现收音孔内部还多了金属网格,看上去视觉加分不少! ![]() 机顶最重要的拍摄模式转盘,过去在比较激烈的拍摄情况下,确实很容易误触导致曝光模式改变,而A7R II首次加入Lock钮,需下压的同时才可以改变拍摄模式,这就是蒐集众多使用者feedback做出的改变。 ![]() 机身侧面再次可以发现A7R II的握把比较肥大,而NFC感应与Wi-Fi无线传输的位置都设计在机身右侧,再来刻意设计在机身外侧的独立录影键,如果相机上“层架”的话就很难执行录影键,所以A7R II有特别提供录影键自订的功能,让机背其它按钮可设为REC的开关。 ![]() 机背按钮与易经萤幕大致上没什么改变,或许会有人觉得没有触控萤幕有些可惜,但我想这应该是迟早会加上去的吧!毕竟E-M1、GH4这些旗舰微单眼也有相同的设计,与自家强悍的对焦能力也不会相互抵触。 ![]() 机背液晶萤幕为三吋122.8万点,A7R II将过去右键默认的WB改为ISO,机身前方、加上后方的三具转盘,让A7R II成为一款具备三转盘的微单眼相机。
![]() ![]() 以上是小编常用的自订键设定,各位可以参考看看,其中“眼控AF”是相当重要的隐藏功能,为什么要说是隐藏功能呢?因为它在一般MENU选单中无法启用,一定要从自订键设定内设为“眼控AF”才有用! ▲【Sony A7R M2】眼控 + AF-C(A) ▲【Sony A7R M2】眼控 + AF-C(B) A7R II内建的眼控对焦与过去最大的差异就在于,AF-C的同时也支援,各位若有看以上两部影片就知道那个眼控AF-C的好处,拍人像时不再需要手动选择对焦点,要对焦眼睛的话,恒压指定的快捷键然后相机就会自动追着眼睛跑,可惜无法指定左右眼,不过已经非常方便了! ![]() A7R II改善了过去A7R俯瞰萤幕时,部分画面必定会被观景窗遮蔽的问题,从上图应该可以看得很清楚。 ![]() 机背萤幕可以向上约 107 度,向下约 41 度。 ![]() 隐藏在军舰部后方的电子观景窗,规格与前代有些出入,采用236万点的XGA OLED,放大倍率为0.78倍而且还有蔡司镀膜加持,减少眩光的情形发生。 ![]() 如果你想要录制4K 30p 100Mbps的高画质影片,那就一定要搭配SDXC UHS-I U3的高速记忆卡,否则是无法执行4K录影作业的。 ![]() 机身左侧可以看到A7R II与A7R两机外接端子在位置上的转变,说实在我比较喜欢A7R的开盖方式,一目了然也不会被机身两端的相机背带孔卡到,A7R II同样支援3.5mm麦克风插孔、3.5mm监听孔、Micro HDMI、Micro USB这几项。 ![]() 机底显示它们同为泰国制造,想要日本制造的话,可能只有镜头吧! ![]() 原厂搭配这颗NP-FW50锂电池,充饱电最多可拍340张静态照片,如果用电子观景窗取景的话仅可拍290张,续航力有待加强...
![]() ▲【Sony A7R M2】LE EA3 + SAL1635Z2(对比式AF) ▲【Sony A7R M2】LE EA3 + SAL1635Z2(相位侦测AF) ▲【Sony A7R】LE EA3 + SAL1635Z2(对比式AF)
![]() ▲【Sony A7R M2】metabones + EF 24 70mm f4L IS USM ▲【Sony A7R】metabones + EF 24 70mm f4L IS USM ▲【Sony A7R M2】metabones + EF 35mm f1 4L USM ▲【Sony A7R】metabones + EF 35mm f1 4L USM ▲【Sony A7R M2】metabones + EF 40mm f2 8 STM ▲【Sony A7R】metabones + EF 40mm f2 8 STM ▲【Sony A7R M2】metabones + EF 70 200mm f4L IS USM ▲【Sony A7R】metabones + EF 70 200mm f4L IS USM ![]() ▲【Sony A7R M2】SEL55F18Z ▲【Sony A7R】SEL55F18Z ▲【Sony A7R M2】SEL90M28G ▲【Sony A7R】SEL90M28G ▲【Sony A7R M2】SEL1635Z ▲【Sony A7R】SEL1635Z ▲【Sony A7R M2】SEL70200G ▲【Sony A7R】SEL70200G
