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昌菩萨出街与王阳明"祈雨文"

 昵称27159416 2015-08-15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是会昌县城菩萨出街日,祈祷风调雨顺、平安和谐。
出街的菩萨就是赖公,为会昌县城西面翠竹祠殿内供奉的道神。为纪念赖公,直至今日,每年农历7月初六,会昌县城的居民都会买好鸭、鹅,前来奉祀,以表达风调雨顺、平安和谐的良好愿望。定在这天是因为有个传说:据说明成化年间,家住会昌县城西郊富尾的一金姓村民,在夏天暴雨过后的一个傍晚,照例到村北的贡江上捕鱼,不一会儿,便觉有条大鱼撞网,收起一看是一段沉甸甸的粗壮木头,他顺手将这段木头扔到急流中。可是,几次三番,这段木头总是上网不离,于是他就拿起这段木头仔细端详,发现其型如人状,沉甸透香,便收网将其带回家。当晚,老金梦见一神人,对他说:“我本姓赖,楚人,生于晋代,在郊山修道多年,已得到成仙,你只要将这段香木按照我的模样雕成神像,并建个庙宇供奉其中,便可保一方平安。”一连几夜,老金都做此梦。后来,老金请了个能工巧匠,雕成梦中所见的赖公神像。时任知县梁潜得悉后,决定倡议捐建赖公庙,得到广大士民的积极响应。7月初六,赖公神像被隆重地安奉在殿内,因祠庙周边盛长着翠绿茂盛的凤尾竹,人们又将赖公庙称作“翠竹祠”,香火一直旺盛。这虽然只是个传说,但是,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一股追求“风调雨顺、平安和谐”之风扑面而来。
“维正德十二年,岁在丁丑五月乙卯,钦差巡抚南赣汀漳等处都察院左都御使王守仁,昭告会昌受封之赖公,为会昌民田稼禾旱枯,祷告神灵,普降时雨。词曰:呜呼!十日不雨,田且无禾;一月不雨兮,川且无波;一月不雨兮,民已为疴;再月不雨兮,民将奈何?小民无罪,天无咎民!巡抚失职兮,罪在予臣。呜呼!盗贼兮为民大屯,天或罪此兮,嚇威降嗔;民则何罪兮,玉石俱焚?呜呼!民则何罪兮,天何遽怒?油然兴云兮,雨兹下土。彼罪曷甫兮,哀此穷苦。”
这是明代中期的能臣、理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在途经并下榻会昌期间,求雨成功的《祈雨文》。王阳明的这篇感情真挚的祈雨文,被后来的历任会昌知县所崇颂,并被镌刻于县衙正堂后的屏风之中,成为明清历代知县的官箴铭文而流传。
据清戴体仁、吴湘皋编纂的乾隆十六年本《会昌县志》记载,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三月,王阳明率征剿大军平定漳南詹师富为首的寇乱。五月,大军从上杭移师南赣巡抚大本营赣州,途径会昌。其时,遇天大旱,数月未雨,沿途所见,田禾干枯,百姓忧心如焚,困顿不安。王阳明心中亦甚感忧虑。
当时,因军务王阳明在会昌县城停留了数日,下榻城东专门接待巡抚的“都察院行台”。 王阳明对军事防御部署妥当后的一天,会昌知县林信前来请示,说是明日全城士民在城西翠竹祠,当地也称“赖公庙”,举行祈雨活动,要求知县主持。王阳明听了知县林信的请示和相关介绍,欣然允诺与全城士民一起祈雨。
于是,次日良辰,王阳明要求备具香帛牲礼,率诸将官和地方官吏乡绅,还有县城郊周围民众,浩浩荡荡来到城西翠竹祠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三礼过后,由司礼高声宣读王阳明亲手撰写的祈雨文。
翌日,王阳明率大队人马赶往赣州,未及于都,只见乌云聚起,顷刻大雨交加,且连下数日。会昌、于都一带旱情俱减。王阳明回到赣州后不久,在知县林信的要求下,为翠竹祠亲笔题赐“功泽弘庇”巨幅大字。
中国历史上,求雨行为,自古有之,且延续长久。不像现在,遇天大旱,可以借助科技力量,进行人工增雨,润泽大地。然而,我们不想去讨论王阳明这次祈雨的成功,是否纯属时空上的巧合;我们也不去分析王阳明,是否相信大雨能从这种祈雨行动中求得。但是,从这篇情真意切的“祈雨文”中,那恳切的词意,最起码可以让我们感受得到,作为途经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王阳明看到旱情如此严重,心情固然与会昌百姓一样也是焦虑的。面对会昌黎民百姓的焦虑和希翼,他参与到求雨活动中来,诚然是为顺从民意、抚慰百姓,最起码可以缓解罕见旱情给广大民众带来的心理压力。正因为如此,后来会昌人就将王阳明为翠竹祠所作的“功泽弘庇”亲笔题赐,做成鎏金匾额,悬挂在翠竹祠正殿之中,作为纪念王阳明祈雨之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