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个“梗”,可以写进宋小宝的段子:大爷倒地抽搐,车主吓得不轻,群众莫名围观。急救医生到了,与大爷相逢一笑。撂下一句,“都救你好多次了,不用抽了”。这个段子的名字叫《碰瓷》。故事真实发生在前几日的下午1点多,地点是成都市庆云西街。 车主坚称是大爷“碰”上来的,热心目击者也证实这是“人撞车”,而120急救的医生更劝大爷收起演技……看起来,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一次“碰瓷”路演。新闻跟帖后,谴责声一片。民众的意思,大概是要将其纳入“坏老人一百单八将”之列,既佐证“老人变坏了”的愤懑,又敲打惩戒机制缺位的流弊。 救你好多回,看你装影帝。但凡开车的,估计都不能容忍“碰瓷”之恶。因此,很多人激愤地表示,要将这样的老人,“交给女司机同志去处理”。循着图片新闻,我特地将这段电视视频找出来复习了几遍。真正有意思的,到不是大爷在疑似秀演技,而是医护人员,尽管一边抱怨在公交车上、乃至医院门口“救了N回”,一边仍没有停下手里的常规急救程序:看瞳孔、量血压、听诊,直至抬上担架,送上救护车。这是职业行为,也是公共理性。 大爷可以在“碰瓷”的路上撒欢,我们却不能因其“碰瓷”身份而放弃救治。 这里其实是两个意思:一则,能不能解决“碰瓷”的破窗效应,这是惩戒制度要考虑的问题。讹人者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病,不排除“道德娇嗔”煽风点火,更重要的,是在种种制度安排之上,惩戒失范社会行为的成本缺乏刚性。比如数月前,安徽省舒城县初三女生小何,搀扶老人被讹,却在老人伤愈出院时,“带着家人向这位经济困难的老人捐款千元”,据说,“此举在当地传为佳话”。类似如此的以德报怨,避而不谈讹人罚单,再次活生生地抬高了道德成本。机制不建设,却在道德上绣花,以近乎自戕的姿态指望“碰瓷”或讹诈行为能良心发现,其实现实早给了三字诊断——“然并卵”。 二则,就算“碰瓷大爷”碰得很“嗨皮”,亦不排除某一次倒地果真是身体不济。从概率上说,纵使主动碰车之前,大爷是恶意的,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在撞车的那一瞬,疾病发作,抽搐难以自已。虐你千遍,初心不变。这倒不是说救济制度或悲悯情怀无极限,而是一个社会当有逻辑的底线与人性的底线:恶人也好,坏人也罢,纵使他们不是“人民”,他们还是“公民”。他们的合法权益被保护与保障,还怕我们这些守法公民的权益与自由会无处安放?这些年,我们争论过很多本没有争议的话题,比如落水的小偷要不要搭把手,比如高速上哄抢而遭遇车祸的村民是否该死……如果今天,我们还要继续争论“碰瓷大爷”该不该救,法治二字,或者公共治理的伦理,都当为之蒙羞。 “碰瓷”的是该“治”了,一是靠法律制度,二是靠舆论引导。不然,没事儿就往大街上一躺,公共资源跟着倒霉不说,社会成本也要遭遇池鱼之殃。怕就怕,该作为的不作为,只会创意式地喟叹,“多数讹人者很可能是心理病人”。好吧,就算有病,你也别放弃治疗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