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老师治疗妊娠恶阻验案一则

 寂寞在繁衍 2015-08-16

初诊:2014年11月27日。叶某某,29岁。因“停经46天,恶心欲吐10天”就诊。

患者现停经46天,10天前开始出现恶心欲吐症状,较剧,以干呕为主,纳欠,口淡,嗳气,口水多,偶有下腹坠胀,畏寒(每于干呕时自觉畏寒加重,吐后缓解),乏力,今E2:4185pmol/L,P:41.31nmol/L,HCG:67863U/L,TSH:1.659uIU/ml,FT4:9.39pmol/L。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中医诊断:妊娠恶阻

    治法: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吴茱萸3g、党参10g、生姜3片、大枣4枚)加丁香1g、半夏10g、陈皮10g、砂仁(杵冲)5g,4剂。

二诊:2014年12月2日。B超:宫内单活胎(约7-周),恶阻明显好转,腰倦,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杜仲10g,4剂。

    按语:张仲景《伤寒论》原文记载:“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患者早孕,恶心呕吐,干呕涎多,纳差乏力,每于吐时畏寒加剧,因患者素体脾虚,孕期精血不足,阳气不振,积寒内生,正不敌邪,自不能温散,浊阴上逆,故见恶阻,脾胃虚寒,乏力纳差,畏寒怕冷。吐涎后畏寒得解,证属本虚标实,阳虚阴实,当以吴茱萸破阴实,降浊阴,《别录》载其“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治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证,马老有云,其治寒用量宜重,疏肝剂量宜轻。曾有人用至25g,治寒呕,无不适。本案患者病轻,且在孕期,故用3g。人参、大枣,调和营卫,利于健脾补虚;生姜、吴茱萸,重在温中和胃,散寒逐饮。药仅四味,补中有消,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加丁香温中暖肾,降逆止呕;半夏、陈皮燥湿行气,和胃祛痰;砂仁杵冲,理气护胃而安胎。药后恶阻明显好转,腰倦,效不更方,守方加杜仲,补肾强腰而安胎。

高楚楚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