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时代的偶像

 华韵F哲思 2015-08-16
        偶像,其本义谓一种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是人们心中活生生的人物,记得我们毕业纪念册或是留言册上大多有一条偶像的填空栏,和喜欢的格言等等一块留给离别的同学作为记忆。偶像既然成为了活生生的人物,也就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特征的偶像。
        建国初期,当时人们历经战争磨难,心中的偶像都是坚守信念,不怕牺牲,敢于付出英雄,以战斗英雄为主。如不怕牺牲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舍生取义以身体堵枪眼的黄继光,坚守信念保护同志的刘胡兰。坚强,战斗,胜利是那个时代的烙印,是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留下来的深深的烙印。那是个需要英雄的年代,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英雄自然而然成为偶像。就连那个时代出生的小孩的取名,也是很有时代特征的,卫国,卫东,卫民,援朝等名字颇为多见,从中可见那个时代人们心中英雄的情节。
       文革十年,批斗打砸,造反有理,无需偶像。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是时代的偶像可以在中小生的作文中体现出来,成为科学家是很多学生的理想。这与当时思想拨乱反正有直接的关系。经过建国前后的战火硝烟,十年文革的浩劫,国家急需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因这时的人思想单纯,宣传工作出色,很容易把学生就引上了发奋学习,争当科学家理想上来。这个时代人心中是偶像是耐得寂寞,刻苦钻研,成就突出的科学家。在身体长期处于疾病状态下证实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陈景润,成就非凡被 称为我国现代数学之父,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获得过爱因斯坦科学奖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李政道成为这个时代人们特别是年轻学生心中的偶像。随着开放的深入,很多外国的科学家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伽利略、哥白尼、瓦特等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那时的中学教室里,内墙四周都贴着这些科学家的大幅图像。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时期里,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张海迪是很多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化,新潮化。信息交流的加快,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内容丰富。各种“明星”应运而生。影视明星,体育明星,主持人播音员等甚至是说相声的,演杂技小品的,通过媒体而家喻户晓。声名响亮中国女排、姚明,外形俊朗演员周润发、小虎队,才华出众创作歌手罗大估,作家三毛等等是很多人的崇拜的偶像。这是一个追星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星都有人追,有的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 有千里迢迢为了去见个面的, 有收集明星照片消息的, 有专收藏磁带专辑的,各式各样,我本人那个时期就非常爱听罗大佑的歌,也是追星的一种形式。郭达蔡明有个小品《追星族》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反应。这个时期的偶像在人心中存在的时间不长,也许有多个,过了几年就在心中慢慢消失或淡化了,所以,这个时期我真不知道是真的偶像还是一时的追星过程。
        在经历了追星的过程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心态的成熟,对明星的腻味,以及各种各样的明星的负面新闻的曝光,人们更多把明星当成娱乐消费,心中的偶像转向了历经创业 ,拥有财富,功成名就的商界精英。白手起家、多年华人首富李嘉诚,十几年的坚持把电子商务做到风声水起的马云,实业报国被称为企业思想家的任正非,创造联想品牌并在联想有困难时有定海神针作用的柳传志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的偶像。象这样的企业家还有很多如国内首富地产大享王健林、互联网优秀企业家马化腾、李彦宏,新东方创始人之一被搬上银屏的俞敏洪。现代企业家注重宣传,利用各种有效的媒体在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们发表言论观点,讲述个人奋斗经历,参加公益活动等等,他们成为社会很多人的追捧,也成为很多人的心中偶像。也激励很多人投身实业、投身商业的大潮中
       时代不同,偶像不同。不同偶像,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值价的取向,成功的标准,人们的向往。建国初期,人们感谢战斗英雄,把他当成偶像,是一种追忆与怀念。改革初期,需要科学与技术,需要科技人才,宣扬科学家,是旨在鼓励年轻人多学习,为社会所用。再后来的追星,是人们物质生活改善后,思想改放后对生活需求多元化,对文化娱乐的新鲜感的一种表现。近年来,创业型的企业家,商界精英成为新的偶像级人物,是开放后经济一体化,我们国家需要大企业,需要大企业家,需要百年老店,需要创新精神,也需要这样偶像级的人鼓励年轻人投身大从创业万众创新中去,创造价值,成就自我,奉献社会。用马云的话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