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荒四经》中的规律

 闲之寻味 2015-10-16

接着之前那一篇:

吴晓东先生经典观点二:与《海外经》一样,《大荒经》也暗藏着与七有关的秘密。吴先生在在他的《占星古籍:从<大荒经>中的二十八座山与天空中的二十八星宿对应来解读<山海经>》一文曾经指出,《大荒经》描述的山峦无数,但在山前面加了“大荒之中”四个字的,只有二十八座,这二十八座加了“大荒之中”的山与夜空中的二十八宿正好对应,分别每边七座分布在东、南、西、北四周。

《大荒东经》的七座山峰为日月所出之山:分别为

1.大言山,2.合虚山,3.明星山,4.鞠陵于天、5.孽摇頵羝,6.猗天苏门,7壑明俊疾

《大荒南经》的七座山峰为水所入(穷)之山:

1.衡石山,2.不庭之山,3.有不姜之山,4.去痓山,5.融天山,6.【朽木换歹】涂之山,7.天台高山,

《大荒西经》的七座山峰日月所入之山为:

1.方山,2.丰沮玉门,3.有龙山,4日月山(吴姖天门),5.鏖鏊钜,6.常阳之山,7.大荒之山,

《大荒北经》的七座山峰为:

1.不咸山,2.衡天山,3.先槛大逢,4.北极天柜,5.成都载天,6.不句山,7.融父山,

针对《大荒四经》原文中出现《大荒北经》中出现8座大荒之山,《大荒南经》出现6座大荒之山,之间的不平均,吴晓东先生按照星象的规律《大荒北经》“大荒之中,衡石山”条目认为是错简所致,因而将它移到《大荒南经》开头去,这样,就构上述每经七座对应二十八宿对应。

这二十八座坐标山成了《大荒经》的主体构架,它将观测者四周切割成二十八个部分。叙述者以这二十八座山为单位,一部分一部分地叙述相应方向的事物,《大荒四经》中的规律

以上是吴晓东先看的见解,我是引为经典,但有一条,将我再做一段补充:

《大荒东经》第四座大荒山的附近出现这两个条目: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

《大荒东经》第四座大荒山的附近出现这两个条目: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西海郩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大荒南经》第三座大荒山的附近出现这两个条目: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

《大荒北经》第四座大荒山的附近出现这两个条目: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这里出现一个规律,东极,西极,北极都是出现在第四座大荒山也就是最中间的一座。除了南极则是出现在第三座大荒山之上,调整过来之后,就形成每一座极地山附近,都有一位海渚中的海神在此镇守,我们再按顺序把大荒经中的山与方国进行统计,这其实也是吴晓东将衡石山从《大荒北经》移到《大荒南经》的理由之一。

但是对于这种移法,本人尚存异议。

按我初步统计:《大荒四经》共有一百二十座山,共有六十方国,方国的数量正好是山的一半。其中:

《大荒南经》共有三十五座山,十五方国,

《大荒西经》共有三十五座山,十四方国。

《大荒北经》共有二十八座山,十四方国,

《大荒东经》有二十二座山,十八方国。

其中“南经”和“西经”山和国是非常对称的。如果从北经称过去那么北经的方国就更加少。另有一条《大荒南经》基本是属于水穷或水入的情况,而“衡石山”明显没有这类性质。当然并不说这种移动方法不正确,至少我还没找到补救办法,只是说它理由不充分,其实按照这种思路下去,其中流波山与章尾山都在入海千里之内,除去后,《大荒四经》中的众山有点类似于一个钟表排盘,它们以山分则分为一百二十等分,按方国则分为六十等分,这其实也是一种创举。

既然山与方国是作为一个等分的词条,那么我们利用减法的方式把《大荒四经》中的山与方国一一剥去,那么看看剩下的词条里还有什么规律?

其一、大荒之中的山还有另外五座座标山峰没有列举进去,分别有:

《大荒东经》:大荒东南隅有,名皮母地丘。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

 《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

                          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

《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这五座山,附禺山与附隅山是相通的,依附后之意,其余四座分别处于大荒的四隅。也应当属于座标山之一。

其二、上面提到的四极和四极附近的四方神之外,还出现了四方及风方风神如下:

《大荒南经》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大荒东经》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有人名曰【上鸟下宛】--北方曰【上鸟下宛】,来之风曰【犭炎】--是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四此四方风则应分别为1.东方折丹,俊风,2.南方因乎,民风(夸风),3.西方石夷,韦风 4.北方鸟宛,犭炎风。

其三、另有以渊为地的九渊,分别为:

1.南经:少和之渊,从渊,缗渊,白渊,甘渊,

2.西经:弱水之渊, 

3.北经:封渊,沈渊,

4.东经:甘渊

其四、结合海外经内容,出现八野之说。另有一野侍寻。

1.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

2.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注,天穆,大乐,大遗实为同一名字。

3.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

4.欧丝之野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5.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6.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7.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

8.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其五、在山海经繁体版本,尸字不写为屍,仍旧为尸字,可见在山海经中的尸并不代表尸体。

《大荒东经》: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犂〈霝鬼〉之尸。

       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大荒南经》:有人方齿虎尾,名曰祖状之尸。

《大荒西经》: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

       有人名曰黄姖之尸。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

《大荒北经》: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

这些词条里,既有神,有人,也有兽,但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有某种缺陷或者是一种人兽合一的方式存在。那么他可能是某种介于神,人,兽之间的状态,但绝对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尸体,有可能是现代所说的仙。

其六、在大荒南北二经,分别出现舜、尧、喾、颛顼四座墓葬。

《大荒南经》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廷维、视肉、熊、罴、虎、豹;朱木、青华,玄实。

有南类之山。爰有遗玉、青马、三骓、视肉、甘华。百谷所在。

《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

这里有一个“爰”字,按古义是两手相援的意思,按这个意思下去,下面那些物品其实都给献给各帝的祭品。

其七、能使四鸟:豹、虎、熊、罴几乎都是帝俊的后裔,总共有十二个国度,分别是:

《大荒东经》蒍国、中容国,司幽国,白民国,黑齿国,玄股国,

《大荒南经》三身国,张弘国,《大荒西经》先民国,《大荒北经》叔歜国,北齐国,毛民国

上述大部分都是以黍食为主,但食黍不等同于能使四鸟,《大荒四经》黍食的方国共有十六国。

其八、大荒经中的四象形象。

有一些文献把《大荒东经》流波山的夔龙,处于南极的应龙,《大荒北经》章尾山的烛龙,共工台的相繇,并称为春夏秋冬四时之龙,分别代表东方青龙星座在四季的状态。我是觉得极有用途,

与此同时,在《大荒四经》总共出现七个“五彩鸟”的词条,其中《大荒东经》两条,《大荒南经》五次,共出现七次,初步怀疑可能与鸟星占有某种相关联系,

而在《大荒东经》中的天吴,《大荒西经》中的天虞,昆仑山的神(开明兽),三淖的昆吾,《大荒南经》白渊的昆吾,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一种虎身的神人,这点就更有点类似于,四象中的虎形象,

就一并收录在这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