![]() ![]() A7R II的影像划素最高为4240万,向下也有18MP或11MP可以选择,同时可以记录RAW与JPG档,不过RAW+JPG拍摄时,就算影像尺寸选11MP,所得到的RAW一样是42MP的肥大档案,这在后制或分享照片时会比较麻烦。 ![]() ▲附加压缩档: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在国外的测试网站中,Sony感光元件的动态范围一直很出色,小编也简单来测试一下A7R II的表现,测试时仅用光圈先决搭配曝光补偿来增减亮度,其中过曝1~2级的时候救回来的亮度与颜色都还算自然,过曝+3 EV就算是RAW亮度再拉回来的效果还是有限;至于曝光不足的场景,就算是-3 EV拉回来的色调还是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 ▲附加压缩档: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这里我们要来看看高划素的优势,A7R II内建的JPG划素选项除了42MP之外还有18MP与11MP,小编分别用这三种划素拍摄同一个场景,然后再以100%裁切对焦点来检视细节,而这时高划素的优势就在于相同的景色,因为划素密度较高的缘故,能带给你更多的影像细节。
![]() ![]() ![]() ![]() 前代A7R强调使用的是进阶版的对比式对焦系统,与当时A7的混合式自动对焦系统有不小的差异,相隔2年A7R II搭载的混合式对焦系统不仅超越前代,也超越去年推出的A7 II,因为它内建399颗相位式对焦点,更有利于拍摄移动中的物体,与前代相比对焦速度要快门40%左右,暗部对焦能力也从过去的EV -1进步到EV -2,不过这点实在很难用影片表现出来。 ■ 自动AF(New) ▲【Sony A7R M2】AF-A 作动示范 。各位看得懂AF-A特别的地方吗?当你持续AF半按快门锁定对焦距离,这时目标如果有移动的话,AF就会再次启动并进行AF,如果被摄物一直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那么AF就不会受到刺激而启动。 在连拍速度方面,A7R II的划素虽然向上提升了600万,但在背照式感光元件、加大铜电路线的帮助下,每秒钟的连拍速度不减反增,由过去的1秒4张进步到1秒5张;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对焦区域以及相位侦测区域的范围,占画面约八成左右,若是以全画面进行泡泡追焦的话,成功率其实还挺高的,以下有连拍的示范给大家参考。 ■ 5FPS连拍 + AF-C + 对焦区域:宽(泡泡对焦) ![]() 这场景我采用的机身设定是高速连拍、对焦模式:AF-C、对焦区域:宽,在这个S型的弯道,但我们家的汽车编辑开起来并不算慢,当对焦区域设为“宽或对焦区域”加上AF-C都可以开启泡泡对焦这功能,而这个泡泡对焦只不过是每颗相位式对焦点不断再作动,会不断的亮灯又熄灭看起来就像泡泡一样,所以从A6000开始索粉都称这为泡泡对焦。这场景使因为车辆行驶的路线不断在改变,所以我选择用泡泡对焦来捕捉车头,以下就是前10张照片的车牌100%原图裁切的结果。 ![]() 以上除了第7、第8与第10张晃动较为明显之外,其余7张的车牌数字都算是清晰,由此可以看出A7R II的追焦实力可是不容忽视的。 ■ 5FPS连拍 + AF-C + 对焦区域:中间 ![]() 图中的车辆几乎是直线往我的方向疾驶而来,所以我选择中间的对焦区域,同样搭配5FPS与高速连拍来作业,拍摄过程尽可能的用中央点去对车牌。 ![]() 结果出炉!从以上的结果来看,第6、第7及第10张车牌有比较模糊,如果A7R II连拍速度可以更快的,成功机率或许可以更高,毕竟我的快门速度都已经开到1/500秒,加上GTI的悬吊偏硬所以很多时候是车辆的跳动,也有可能是造成车牌模糊的主因。以 ![]() ![]() 以上也是A7R II新增的对焦微调项目,针对AF-S与AF-C用户可以给予不同的设定,如果是AF-S单次对焦时,可以选择以对焦为优先,若是AF-C连续自动对焦的话,那么我可能会选择释放快门为优先,因为追焦时最怕拍不到东西,如果每张都力求100%准焦的话,很有可能会错失很多好画面。
![]() ![]() 以前想要拍大合照或夜景长曝时,若忘记带快门线外出又懒得连Wi-Fi遥控快门的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自拍定时来释放快门,按过去只有10秒及2秒选择,现在终于多了5秒的选项,这对我来说十分好用,因为2秒倒数常常相机都还没稳定下来快门就释放了,而10秒又嫌浪费时间,是个实用的小改进。另外改进的项目还包括自拍定时(连拍),以前也只有10秒的选项,这次还多了五秒及两秒,好处就是手举高自拍时,可以快点拍完快点检视,不会白白浪费时间。
![]() ![]() 这次白平衡做了小小微调功能但却挺重要的,因为白平衡调整选单可微调的幅度更细,A-B可采0.5及调整、G-M可采0.25级去调整,这让进阶用户更容易调出适合自己的色彩调性。
