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用中药活血化瘀

 寂寞在繁衍 2015-08-19

一、 活血化瘀治疗优势

     什么是血瘀证?活血化瘀治疗优势何在?

    “血瘀证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诸多疾病,而形成血瘀后又可以引发多种更严重的病变。”

血瘀证由何而起?从中医理论来说,血瘀证的始发原因可因寒、因热、因气、因血。以寒来说,《内经》记载,“血得温而行,逢寒则凝”,这种寒可是六淫之“外寒”,也可是阳虚之“内寒”,心、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等即属于“内寒”所致;以热来说,“热之为过,血为之凝滞”;以气来说,“气为血帅”,“血离其气,则血瘀积而不流”,但造成血瘀的气又可分为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以血来说,则又有血虚血瘀、出血血瘀、污秽性血瘀之分。“用现代语言来总结,由于血瘀证是由很多不同的原因引起,所以它所造成的病种包括了神经、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血液、结缔组织、内分泌、肿瘤、外科、皮肤、骨伤、妇产、儿科、眼科、五官科等多个系统。”

  中医学将血瘀证的机制概括为“瘀滞内结”、“血液离经”和“血液污秽”3个方面。“瘀滞内结”是指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迟缓、阻滞、凝聚,“内结之血为血瘀”。从西医研究来看,可表现为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栓形成和动脉管腔狭窄。那么,有这些表现的病就包括了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病、急性脑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深部静脉栓塞、老年血管性痴呆等。

  “血液离经”也被认为是瘀血。归纳有以下几类:出血后的离经之血,像各种空腔脏器出血,如胃、肠、胆囊、子宫等不能及时排出的积血以及胸腔、心包腔、腹腔和脑、蛛网膜腔、硬脑膜腔等脏器出血的积血,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其他脏器的血管畸形以及各种新生物的血供,如移植脏器或血管搭桥等亦属此类,此外还有子宫外孕、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恶露不尽等。

  “污秽之血”的性质是败血、毒血、恶血,西医研究将其概括为:外源性“污秽之血”,指由生物、理化等因素所污染的血液,如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无机或有机化学物质、严重创伤等;内源性“污秽之血”,指由于重要脏器衰竭自身代谢产物在血中堆积,如尿毒症、肝硬化、糖尿病等患者的血液;复合性“污秽之血”则指前两种污秽之血并存,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硬皮病、皮肌炎、红斑狼疮等。

  活血化瘀解决新老问题

  虽然属于血瘀证的病种繁多,跨度很大,但由于中医理论将其贯穿始终,因此在诊病和治疗上即可做到“脉络分明”。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内科主任史载祥教授介绍,近40年来,以活血化瘀方药治疗血瘀证的研究取得了较全面的进展,尤其在临床危重病以及疑难病方面更为突出。冠心二号复方、血府逐瘀汤、川芎制剂、丹参制剂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方面疗效明显,已在全国推广;血府逐瘀汤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病率降低了50%;水蛭制剂等在治疗脑出血及出血后血肿的吸收方面,经CT证实有良好效应;川芎嗪、大蒜素治疗脑梗塞有效率达90%左右;多数活血化瘀方药可改善血液流变性,用于治疗糖尿病性肾病、小儿重症肺炎,有满意的疗效;肝动脉灌注丹参注射液可辅助抗癌、增效减毒、延长生存期;肺心病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与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死亡率明显降低,各项换气指标均有改善;同时,在治疗高血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硬皮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胰腺炎等急腹症、慢性肾衰、动脉闭塞、干燥综合征等方面,活血化瘀方药也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史载祥教授透露,他们正在进行的活血化瘀治疗心肌缺血预处理研究、AMI溶血或介入治疗后改善“无复流现象”的研究,都已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

     二、活血化瘀与抗癌  

  “血瘀是肿瘤发生与发展的主要病机之一,不论何种原因导致肿瘤,大多最终与形成瘀血或影响血行有关。”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李佩文教授介绍。

  肿瘤的病因迄今尚未清楚,现代医学认为与不良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精神状态有关。远在2000年前,中医学对肿瘤即有认识,称其为“瘤”,是“气血流聚所生”。并认为肿瘤的病因包括六淫侵袭、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这些原因最后多可造成明显的气血瘀结久瘀成块,并导致肿瘤发生。癌症患者尤其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大多可见明显的血瘀表现,如紫舌、青紫舌、舌有瘀斑或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等;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发现其纤维蛋白原、TXB2、血小板黏附性、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等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者。说明癌症患者大多处于血液高凝状态,而该状态被认为是瘀血的现代指标之一,也就是说血瘀是肿瘤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病理现象之一。

