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必居”启示录

 wps0321 2015-08-19
“六必居”启示录

卞 卡

在我国“老字号”店铺中,“六必居”可谓历史悠久,迄今已有近500年历史。这家专营油盐酱醋的店铺,其菜品和调味佐料屡上“国宴”,成了享誉世界的品牌。

“六必居”创始于明嘉靖九年,即1530年。原为山西临汾西杜村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三兄弟开设的一个小店铺,随着生意日隆,遂在北京城挂牌设店,开始滚动式发展。就在那时,为表诚信经营初衷,立下“六必”严规,即“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炽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就是说,从选料到制器到水质,乃至火候的把握,每一道工序都有极为严格的硬性指标,必须一丝不苟,不能有丁点马虎。“六必”,体现的是一种科学性,还有管理方面的方法论和潜含着的辩证关系,如此几百年坚守,就锻造出了“六必居”这颗响当当的“铜豌豆”。

我曾揣测,“六必居”的成功,是否与三兄弟的名字有关,因为他们的名字中分别缀有仁、义、礼三字。在我国古代,仁、义、礼、智、信备受尊崇,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和最高精神境界,一旦失守,无异于人格之墙崩塌。赵氏三兄弟或许深谙此理,开店伊始便遵信守道,而且一代代往下传,即使名节流芳,又让“六必居”扬名华夏。

追根溯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四射。关于诚信,先哲们的精辟论断,犹如金石之声,不时在耳畔回响。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离娄上》有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曰:“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亦明确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鲁迅说得更直率:“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

在我国历史廊道里,对先哲们的箴言,很有一些人奉为圭臬,磨炼自己的品格,砥砺自己诚信为人,干出了无愧于社会和人民的业绩,名留青史。但是,应当承认一些人在诚信面前留下了缺憾。诚信的对应词当然是“不诚信”,“不诚信”就意味着哄骗甚至欺诈,很容易导致形形色色的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近日读到一篇写于2002年的短文《“诚信”难的背后隐语》,文中引述当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一篇报道,说因不诚信,我国每年要付出高达5855亿元的代价,包括逃废债务、合同欺诈、产品质量低劣,等等。这是官方权威媒体披露的数字,相信会是真的。时间过去十年多,今天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呢?因无数据可循,不敢妄猜,想来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我国目前还不富裕,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毕竟底子太薄,如因不诚信付出惨重代价,实在说不过去,值得警醒与反思!

前时,一家都市报纸报道,说某一省会城市的餐饮业,每天都有近千家开张,同时又有近千家关闭。这一系列问题,选项和经营理念当然重要,个中是否存在诚信经营这个绕不开的话题,似乎也不容回避。我曾同一位长者闲聊,他常在住家附近的几个餐馆吃饭,对哪家的主食和副食是否“物有所值”,他心里都有数,甚至能推断出某家饭店的寿命长短。还真被他言中了,有几家餐馆经营不久就关闭了。他说,作为生意人,店铺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对客户必须诚信,即要货真价实,又要公正公平。都说客户是“上帝”,“上帝”心中那杆秤是不准蒙辱落尘的。

社会是一面镜子,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被折射出来。不诚信是道德失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典型表现,更是一种潜在危机。“诚信”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国度的精神旗帜,呼唤与倡导“诚信”乃兴国立业之根本。近500年前的“六必居”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六必居”,其根脉和筋骨当推“诚信”。殷鉴昭昭,弥足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