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猜想系列五 开明兽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水中?
( _非鱼_新浪博客---2009-06-10 09:02:21)
开明兽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水中?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分析下去,也许能得到一点意外。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海内西经》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西山经》之《西次三经》
从这两段的叙述里来看,开明兽似乎是在陆地上,因为它好像是看守昆仑虚大门的。
但是,如果我们从后面的文意揣测开明兽,它却有在水里的可能,就如同“聂耳国”的两虎或者是北海四兽一样。《山海经》中有确定在水中的神兽还有很多,这里暂不赘述。
这个有着九首的开明兽似乎有9个,“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可以让我们想象开明兽或许有9个,它恰与“九门”相对应。又或者“九首”就是量词,来表示开明兽的数量。虽然这和其他“身”、“足”等描绘有文意上的悖离感,但却也和“九门”暗对。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后面紧跟着是关于开明兽形象的描绘,假如此段的顺序无误,则开明兽是立在昆仑南渊是有可能的。虽然后面又提到“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好似是立在昆仑墟上的,但“南渊”从文意上也属于昆仑的一部分,所以很难说不是立在水中。在《西次三经》里“陆吾”也没有被说明它到底在昆仑的哪一部分,只是说明它是司昆仑丘的神,形状“虎身而九首,人面而虎爪”。
关于昆仑上的开明兽,下面还有它周围环境详细的描述: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玕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海内南经》
从上文可以推测出两种情况:A、“南渊”在开明兽南树木鸟兽的南侧;B、“南渊”就是开明的位置,而关于开明东南西北的描绘就是“南渊”四周的描绘。因为“于表池树木”的“池”极有可能就指“南渊”,而且开明东的“窫窳”也是生活在水中的。所以第二种可能性要大与第一种。
也就是说,“南渊”可能是四方的且周围都有树木、鸟兽环卫着。这种“四方”的水或“池”在《海经》里的其它地方也有描绘,如“俊坛”、“缗渊”、
“孟翼攻颛顼之池”等。
还有关于“林氏国”的条目中也叙述了一个可用“船”来描绘的神兽“驺吾”,这种像“龙鱼陵居”、“乘黄”一样的神兽都能“乘”,而且能“日行千里”。可见指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且它还是“尾长于身”的长尾船。
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昆仑虚南所,有氾林方三百里。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
阳汙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
《海内北经》
“林氏国”的下文是昆仑虚南所的“氾林”、“从极之渊”,“从极之渊”又是“冰夷恒都”。那么,在“水”中有可以居住的条件,这个条件如果去掉“神性”就只能剩下被水包围着的“丘”或“陵”了,而这些“丘”或“陵”上的人只能靠船来交通。
剩下的问题就是,船是否有具备“神兽”的条件,关于这一点上文已有所论述。
总之,假如“开明兽”是船类的交通工具,就可以猜想昆仑南侧可能是港口,而且港口内有很多狭长的战船。又假如有商贸来往的话,就可能有大型的稍圆些的商船。“九门”也就指众多的码头和港口;“九首”则指船的众多或者指船上的人头数目了。
实际上,昆仑山为什么是“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也许就跟水有关系。昆仑山是被水包围着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只有拥有一定条件的大船的人和部落才能去得了昆仑山。那么,我们还可以接着猜想为什么众多的神要“乘两龙”,而“两龙”或许就是“左右有首”的船只吧(这可能与“天”的所在有关系,古人也曾有观点认为“天”与海通,所以“通天”就必然要乘船航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