  李佩文介绍,由于血瘀与肿瘤关系密切,中医长期以来将活血化瘀作为治疗肿瘤的一大治法,并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即便是在其他治法的处方中也多加入了活血中药。“为何治疗肿瘤要用活血化瘀药物呢?”李佩文回答,因为现代研究已经证实,这类药物在抗肿瘤方面有以下几种作用:

  一些活血药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如三棱、莪术、三七、川芎、当归、赤芍、丹参、红花、元胡、乳香、没药、穿山甲、土大黄、全蝎、蜈蚣、僵蚕、丹皮、斑蝥、土鳖虫、水红花子等。

  能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增强细胞免疫,又能抑制机体的某些过度反应。如川芎、当归、红花、丹参、王不留行等。

  能对抗肿瘤细胞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瘤栓形成。如桂枝、丹皮、赤芍、桃仁等在体外均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川芎嗪、丹参酮、水蛭素可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动物的瘤栓形成。

  与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能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并促进恢复。肿瘤手术后用扶正固本加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损害,促进增生或变性的结缔组织复原,使创口提前愈合,减少手术后遗症,降低手术过程中肿瘤细胞转移和种植的机会。活血化瘀类药还可提高肿瘤对放疗的敏感性,因其能改善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增加瘤体的血液灌注量和流速,破坏瘤体内部及周围组织内的纤维蛋白聚集,改善细胞的缺氧状态。活血化瘀药与化疗同用,由于其可增加血液循环,改变血液高凝状态,使化疗药物更易进入癌组织,提高瘤体内药物浓度,因而可增加化疗的杀伤力,提高疗效。

  活血化瘀药物还有抗炎、抗感染、镇痛的效果。中晚期肿瘤病人常伴有炎症,出现发热等症状,中医将其病机视为“瘀毒内蕴”或“瘀血内结”,以清热解毒或养阴扶正药与活血化瘀药合用,即可获得良好疗效。同时,中医认为癌痛的病机多与络脉瘀阻、气血阻滞、运行不畅有关,即“不通则痛”,而活血化瘀为止痛大法,常与其他祛邪扶正法配合使用。其药物包括三七、蚤休、延胡索、黄药子、赤芍、川乌、大蒜、生南星、五灵脂、皂角刺等。有研究表明,此类中药可提高动物痛阈值。

  李佩文最后说,中医在肿瘤的治疗上有丰富的经验,活血化瘀是其重要治疗大法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一古老治法将与其他治法一起在机理探讨和临床应用上不断发展,为人类最终战胜癌症作出新的贡献。

    三、血瘀证是冠心病最危险的证型     

  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是辨证论治,“证”即“证候”,“证候”是对个体疾病状态下的特征描述以及对疾病内在规律变化的概括。“证候”的理论与实践贯穿于中医对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疗效评价的全过程。证候是中医理论中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基础。

  中医的胸痹心痛从其内涵来说,大致与现代医学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相当。为了明确胸痹心痛的不同证型对疾病的危险性,广东省中医医院丁邦晗张敏州对375例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随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脉造影检查的结果确诊冠心病,利用SPSS统计软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胸痹心痛各个证型的危险度,为指导临床的诊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指导。

  中医辨证分型结果375例患者中医临床证型共有53个,将证型分拆为7个基本证型,其中气虚证180例,阴虚证126例,阳虚证68例,气滞证108例,血瘀证173例,痰浊证151例,寒凝22例。单证型病例54例,二证相兼204例,三证相兼103例,四证相兼14例。

  冠脉造影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375例病例中冠脉狭窄267例,冠脉痉挛11例,冠脉硬化或正常97例。267例冠脉狭窄病例中,174例接受PTCA和/或支架置入术,术后复查56例,33例发现再狭窄。

  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属于分类分析,是按“物以类聚”原则研究事物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具体有样品聚类分析和指标聚类分析两种方法。指标聚类分析是通过定量确定各指标间存在的相似性或亲疏关系。分析的结果是血瘀证与冠脉狭窄属于距离最近的一类,其次的证型依次为气虚证、痰浊证、阳虚证和寒凝证,而阴虚证、气滞证自属一类,与冠脉狭窄不同为一类。

