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裡藏醫》之——疑惑

 书山勤径馆 2015-08-18

“疑”是形聲字,小篆字形從匕矢止,指刀箭停止,借喻思想停頓。子是幼子,子止喻幼子多有不懂、不信之事。
“疑”的本義是不信,有句成語叫做“半信半疑”。但是,與其說疑是不相信,不如說疑是相信其相反的那一面。僅僅把“疑”翻譯成disbelieve(不信)不行,翻譯成doubt、suspect(懷疑)又不全面。確切地說,疑是一種不信正面,相信負面的心態。所以疑也是一種信,我把這種心態叫做負面相信。
疑是焦慮症、抑鬱症患者的常見心態。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把皎潔明亮的月光當成了冷霜,很傳神地表達了身在異鄉的遊子孤獨淒涼的負面心境。
漢代的應劭,寫了一部書叫《風俗通義》,書中記錄了很多“見怪驚怖以自傷者”,就是少見多怪,還把自己嚇出毛病來的人。“杯弓蛇影”就是寫他祖父應郴遇到的一件怪事。
某年夏至那天,當縣令的應郴把主簿杜宣請來一起飲酒。當時,在喝酒那個廳堂的北牆上,懸掛著一張紅色的弓。由於光線折射,那張弓在酒中的影子就像一條蛇在蠕動。杜宣又怕又噁心,可這是上司請喝的酒,只好硬著頭皮喝下去。當天就覺得胸部和腹部都疼痛異常,難以忍受,連吃飯、喝水都非常困難。服用各種藥物,也不見好轉。
有一天,應郴因為有事,來到杜宣家中,發現他病得很重,便詢問他怎麼會得這種病。杜宣把那天喝酒時的事告訴了他,並堅持說那條蛇還在他的肚子裡。應郴回到廳堂裡冥思苦想,看到懸掛在北牆上的那張紅色的弓,心中明白了。應郴立刻把杜宣接來。他讓杜宣坐在原來坐的位置上,斟了一杯酒,隨後指著杯中的“蛇”對杜宣說:“你所說的蛇,只不過是牆上那張弓的倒影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蛇。”杜宣驗看了以後,相信果真如此,心情馬上好轉,輕鬆下來,病也很快就好了。
俗話說: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須擊鈴人。對於病原明確的疑心病人,可以瞭解病因,闡明真相,以解除其疑慮。對於不可理喻的疑心只能將計就計,因勢利導了。
《名醫類案·諸蟲》載:“一人在姻家,過飲醉甚,送宿花軒。夜半酒渴,欲水不得,遂口吸石槽中水碗許。天明視之,槽中俱是小紅蟲,心陡然而驚,鬱鬱不散,心中如有蛆物,胃脘便覺閉塞,日想月疑,漸成痿隔,遍醫不愈。吳球往視之,知其病生於疑也。用結線紅色者,分開翦斷如蛆狀,用巴豆二粒同飯搗爛,入紅線,丸十數丸,令病人暗室內服之。置宿盆,內放水。須臾欲瀉,令病人坐盆,瀉出前物,蕩漾如蛆,然後開窗令親視之,其病從此解,調理半月而愈。”說的是某人在親家吃飯,喝多了,被送到花房睡覺。半夜渴醒了,找不到茶碗茶壺,看見花房貯水澆花的石槽裡面有點水,就低頭喝了約一碗水。天亮以後酒醒了,一看石槽裡面都是小紅蟲子,嚇了一跳,從此心情鬱悶,感覺心窩憋悶堵塞,似乎裡面有小紅蟲子。天天想月月疑,日子長了,身體消瘦,肌肉萎縮,請遍了醫生都治不好。吳球去給他看病,知道他的病起於疑心。就把小紅線剪斷,做成蛆蟲大小,把瀉藥巴豆兩粒和飯一起搗爛,加上紅線,做成十幾粒丸藥,讓病人在暗室中把藥服下——不讓他看見丸藥裡面有紅線。服用巴豆不久,病人就要拉肚子,讓他拉在便桶裡面。拉完了,打開窗戶讓病人看,小紅線在便桶裡面翻動著,就像蛆蟲一樣,此後病人的病情從根本上緩解,又調理了半個月就好了。
臨床上大多數焦慮抑鬱的病人不是因疑生病,而是因病生疑,也就是經常為病態的負面的心態找理由。正常人即便喝了泡有活蛇的酒,也不應該懷疑腹中有蛇。只有小孩子才相信吞咽了棗核,肚子裡會長出棗樹來。看見泡有活蛇的酒,為什麼不相信這是藥酒,能活血通絡,對身體有好處呢?中醫治療風寒濕痹、關節冷痛,也就是現在常見的老寒腿,經常用毒蛇泡酒。就算是喝了蛇酒,也不至於嚇出毛病來。杯弓蛇影只能說當事人心性陰暗,怨不得外因。這就是體質、心理健康的問題。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我們想看到的東西。不解決主體、主觀問題,只怕是此疑方解,彼疑復生。
疑心重的人,往往心氣不足,有不安全的感覺,加上心胸狹窄,氣機容易堵塞不通,就會產生疑的心態。“疑”的反義詞是“信”,治療疑除了言語疏導以外,還要宣通手足厥陰氣血,膻中和期門穴是釋疑必點的穴位。期門是皇宮衛士,也是有期有信的意思。
惑是一種不確定的心態,面對多種選擇而不知所措、猶豫不定。長期拿不起放不下的心態,就成了一種性格,這種性格也是基於相應的體質。中醫認為膽主決斷,膽氣虛弱的人,比如膽萎縮、膽結石的人,往往臨事不決,優柔寡斷。軍事家劉伯承說過:“五心不定,輸個乾乾淨淨。”古人為了克服惑的毛病,通常以佩戴玉玦來警示自己。《白虎通》載:“君子能決斷,則佩玦。”在鴻門宴上,范曾數次舉玉玦,示意項羽下決心處死劉邦,可惜楚霸王心懷婦人之仁,猶豫不決,以致放虎歸山,鑄成大錯。
《左傳》、《國語·晉語》記載,魯昭西元年(前541),晉平公姬彪(前557—前532在位)有疾,求醫于秦國。秦景公嬴石(前576—前537在位)派遣醫和往診,醫和診病後說:“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平公問道:“女不可近乎?”醫和答道:“節之。”並對平公進一步解釋說:“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無及此乎?”
晉平公的臣子趙孟問:“何謂蠱?”醫和解釋說:“淫溺惑亂之所生也。于文,皿蟲為蠱,穀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蠱惑人心,就是指人被女色迷惑,就是迷戀於多個不同的女人,心性不定,總是激情蕩漾而喪真失精。
在當今社會,普通人也享受到了以前皇上的生活,錦衣玉食,左擁右抱。性情的氾濫似乎成了時尚,一夜情、換妻、3P、婚外戀、包二奶都成了流行詞彙。
子曰“四十不惑”,大概是說人到了四十歲才能安心定志,從一而終吧。又想起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這句話,賈寶玉算是個不惑之人了。



開通微信支付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