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国演义”开始的话题

 负鹏载舟 2015-08-18


从“三国演义”开始的话题
  □    薄文军


  20多年前,在利津工作和在济南读书的时候,曾经全文抄录过许多书籍,这里边包括《吴越春秋》、《越绝书》、《孙子兵法》等。抄书是一种最为艰苦的读书方式。之所以抄,一是为了加深记忆,二是因为有些书当时确实很难买到,比如《吴越春秋》、《越绝书》就是这样。我抄的是托一位老师从某高校图书馆借出来的《四部丛刊》影印本。
  抄写这些书,是为了研究孙武。当时孙武故里问题正被山东炒得火热。尽管自己在历史地理方面永远不会有太多的发言权,但总不想侏儒观优,人云亦云。而且趁着“小气候”探寻一下孙武的奋斗历程和《孙子兵法》的要旨,也是一件很轻松很快乐的事情。不过,就在抄书的过程中,我又萌生了另外一个想法,那就是很想静下心来,仔细研究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次“三国演义”。“三国”不是魏、蜀、吴的专利。漫漫5000年中华文明,周而复始的农耕时代,从黄帝、炎帝、蚩尤中原大战,到“宋辽金”、“宋金元”并立时期,“三国争雄”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上演过多次。
  早在中华文明的发轫期,作为华夏人文始祖的黄帝、炎帝、蚩尤所率领的三个部落联盟之间,就曾有过一场旷日持久的“三国”逐鹿。先是蚩尤打败了炎帝,继而是炎帝联合黄帝战败了蚩尤。随后是炎帝与黄帝之间的同盟关系瓦解,黄帝一统中原,炎帝退出历史舞台。估计是考虑到炎黄一战,两败俱伤,黄帝部落一时难以恢复元气,隐忍以待的蚩尤再次举兵与黄帝争夺天下,在涿鹿展开激战。最终蚩尤被黄帝所杀,天下定于一尊。
  传说作为九黎部落首领的蚩尤,三头六臂八足,铜头铁额,刀枪不入,有万夫不当之勇。加之有他的八十一位兄弟相助,涿鹿之战刚开始时,黄帝部落一直处于下风。万般无奈,黄帝请出天神为其助战,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直至蚩尤被黄帝斩杀。遥想四五千年前的冷兵器时代,这场战争应该是何等的惨烈。“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易经·坤卦》里这两句言简意赅的卦辞,大概就是涿鹿之战留给人们的深刻记忆吧。可能是担心勇猛无比的蚩尤死而复生,黄帝特意斩掉了蚩尤的首级,然后将其身首分而葬之。可没想到,埋葬蚩尤首级的地方立即长出了大片的血枫林。
  为了安抚蚩尤不屈的灵魂,黄帝尊蚩尤为“兵主”,意即“战神”,并把他的影象画在自己的军旗上,用来鼓励将士、威吓敌军。果不其然,以后每次临阵对敌,其他方国的部队见了黄帝部队祭出的蚩尤像,都会为之胆寒,以致有的不战而降。

进入青铜时代,最有看点的“三国”故事发生在春秋末年的长江流域。
  当时,同处这一地带的楚、越、吴三国,因为地缘关系,频起争端,摩擦不断。吴王姬僚即位后,曾派自己的两个兄弟公子盖余和公子烛庸领兵伐楚。可没等到他们凯旋归来,姬僚被公子姬光(吴王阖闾)派出的刺客刺杀身亡。盖余、烛庸分别逃到徐国和钟吾国避难。
  这里稍微补充一句,早在春秋以前,“公子”、“公孙”都不是随便称呼的。夏商周时期的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是最高的一级。这方面不是咱们学的欧洲,而是学界在翻译欧洲历史、文学著作时对称使用了中国古代的五等爵称谓,于是便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公爵”、“侯爵”、“伯爵”之类贵族封号。春秋以前,五等爵称谓是很严谨的,比如鲁国是公国,其国君为“鲁公”;齐国是侯国,其国君则称“齐侯”。但后来,随着诸侯势力的强大,一般的诸侯国君也都被称为“公”,如齐桓公等。而国君的后代,除了继承君位的“世子”之外,都称“公子”,意即“国公之子”,公子的儿子及再远些的后代,则称“公孙”。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开始僭号称“王”,“公子”的称呼就没那么严谨了,就如同咱们现在的许多称谓因为泛滥而贬值了一样。
  周敬王八年(吴王阖闾三年,前512),吴国派使臣前往徐国和钟吾国,要求他们交出两公子。结果,这两个小国没有听命于吴国,而是放走了公子盖余、烛庸,这二人一起投奔了楚国。楚昭王熊珍非常高调地接纳了自己昔日的敌人,并封赠土地给他二人,以培养吴国的境外敌对势力。早有图楚之心的吴王阖闾借机大兴问罪之师,以孙武、伍员(伍子胥)、伯嚭为将,先后攻克了钟吾国、徐国,随之伐楚,攻下了楚国的舒邑,擒获了公子盖余、烛庸。吴王阖闾想乘势攻打楚国的都城郢,被一向主张“闪电战”的孙武劝阻,于是吴军速战速决,胜利班师。
  不过,吴楚之间的争端并没有到此结束,一场旷日持久的“三国大战”才刚刚拉开序幕。此后的五六年时间里,吴王阖闾根据伍员提出的“疲楚误楚”之策,把吴军分为三支,轮番骚扰楚国边境,袭击楚国军队,使楚国劳师费财,国力日衰,为此后的大规模伐楚奠定了基础。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前506)冬,吴王阖闾亲自出马,孙武为主将,伍员、伯嚭为副将,阖闾的胞弟公子夫概为先锋,大规模兴兵伐楚,历经五次大战,最终破楚入郢。后因楚国大夫申包胥痛哭秦庭,乞师复国,秦国出兵援楚,吴国暂时退兵。
  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闾十一年,前504),越王允常率军进攻吴国,吴王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因为此时,吴国的战略重点仍是西向伐楚,暂时没对越国展开报复性军事行动。周敬王二十四年(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夏,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王勾践带兵在槜李迎战,最终在姑苏大败吴军。吴王阖闾被越国大夫灵姑浮斩落大脚趾,估计是因为伤口发炎,还是得了破伤风,最终伤重去世。阖闾临死前让儿子夫差即位,并叮嘱儿子一定要为自己复仇。夫差在伍员辅佐下,于周敬王二十六年(吴王夫差二年,前494)率军伐越,大败越军于夫椒,并攻入越都会稽。越王勾践在大夫范蠡、文种帮助下,放下王者之尊,向吴求和,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最终东山再起,灭吴兴越。
  春秋无义战。但这场春秋版的“三国演义”展示给大家的,却是颇具人文色彩的一段凝重历史。尤其这段时间,一大批彪炳史册的重量级人物,相继登上了历史舞台,然后以不同的形式谢幕。尤其是为传统思想所认同的忠臣良将,如楚国的伍奢、申包胥,吴国的伍员、孙武,越国的范蠡、文种等等,以其各具特色的生命轨迹,共同演绎出一个时代的人文风景线。而许许多多影响此间“国际格局”的历史事件,竟然是起于荒诞,终于悲壮,留给后人的同样是不尽的思索与叹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江水东逝,冷月高悬。后人超然物外的轻描淡写,又如何能真正解读战争的苦涩、悲怆与残酷!
       
  发表于2014年1月22日《东营日报》副刊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