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今人论诗,动言贵厚而贱薄,此亦耳食之言。不知宜厚宜薄,惟以妙为主。以两物论:狐貉贵厚,鲛绡贵薄。以一物论;刀背贵厚,刀锋贵薄。安见厚者定贵?薄者定贱耶?古人之诗,少陵似薄,太白似薄;义山似薄,飞卿似薄;俱为名家。犹之论交,谓深人难交,不知浅人亦正难交。
译文:当代人评论诗的优劣,动不动便以厚为贵以薄为贱,其实这都是一些没有根据的说法。不懂得诗适合厚还是适合薄,主要看是否达到美妙的境界。试以两种动物相比来说:狐貉以厚为贵,鲛绡以薄为贵。以一种物件来说:刀背以厚为贵,刀刃以薄为贵。怎么能见得厚一定贵?薄一定贱呢?古人的诗,杜甫似乎厚,李白似乎薄;李商隐似乎厚,温庭筠似乎薄;他们都是有名的诗人。这有如交友之道,都说城府深的人难交,却不知性情浅薄的人也难交。
评点:袁枚论诗较为全面圆通,很少偏颇极端。“贵厚贱薄”,为一般人对诗较为普遍的看法,袁枚则认为“厚”与“薄”并不是衡量诗文优劣的标准,宜厚宜薄,惟以妙为主。袁枚所说的“薄”,并非是浅薄、轻薄,而是有别于沉郁、厚重的轻盈、飘逸、空灵等风格特色,如李白的诗、温庭筠的诗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