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天神话即成汤伐夏桀考

 负鹏载舟 2015-08-16

形天神话即成汤伐夏桀考  2008-09-16 18:22:03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山海经》之《大荒经》与《海外经》的叙述特点,在此基础上认为《海外经》与《大荒经》是同一内容的书,两者具有按顺序对照的可能性。之后通过将《大荒西经》与《海外西经》的条目逐一排列对照,发现《海外西经》中的“形天”与《大荒西经》的“夏耕之尸”相互对应,从而推断著名的形天神话原型是成汤伐夏桀的现实历史

【关键词】:形天神话夏桀成汤舞干戚

形天舞干戚是一则著名的神话,最早见于《山海经》之《海外西经》。《海外西经》云:“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大意是:形天与帝到这里争夺神位,帝砍断了他的头,并把他的头埋葬在常羊山,于是形天以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口,仍然拿着盾与斧头挥舞不止。这便是形天舞干戚神话的所有内容,简短而惊心动魄。

对这一神话的解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形天”这一名称含义,与之争神之帝为何帝,“至此”之“此”为何方,以及舞干戚是否为一种古老的民俗等。有学者认为“形天”是纹饰头部的意思,[1]袁珂从文字上考证,“天……均像人首,'刑天’盖即断首之意。”[2]这一考证十分切合神话的内容,只是从形天之名依然难以判断形天是一个什么人或神,从而也就难以推断与之争斗的帝为何帝。袁珂的观点是:“帝,指黄帝,因其事与蚩尤争类,常羊山又在轩辕之丘附近,为黄帝威灵所及地,自非黄帝无足当之。”[3]并认为形天可能是炎帝的臣属。有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形天是开题氏的祖先,“开题”即“形题”,也即“雕题”或“形天”。[4]也有学者认为形天神话是古代原始宗教崇拜的真实记录。刑天是从属于夏桀政权、代表太阳神崇拜的方国首领。刑天与帝争神的失败是商部族的天帝至上神崇拜战胜夏王朝的太阳神信仰的曲折表达。刑天断首后的干戚之舞,是运用军事巫术仪式震慑敌人、维护宗教信仰的重要手段。这种巫术仪式演变为宗庙祭祀舞蹈。[5]笔者认为,将形天与夏桀联系起来,已经接近真实历史的边缘,但形天不是方国首领,而正是夏桀本身。形天神话来源于成汤伐夏桀的历史。

笔者认为对形天神话的解读,无需借用其他材料,单凭《山海经》本身的材料,将《大荒西经》与《海外西经》进行对照便可以得到谜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到《海外经》与《大荒经》的关系,以及这两部著作独特的叙事特点,意识到《海外经》即《大荒经》的一种简化版。

关于《山海经》,历来都将其划分为《山经》与《海经》两部分,这是正确的。只是关于《海经》里的各部分之关系,则观点纷呈,莫衷一是。大体上认为,《海内经》是描述最近的国内之事物,《海外经》是描述稍远一些的人文地理,而《大荒经》则是描述一般所不能及的只是从传闻中知晓一二的远方诸国,甚至有说远到美洲与非洲的。从近到远,按海内、海外、大荒排列。持此观点者,多从微小处出发,望文生义,胡乱猜想,比如将《大荒西经》的“寿麻之国”解释为非洲索马里。这种管中窥豹式的的研究方法是《山海经》研究之大忌,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来加以对照。其实只要我们将《海外经》与《大荒经》里的条目加以对照,便能得出结论:两者是同一性质的书,无论从排序上、内容上,两者都是大同小异,《大荒经》所论及之神异方国并非比《海外经》所论及的要远,其主要差异就是《海外经》比《大荒经》要简化一些。

《大荒经》比《海外经》繁杂,是因为它依然保持了以山为坐标来叙事的特点。这得先从其中暗藏的二十八座加了“大荒之中”的山说起。《大荒经》分为《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和《大荒北经》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七座加了“大荒之中”的山,[6]那么《大荒经》一共有二十八座加了“大荒之中”的山,分别与天空中的二十八宿相呼应,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大荒经》是一部与观测星象有关的著作。而观测星象又是为了说明与星象对应的人和事。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回头细心阅读《大荒经》,便不难发现,这是作者站在一座山顶上,以四周之山作为坐标来进行叙事的:先说某一方位的山,再说与之对应的星象,然后阐述在这一方位曾经发生的历史,以及这一方位的方国,莫不如此。再具体一点说,《大荒东经》从东南角开始叙述,一直到东北角为止;《大荒南经》从西南角开始,到东南角为止;《大荒西经》从西北角开始,到西南角为止;《大荒北经》从东北角开始,到西北角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其实作者在山顶上瞭望到的地域是圆形的,并非笔直的正方形。《大荒经》分东、南、西、北四部分,往往会给人一种四面皆方的错觉。推断《大荒经》是作者站在山顶上描述其所见的山川景观以及相关的星象人事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是《大荒经》里多处“×水穷焉”的句子,暗示了观测者必定是站在山顶之上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一条河除非变成了地下河,否则不会到了某一座山就突然不见了,就“穷焉”,河流最终都是流向大海的。但如果一个人站在山顶之上,描述他的放眼所见,这则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某一条河流到了极远的地方,再也看不见了,他便可以做出“×水穷焉”的描述。二十八座分布在观象台四周的“大荒之中”山峰,是观测者所能见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些山多半也是视觉上河流的穷极之处。《大荒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庭之山,荥水穷焉……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大荒之中,有山名涂之山,青水穷焉。荥水、黑水、青水流到这些山脉的时候,都一一消失了,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极其不合情理的,只能解释为一种视觉上的描述。《大荒经》的作者就是这样以山川为坐标来叙事的。