印象有网友提到他期待A7R II的肤色能像RX100M4一样来个大风吹!但很可惜要让你失望了,我想RX100M4特别是那片堆叠式感光元件,才导致肤色有这样的转变,不过AR7 II采用的是全片幅背照式感光元件,其实它对于黄种人的肤色诠释与早期的Exmor CMOS没啥差别,如果希望肤色红 润一些,那么就可以进白平衡调整去增加“M”的值。 ![]() ▲A7R II:f/4、1/160s、ISO 800、55mm、中性风格。 ![]() ▲A7R:f/4、1/160s、ISO 800、55mm、中性风格。 ![]() ▲A7R II:f/1.8、1/125s、ISO 500、55mm、中性风格。 ![]() ▲A7R:f/1.8、1/125s、ISO 500、55mm、中性风格。
![]() ![]() ![]() ![]() A7R II各级感光度的表现在前一篇小编就曾分享过,但这次小编有拿上一代A7R来做比较,A7R II是搭载4240万划素的Exmor R CMOS感光元件,A7R是使用3640万划素的ExmorCMOS感光元件,划素差了600万,标准感光度也差了两级,这样结果会是如何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Sony A7R II: (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Sony A7R:(登入後即可下載檔案) ![]() 我们先来分析上半部的测试结果,各位一定很好奇为什么A7R II拍出来会比较亮,但不应该说A7R II比较亮,应该说是A7R还有同期的A7、A7S测光都偏保守,亮度大概少了1/3EV左右,测试时我都是在同一环境下作业,现场光线并未改变,测光模式也相同,但测出来的数据就是有差别。标准感光度我觉得从ISO 6400开始拉出差距,A7R II从这时领先对手;多框开启后则是从ISO 800即胜出!各位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多框噪声消除模式下会连拍七张再自动进行合成,而连拍时的震就会影响到影像的细节,所以A7R在这阶段的表现明显输给A7R II,测试其间A7R II虽然只有启用电子前帘快门,但由于机身的震动不明显,所以影像画质并未受影响。 ![]() 至于毛球细节的比较,这时A7R II还是占上风,分水岭大概在ISO 3200的时候,ISO 6400变得更明显,至于“多框噪声消除”开启后A7R的连拍震动依旧是它的罩门,这会使得A7R的细节消失。 ![]() ![]() A7R II支援4K录影,而它有个特别的功能就是可以选择以Super 35mm格式录制,讲白话一点就是APS-C格式,所以镜头的实体焦长需要再乘上1.5倍;A7R II虽然支援全像素读取功能,若以全片幅去录制4K影片的话影片会强制进行压缩,但如果是用Super 35mm格式录制的话,原厂表示这些资料就会直接汇入影片,不再进行压缩的动作,所以严格来说Super 35mm拍出来的4K影片画质会比FF要好。 ▲【Sony A7R M2】SEL1635Z(Full Frame 录制)A组 ▲【Sony A7R M2】SEL1635Z(Super 35mm 录制)A组 ▲【Sony A7R M2】SEL1635Z(Full Frame 录制)B组 ▲【Sony A7R M2】SEL1635Z(Super 35mm 录制)B组
![]() ![]() ▲【Sony A7R II】4K 30fps 100Mbps 实拍C ▲【Sony A7R II】4K 30fps 100Mbps 实拍D ▲【Sony A7R II】4K 30fps 100Mbps 实拍E ▲【Sony A7R II】4K 30fps 100Mbps 实拍F ▲【Sony A7R II】4K 30fps 100Mbps 实拍G ▲【Sony A7R II】4K 30fps 100Mbps 实拍H
![]() ![]() 相片设定档不论拍照获录影都支援,不过启用时风格设定、相片效果、DRO功能都会强制被关闭。有PP1~PP7可以选择,其中包括了Movie、Still、ITU709、ITU709、CINE1、Cine2、S-Log2这些Gamma曲线,S-Log2是“相片设定档”之中最大的优势,但这次套用S-Log2录影时,用P/A/S曝光模式作业时亮度却会明显偏暗,必须手动增加曝光补偿至2.0EV亮度才趋近正常。 ▲影片动态范围比较【Sony A7R M2】SEL1635Z(标准风格) ▲影片动态范围比较【Sony A7R M2】SEL1635Z(标准风格 + DRO LV5 ) ▲影片动态范围比较【Sony A7R M2】SEL1635Z(S LOG开启、曝光补偿±0) ▲影片动态范围比较【Sony A7R M2】SEL1635Z(S LOG开启、曝光补偿+2) ![]()
![]() ![]() ![]() (按這裡檢視連結圖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麻豆摄影空间: Qmoment Studi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