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汲古开新-----李俊邑之书法篇

 幽莲生梦 2015-08-18

点上方“艺文画廊”一键订阅为您送上精彩内容


李俊邑 原名李俊义,别署不空。1964年生,原籍河北元氏县,1986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外聘教授,河北省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河北省书协主席团成员、篆刻委员会副主任,龙山印社名誉社长。


俊邑的书法出于魏晋六朝及隋唐经典法帖,又非拘于某家面目,每临古人笔意,必置一己心性于书法史的崇山峻岭。临中求悟,悟中求道,得古人意趣于笔端,但重在会通古人之“神”,之“意”,涵养自身元气,线条由气而生,由气而引,用笔,取势,结体,章法,皆不落俗套,萧散飘逸,率意自然,落笔即有自家姿态。或隶或楷,或行或草,皆有文气氤氲之象。可谓之高古,且高古中又有新意。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其书作即屡获全国大奖,成为河北省获奖最多的书家之一。“之一”者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之一”是实际意义上的“唯一”。因他的书法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他的每个点划都打着李俊邑的标签,故他的“之一”与别人的“之一”迥异,类如橘枳区别了桃李。

------节选自王正昌《刀与笔的韵律》



我于诗书画印,皆有所涉。但就受众而言,对我的画印诗文,似乎微词较少,独于书法,入我耳者,实在是毁誉参半。誉我者,没什么故事可言,这里不说也罢,但说非议者一二。

尝有一老友,把酒对饮间对我言道:我对我儿子说,若你写字写成你伯伯这样,非揍你不可!此虽友间谑语,亦足见时尚对我书风的排斥。又有一写字有年的书协理事,平素于我尚算恭敬有加的,忽一日也是在觥筹之余,正色道:尽管你曾多次获全国奖,但你的风格有多少人喜欢?书法首先应该让老百姓认识、喜欢,不能以丑为美。要学传统,要把传统中美的东西继承下来。并追问我:书法的本质是什么?说实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艺术的东西,尤其是美丑问题,原本不需要多少交流,因为不同的层次根本无法交流,而层次仿佛者又无需交流。一旦遇到微醺之后的炎炎大言,我一般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地搪塞了之的。但这次面对他的一再质询,我实在无奈,只好变通了我佛慈悲的句子答他:书法是什么?我说书法,即非书法,是名书法。哈哈,且让他似醉非醉之际,复加一头雾水去吧。

文质之别,妍媸之分,古贤似乎并没有为此耗费笔墨喋喋不休,大半的原因,是因为美丑的标准是由圣贤大儒们定的,一般读书人,只有景行维贤的份。但现在读书人实在太多了,自诩为书法家乃至以书法大家、巨匠自居者实在太多了,书法的美丑高低,怕谁说了都做不得数。写字,让普通百姓欣赏喜欢的所谓雅俗共赏,我又何尝不想?但历史上做到这一点的人,似乎不多。王羲之容或是,当时应该盛名所及,已然到了笼鹅的道士和鬻扇的老妪;而唐代的李邕也容或是,“当时奉金帛而求邕书,前后所受钜万余。”但我是做不到了,吾将如之奈何?吾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我只能按我高兴我满意我以为高明的路子走下去了。一如我大学学政治而潜心艺术,入閫署而疏于进阶一样,其命也夫?性使之然也。

其实书法说玄也是很玄的。譬如爬山,山下人是看不到山上人所领略的风景的。而这风景的惬意,却又教人难以言说。就像陶彭泽浮白之后的吟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非且如此,即对同一书家,星移斗转也会让人的感觉有霄壤之叹。曾记得20年前我第一次见到徐渭的书法时,觉得这等胡涂乱抹,大有“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之感。但去年在嘉德拍卖上站在徐渭作品的面前时,惊心动魄之余,我只想到了四个字:天纵奇才。何等巨大的反差!我真不知道,现在的我是如何说服了20年前的我的。

所以关于书法之于人的感受种种,非境相近者,不足道也。以难与道也,故不必道也。或以为这是我劝人欣赏自己书法的说辞,不必讳言有这个因子。但就我的根本而言,别人的毁誉,我管不了,所以从不作如是想。 -节选自《李俊邑书法篆刻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