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刍议

 昵称2040955 2015-08-16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刍议



【论文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关键词】
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
语文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简洁精确而富有技巧、充满情感的语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文学习由知识向情感体验并轨。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有驾驭好教学语言艺术,言之有理,言之成序,言之动情,言之生趣,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进学生求知欲望,获得教与学的高效益。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课堂教学语言怎样运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呢?



一、感情充沛,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就要运用富有感情的教学语言,巧妙引导,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老师的指导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比如于漪老师教学《春》时,开头的一段话是: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



      这段话借助古典诗词渲染课文的意境,创造一种情与景、意与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唤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听后,会觉得眼前春光融融,一片生机。然后因势利导,学习课文。学生带着一份好奇的心情,带着一个急欲解开的谜团,带着一种探究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急切地寻求答案。



       教《周总理,你在哪里》她倾注了真挚而感人的深情.她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她就怀着对周总理无限崇敬、无限怀念的心情,想了很多很多,她想到了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才能,想到了周总理几十个春秋南征北战,戎马倥偬,想到了周总理为人民为国家出尽了力操碎了心,特别是想到周总理的临终嘱咐,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河南北,真是悲痛欲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真情,课堂上学生们的心才随着诗句,同于漪老师一道起伏激荡,泪珠在眼眶里滚动、闪烁,以至当一个学生朗读到全诗的高潮部分时,师生们再也抑制不住奔涌的情感,课堂上响起了一片悲痛的哭声。做到了言之有情,情趣横生,用生动有趣、感情丰富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理智含蓄,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科学美和逻辑美,理解要准确,讲解要规范,哪怕是一个词语,也不能让学生在理解时产生歧义,要闪耀着理性的智慧之光,在此基础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知识积累,符合学生的口味,让学生听起来舒服,印象深刻。记得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不直接问孀妻 遗男什么意思,而是问: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会让他去吗?学生沉默想了一会儿,恍然大悟,叫了起来:他是没有爸爸的呀!老师接着问怎么没有爸爸?一个学生答道:他的母亲是孀妻,孀妻就是寡妇,因此他没有爸爸了。这样就使 二字的意义迎刃而解。



      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让学生深深理解了词义,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独立的思维意识。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三、幽默风趣,活跃学生的课堂气氛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魏书生老师主张,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可能使差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教师的课堂语言不能单调,应富于变化,寓庄与谐,更好地调节课堂的气氛,激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听,爱听,百听不厌。课堂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不注意听讲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喜欢重复别人的答案,于是教师会说:别人吃过的甘蔗你还会捡起来嚼吗?或者说你认为这很重要,要强调一下,对吗?学生会开心一笑,继而集中了注意力。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暗示学生如何通过有声的语言把雪的美读出来。在一学生读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后,支老师问: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学生反映不一)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是不是?(学生笑)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支老师用幽默而富有情趣的语言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愉悦,而且使课堂充满活力。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恰是这样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愿课堂语言艺术最终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参考书目】



                                                                                  1、《特级教师于漪教案选》 上海教育出版社



                                                                                  2、《语文报》 教师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