而与《大荒经》关系密切的《海外经》,则省略了作为叙事坐标的山峦,直接描述星象以及与之对应的人和事,而且也只是选取某些重要的星象、方国与历史来描述,远非《大荒经》那样繁杂。从这一点看,我们可以断定,《大荒经》的成书一定会早于《海外经》,它无疑是脱胎于原始的《大荒经》,是《大荒经》的精华本。《海外经》所描述的内容,在《大荒经》里几乎都能找到相应的条目。《大荒经》虽然材料原始细致,但其明显存在一些错简,有一些条目明显地发生了错位。《海外经》优于《大荒经》的,就是其条目非常清晰,如果以条目来划分段落,几乎不会得出不同的段落数目。《海外南经》为21个段落,《海外西经》也为21个段落,《海外北经》为21个段落,《海外东经》为14个段落。四经都是七的倍数,联想一下《大荒经》每边都是以七座加了“大荒之中”的山为中心来进行叙述的,也就不会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了。更令后人欣慰的是,虽然《海外经》省略了叙事的山川这种方位参照物,《海外经》的条目一条衔接一条,很难发生错简。比如《海外南经》的条文是这样的:“灭蒙鸟在结匈国北……大运山高三百仞,在灭蒙鸟北。大乐之野……在大运山北。”这样一环扣一环,很难再出现错简。在叙事顺序上,《海外南经》是从西南角到东南角,《海外东经》是从东南角到东北角,这两部分与《大荒经》一致,而《海外西经》是从西南角到西北角,《海外北经》是从西北角到东北角,这两部分与《大荒经》相反。

在叙事方式与顺序存在一些差异之外,《海外经》与《大荒经》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只有详细与精简的差别,可以说《海外经》是《大荒经》的精选本。但从《海外经》条目多与七有关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意识到,《海外经》的这种“精选”不是盲目的,而是保存了以七座坐标山为基本单位的特点,它是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些内容组合而成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便可以用《海外经》与《大荒经》进行对照,从中找出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形天神话出现在《海外西经》,我们只需用《海外西经》与《大荒西经》进行一一对照,便能发现它原来说的就是商汤伐夏桀的真实历史。这里要交代的是,《大荒西经》的叙述顺序是由北往南,而《海外西经》的叙述顺序是由南往北,两者正好相反。要将其进行比较,必须将其中一方的文本顺序颠倒过来。这里采取将《海外西经》的顺序颠倒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海外西经》中,“灭蒙鸟”一条排在第一,这里为了比较,将其排在最后一条,即第21条。

“灭蒙鸟”之下的“大运山”排在第二,这里便颠倒过来排在第二十,以此类推。可排成:

1、长股之国(长脚之国),2、肃慎之国,3、白民之国,4、龙鱼陵居,5、渚夭之野,6、穷山/四蛇,7、轩辕之国,8、女子国,9、并封,10、巫咸国,11、女丑之尸,12、丈夫国,13、次鸟、詹鸟,14、女祭女戚,15、形天,16、奇肱之国,17、一臂国,18、三身国,19、夏后启,20、大运山,21、灭蒙鸟。

这样排列之后,其顺序与《大荒西经》的叙事顺序已经一致,都是从西北角到西南角。然后我们再将《大荒西经》也按西北角到西南角的顺序排列,并将两者对照,如果《海外西经》的顺序没被打乱,则说明两者都没有错简,如果《海外西经》顺序发生了错乱,但只是很小的错位,那也很难说发生了错简,因为古代的这种叙事一开始是以山峰来作为坐标,不是特别的精确,但是如果错位很大,我们则可以认为其中一方发生了错简,并需从逻辑上,或参考其他资料来论证是哪一方的错误。两者对照如下:

 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

                    寒署之水。湿山、幕山、禹攻共工国山。

2、肃慎之国     淑士国。

                    女娲之肠。

                    石夷。

                    狂鸟。

                    大泽之长山

3、白民之国     白民之国。

1、长股之国     长胫之国。

                    西周之国、叔均、赤国妻氏。

                    双山

                    大荒之中,有方山者,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先民之国

                    北狄之国

                    芒山、桂山、榣山、太子长琴。

                    皇鸟、鸾鸟、凤鸟。

                    有虫状如菟,胸以后者裸不见,青如猨状。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10、巫咸国      灵山

                    王母之山、壑山、海山。

5、渚夭之野     沃之国、沃之野。

                    三青鸟

6、穷山/四蛇    轩辕之台

                    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三淖

11、女丑之尸    女丑之尸

8、女子国       女子之国

                    桃山、虻山、桂山、于土山。

12、丈夫国      丈夫之国

                    弇州之山,鸣鸟。

7、轩辕之国     轩辕之国

                    弇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

                    嘘

                    天虞

                    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13、次鸟、詹鸟  玄丹之山。五色之鸟。

                    孟翼之攻颛顼之池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孟翼之攻颛顼之池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9、并封         屏蓬

                     巫山、壑山、金门之山,黄姖之尸。

                     比翼之鸟

                     天犬

                     昆仑之丘。炎火之山,西王母。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寒荒之国

14、女祭女戚    女祭、女

                    寿麻之国

                    女虔

15、形天        夏耕之尸

形天与帝至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

此争神,帝断      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厥咎,乃降于巫山。)

其首,葬之常羊

之山,乃以乳

为目,以脐为

口,操干戚

以舞。)           

16、奇肱之国    吴回(无右臂)

                     盖山之国

                     硃木

17、一臂国      一臂民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18、三身国      三面之人、大荒之野。

19、夏后启      夏后开

20、大运山      穆天之野,高二千仞。

(高三百仞)

                    互人之国

                    鱼妇

21、灭蒙鸟      鸀鸟(有青鸟,身黄赤足,六首,名曰鸀鸟)

(为鸟青,赤尾) 

                    大巫山、金之山。

                    偏句、常羊之山。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海外西经》与《大荒西经》的叙事顺序基本保持吻合,从条目1(长股之国)到条目21(灭蒙鸟)的排序虽然发生了一些错乱,但从小到大的大体走向依然十分清晰。《海外西经》除了第四个条目“龙鱼陵居”没能在《大荒西经》找到对应的条目外,其余都能找到,而且顺序的排列也基本一致。这种状况在其他东、南、北三经的对照也是一样,足以证明《海外经》只不过是《大荒经》的另一版本而已。

《海外西经》的1—3条目虽然排列成了2、3、1的顺序,但总体上都在没有大的变动,都处于第一个“大荒之中”之前,属于东南角的位置。《海外西经》条目10(巫咸国)排在了条目5(渚夭之野)之前,有比较大的错位,不是《海外西经》就是《大荒西经》发生的错简。《海外西经》条目7(轩辕之国)排在了条目12(丈夫国)之后,也发生了比较大的错位。从内容上看,应该是《大荒西经》发生了错简,将条目“轩辕之国”调整到“轩辕之台”的后面,这样,《海外西经》的条目7就可以调整到条目6之后,成为正常的顺序。其他也有一些错简,这里不一一说明了。

从对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条目14(女祭女戚)到条目21(灭蒙鸟),顺序没有发生任何错乱,惊人地一致。这说明《海外西经》与《大荒西经》在这部分没有发生任何的错简。而在这一部分的对照中,形天神话所对应的,正是《大荒西经》中的“夏耕之尸”。

《大荒西经》云:“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大意是:有个人没有脑袋,操戈与盾站着,叫做夏耕之尸。古时候成汤在章山伐夏桀,打败了他,把他斩首于厥水[1]之前,夏桀依然站着,没有了脑袋,顺着厥水河走去,最后倒在了巫山。这个无首而操戈盾的夏耕,在形象上与形天毫无二致,都是没有脑袋依然操戈持盾。郭璞早就注意到了两者的一致性,在注释“夏耕之尸”时写道:“亦形天尸之类。”只是他没有证据来证明形天就是夏耕,是同一个内容而已,因此他不敢断言,只说了“之类”,足见其严谨。如今通过《海外西经》与《大荒西经》的对照,发现条目“形天”所对应的正好就是“夏耕之尸”,我们便有充分的理由断定其二为一也。

徐显之先生怀疑“故成汤……于巫山”之句是后人所加,“以夏桀释夏耕,是后人所云。”[2]其实这是原文,证据是,《海外西经》云:“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上文已经说过,《海外经》省略了以山来作坐标的叙事方式,所以其中很少提及山,恰恰这里保留了难得的一座山脉,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一丝信息。这个常羊之山,就在巫山的旁边,在《大荒西经》最后一句是“有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可见常羊之山离巫山不远,都在西南角。既然巫山与常羊之山同在一处,《大荒西经》里的“乃降于巫山”,与《海外西经》里的“葬之常羊之山”便是一致的。


