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给你和孩子一起开怀大笑的小妙招

 wyk1014 2015-08-18

教给你和孩子一起开怀大笑的小妙招

作者/晓菲

劳拉博士3天的平和式教养法工作坊,带给家长“Aha”的感觉,那是一种顿悟,一种贯通。问答环节,让人如沐春风,那是一种温暖,一种智慧。且听我为大家娓娓道来。

1、亲密关系是自律习得的重要基础

培养一个有自律能力的孩子,大概是每个父母都希望的。但是,什么是孩子建立自律的关键呢?

劳拉博士引述了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把一群孩子带到一个房间中,在每人面前摆了一块孩子很喜欢的曲奇饼干。研究人员说,我现在出去一下,马上回来,如果你们现在想吃曲奇饼干,没问题,不过,如果你们能等我回来再吃,就可以得到两块曲奇饼干。2岁的孩子,所有人都马上吃掉了曲奇饼干;3岁的孩子,有3%选择了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会做一些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在这些孩子身上其实就已经体现出了自律。4岁的孩子,60%能够等待研究人员回来。可是有些孩子,直到6、7岁还等不了。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律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同时,为什么有些3岁的孩子能够表现出超过他们年龄阶段的自律呢?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孩子进行跟踪研究,揭晓了谜底,自律的习得和父母的养育方式密切有关。

放纵型教养的孩子,马上就跑过去把曲奇饼干吃掉了。

严苛型教养的孩子,会看看四周,然后“偷偷摸摸”地把曲奇饼干吃掉。孩子们的目标当然是想要吃两块曲奇饼干,但是他们没有控制住自己去实现目标。因为他们没有形成内化的自律,他们的自律是外界强加的。这些孩子从来没有做过选择,他们的选择都是父母强加的,是被动的。

而能够展现出良好自律的孩子,他们所接受的教养方式就是劳拉博士所讲的“富有同理心的引导型”。孩子们会自发进行选择,因为他们希望获得更好的东西,也就是和父母的亲密关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事情,孩子们开始都是不能理解的,比如,为什么晚上要上床睡觉,为什么刷牙很重要,为什么弹钢琴很重要。但是,和不睡觉,不刷牙,不弹钢琴相比,孩子们还有更珍惜的东西,那就是和父母的亲密关系。如果孩子和父母的联结是比较紧密的,孩子就希望能维护这种亲密关系。这时候,孩子就会主动做出选择,遵从父母的要求或引导。当我们不断习练自律时,大脑就会形成并强化一个新的链路。最终,孩子就习得了内化的自律能力。

2、做孩子成长的教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需要父母“引导”的行为。那么,怎么进行引导呢?劳拉博士通过对“哥哥总是打妹妹”的一个案例,向大家演绎了父母要如何做孩子的教练。

一位妈妈曾经和劳拉博士咨询,家里的哥哥总是打妹妹,情况持续了很久,都没有改善。父母尝试了各种方法,把哥哥的玩具都收掉,不允许哥哥吃冰淇淋,但是都不管用;而且只要哥哥一打妹妹,爸爸妈妈就会打哥哥。

劳拉博士的第一个建议就是父母停止打哥哥的行为,父母的行为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打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接下来,父母可以怎么做呢?下面是劳拉博士给妈妈的建议。

Step1:妈妈先平和自己的情绪。面对哥哥打妹妹的场景,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先要教训下“做坏事”的孩子,但这时哥哥处在强烈的情绪当中,所以先安慰在哭的妹妹是比较好的做法,这时父母的情绪也会因为安慰的动作变得平和。

Step2:和哥哥建立亲密联结。这时候要用胳膊把哥哥搂在怀里(劳拉博士对细节的处理让人叹服,虽然是很小的一个动作,却能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联结恢复亲密。只有和孩子建立了联结,孩子才能听到父母所说的内容),然后进行下面的对话。

Step3:以共情的方式引导哥哥描述经过。

妈妈:“刚刚的状况对你们两个来说真是很不容易,你妹妹哭得很伤心,你也很生气,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里,口气非常重要,用温和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孩子就会感觉到被妈妈理解,而不是被羞辱、被责备。孩子就会告诉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

孩子:“妹妹刚才拿走了我的玩具。”

妈妈:“哦,妹妹拿走了你最喜欢的玩具。你很希望把那个玩具拿回来。”(共情孩子,孩子又一次感受到被理解。)

妈妈:“那你当时是不是想不到别的办法,就打了妹妹呢?”

孩子:“嗯”。

Step4:通过问问题引导哥哥想到其他解决办法。

妈妈:“还有什么办法能拿回玩具呢?”

孩子:“我可以和她说‘不要拿走我的玩具’或者叫妈妈来帮忙”。(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开始思考)

妈妈:“你当时可能非常沮丧,就什么都忘了,这的确很难的。我很理解你。下次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让我们来演练一次吧。”

Step5: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共同演练解决办法。

妈妈:“让我们把泰迪熊想象成是你妹妹,它拿走了你最喜欢的玩具,那你怎么做呢?”

孩子:“还给我。”

泰迪熊(假扮妹妹):“不给你。”

妈妈:“那你该怎么做?”

孩子:“我要打她。”

妈妈:“试试这个。”(妈妈用动作示意把伸出的双手在胸前抱起来,给自己一个拥抱。如果我们想伸手打人,这种方式对父母和孩子都是很有效的方式。)

妈妈:“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孩子:“我还是想打她。”

妈妈:“那你觉得还有什么方法?”

孩子:“可以向妈妈求助”。

妈妈:“好好,来找我。”

孩子:“妈妈……”

妈妈:“我来了。”

妈妈过来后把孩子抱起来转个圈。整个过程就像玩一场游戏。孩子开心的笑了。当孩子一笑起来,孩子的感觉就很好,这时候学任何东西都很有效。整个过程太有趣了,孩子会要求再来一遍。重复几遍,之后再遇到类似状况,孩子的反应就会变成是自发的。

这个引导的过程,演练最为重要。我们常常也会和孩子想到下一次可以做得不同的方式,却常常忘了演练环节。所以,真得再发生类似状况时,孩子可能因为处在强烈的情绪里,就把之前想到的其他解决办法都忘到九霄云外了。所以,及时演练,甚至是重复演练是帮助孩子在大脑中形成并强化新的链路的关键。这就是父母要担负的“教练”重任。

3、和孩子一起开怀大笑的小妙招。

作为父母,很多时候我们既要担负养育的责任,还要兼顾职场的打拼,每天回到家可能已经筋疲力尽。有多久,我们没有和孩子一起开怀大笑了呢?

劳拉博士特别安排了一个环节,来介绍让孩子开怀大笑的小游戏。为什么开怀大笑这么重要?欢笑能释放孩子体内聚集的压力,与此同时,孩子体内的内啡肽和催生素被释放出来,孩子会感觉到更加快乐和更加亲密。即使几分钟的游戏也能振奋精神。和孩子一起进行能够开怀大笑体力游戏,也是培养孩子和父母亲密关系以及孩子自身处理情绪的最佳方式。

劳拉博士列举了几个游戏:

* 躲猫猫、捉迷藏:几乎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游戏。

* 追赶游戏:对于学步期的儿童,在后面追他,抓住他,或者假装抓不到,像躲猫猫一样。小提醒是:要确保环境安全。

* 骑小马:把孩子背在身上,轻微地左右摇摆着走动,像骑马一样。

* 枕头大战:所有孩子都需要通过一种安全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情绪。这时,让孩子获胜,除非他要求你更加用力。这也是帮助孩子获得力量的一种游戏方式。

对我们平时喜欢的“挠痒痒”,劳拉博士也提出了她的一些建议。她说,挠痒痒会产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效果。在生理方面:挠痒痒的生理刺激和骑小马带给孩子的刺激相当,有的孩子适应,有的孩子可能感到恐惧;在心理方面,孩子们一般都会哈哈大笑,所以,父母不妨“假装挠痒痒”,可以一边说“啊,妈妈要挠痒痒啦,妈妈要挠痒痒了”,一边做出手靠近胳肢窝的动作,这样孩子既能获得心理上的快乐,又能避免生理上的恐惧。

3天的工作坊充满了欢乐,也得到了满满的收获。每天5点半的下课时间到了,大家都久久不愿离开。这个夏天,劳拉博士带给我们的理念和方法不仅仅让我们能更好的养育孩子,更重要的是我们也从中收获了宝贵的自我释放情绪包袱、调整情绪反应的方法。从此,做一个更平和的自己,更平和的父母,培养快乐的孩子。

“亲子沟通如何说”致力于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有爱更要有方法”,希望这个微信公众订阅号,能够让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变成彼此美好的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