成汤伐夏桀是改朝换代的大战,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尚书》等古籍都有追记。虽然夏桀被杀,但夏之后裔肯定会对他进行祭祀。《海外西经》条目14(女祭女戚)紧靠在条目15(形天),应该是与祭祀形天(夏桀)有关。“女祭女戚”条目是这样的:“女祭女戚在其北,居两水间。戚操鱼【鱼旦】,祭操俎。”都是模仿形天持戈操盾的样子。

《海外西经》条目15(形天)之下是条目16(奇肱之国),它在《大荒西经》里对应的是“吴回”,这也应该与成汤伐夏桀有关。《墨子·非攻下》云:“沓至乎,天有酷命,五谷焦死,鬼呼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鹤鸣十夕余。天乃命汤于鏕宫,用受夏之大命。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 天命融(注:祝融)隆(降)火于夏城之间,西北之隅。’汤奉桀众,以克有夏,属诸侯于薄。”祝融是火神,传说他降大火到夏城,助成汤一臂之力。恰恰在《大荒经》与《海外经》论及夏桀(形天)的时候,也提及了祝融,[1]这可能也不是一种巧合。

形天是夏桀,帝自然就是成汤。众所周知,夏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位王,按说在当时为帝的应是夏桀,而去与之争神位的才是成汤。这里反将成汤说成帝,乃是因为《大荒经》与《海外经》都为商人后裔所作,故称其为帝。再说,成汤夺得王位之后,自然也成了帝。

成汤伐夏桀的地望史学界至今未能定论。《尚书》记载商夏两军是在鸣条相遇,在会战之前,汤为了鼓舞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商军以及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言,即《尚书》里有名的《汤誓》。至于鸣条的地望,有说在今河南的封丘东,有说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莫衷一是。在《海外经》与《大荒经》也提供了一些线索,“形天与帝至此争神”一句,“至此”二字没有明确的指明争神之地,故有产生了诸多的猜测,如“形天神话的背景在今甘肃西和县仇池山、洛峪镇一带,“奇股国”乃“形天与帝争神”之地。[2]《大荒经》也明确指出“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可是章山何处?至今难以定夺。《大荒北经》出现过一处章山:“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笔者怀疑这里的“西北海外”当为“西南海外”,苗民从地理上来说应该是在其西南方,与苗民关系密切的驩头也是出现在南方的,出现在《大荒南经》。更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点的是,这一条目的下一个条目就是错简,也应该挪到《大荒南经》里去,才能使《大荒北经》少一个“大荒之中”,从而给《大荒南经》多一个“大荒之中”,达到四方各七座坐标山的平衡。如果这种推测正确的话,那么,章山也应该处于《大荒经》作者的西南方,与巫山、常羊山相距不远。

关于常羊山,有学者认为是古羌氐民族祭祀祖神之山,[3]这离成汤伐夏桀的地望自然是相去甚远了。除了这几座难以确定的山之外,笔者认为“斩耕厥前”的也是值得考虑的地方。历来注家在翻译“斩耕厥前”的时候都含糊其辞,不知如何翻译“厥”字合适,比如郭璞注云:“头亦在前者。”袁珂在注释此句时也未加解释。笔者认为“厥”可能是一条小河的名称,《史记·孙吴列传》在描述夏王朝的疆域时说:“左河济,右太华,伊厥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伊指河南省的伊水,厥也当是附近的一条河。若将“厥”解释为河名,则“斩耕厥前”可以解释为斩夏耕于厥水前。厥水在伊水附近,成汤伐夏桀之地望亦可能在此地域。

成汤伐夏桀是历史,形天断首后挥舞干戚自然是后人的附会传说,是莫须有的事情。至于为何要传说夏桀被断首后挥舞干戚,可能与传说中的夏桀性格、形象有关,相传他是一位有才智有勇猛的人,能够一人生擒野牛和虎,折断钩索,其力量之大,无人能比。性格也很暴躁、残忍,动辄杀人。无首仍挥舞干戚,与他的这种形象非常吻合。这种传说的形成,也可能与当时的民俗有关,有学者认为“舞干戚”是一种宗教之舞,从史前时代直到东周末期,干戚之舞占据中国宗教“舞台”历时数千载之久。[4]

 



[1]关于吴回,有人认为是祝融的弟弟,有人认为就是祝融本人,其实祝融原来只是一种官名,任其职则得其名。

[2]赵逵夫:《形天神话源于仇池山考释——兼论“奇股国”、氐族地望及“武都”地名的由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王贵生:《“常羊”之山与“商羊”之舞——从神话发生角度看宗教事象的形成》,《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4]赵晋忠爱华英子:《夏商“干戚武舞”考辨》,《体育文化导刊》,200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