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是医学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能够分析某种疾病与某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在证候研究中,可以用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证型与某种疾病的相关性,从而提示此类疾病的危险证型。用“冠脉狭窄”即冠心病为因变量运用前向逐步法,进入方程的依次是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阴虚证、寒凝证,而阳虚证和气滞证不能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

  证型是中医理论中认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判断疾病预后、进行病后调养的基础。每一个疾病都有几个不同的证型,每个证型对应了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病理实质。另一方面,证型也反映了疾病的轻重,反映了疾病的危险程度。开展危险证型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的诊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胸痹心痛存在血瘀证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也是大家公认的结论。我们通过聚类分析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共同证实血瘀证是胸痹心痛最危险的临床证型。其次的危险证型在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结果有出入,但痰浊证、气虚证、寒凝证均证实是胸痹心痛有价值的危险证型。阴虚证和阳虚证在两种不同的多元分析结果中的结论不同,但气滞证均显示与冠脉狭窄无关,说明其不是胸痹心痛的危险证型。

  危险证型的概念可以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如一个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的患者,辨证为气虚血瘀,其为冠心病的可能性较大;如辨证为肝气郁结(气滞证),其为冠心病的可能性就较小。危险证型也可用于对疾病预后的判断,胸痹心痛的患者辨证为气滞证时,其为冠心病的可能性小于血瘀证,其预后可能优于辨证为血瘀证的患者。危险证型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也有现实的意义,因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寒凝证是冠心病的危险证型,在冠心病的治疗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稍加活血化瘀或化痰或补气或温胸阳的药物,往往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活血化瘀调脾胃

  活血化瘀法属治疗八法中的消法范畴,适用于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所致的一类病证,缘于“久病成瘀”之说,历代医家在治疗慢性疾病时都佐用活血化瘀法。近年来,我们探索在治疗某些脾胃病过程中,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收到满意疗效。

  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因多年不愈而表现为间断性大便带血或黏液,左下腹疼痛,触诊时可摸到增厚变硬的乙状结肠肠管,伴有压痛,这些症状与中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的病机相同,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采用活血化瘀为主,兼用益气之法,以达到“气行则血行”的目的,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味,临床屡见奇效。方药:黄芪30g,元胡10g,没药10g,茯苓15g,川芎15g,赤芍20g,五灵脂10g,当归15g,小茴香5g,干姜5g,官桂3g,乌药15g。服6剂后脓血便消失,腹部无冷痛,舌苔微黄。上方去小茴香、干姜、官桂,再服6剂而愈。

  治疗术后便秘

    少部分腹部手术患者,因个人体质等因素,术后常出现下腹胀痛,排气不畅。此种便秘是由于大肠气机不利致气滞血瘀,肠络痹阻,故以活血行气之法治疗。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对术后粘连患者效果明显,可免除患者经常灌肠通便之苦。另外,手术患者都存在着经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机制,予活血行气中药,能有效预防肠粘连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方药:当归10g,生地15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牛膝15g,枳实10g,大黄20g,芒硝20g(冲服)。服两剂后病人排少量干燥黑便,腹痛减轻。前方去大黄、枳实、芒硝,加紫草15g,元胡10g,丹参15g,服3剂后排气正常,解大便两次,腹平软能食,腹痛消失,又服6剂药后腹痛再未发作,大便自调。

  治疗消化性溃疡

    此病患者临床常见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及夜间疼痛加剧,且常伴有黑便。其病理机制为瘀血阻滞胃络,气机不利,不通则痛,食后气滞愈甚,入夜血瘀愈甚,故以活血行气法,方用失笑散、丹参加味,以达和胃止痛之效。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患者胃镜下见有丝状血管网,胃黏膜充血肿胀,有出血点者,临床中医辨证属血瘀胃络,可采用活血化瘀兼以温中补气法治疗。如赵某某,女,52岁,身体消瘦,脘腹胀满,不能饮食,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可见丝状血管网,胃大弯处黏膜充血糜烂,有出血点,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胃络瘀滞,气血不足。方用:黄芪30g,肉桂5g,吴茱萸3g,枳壳10g,川芎10g,红花10g,桃花10g,丹参20g,三棱10g,莪术10g,甘草10g。服15剂后患者胃胀减轻,进食状况好转,再服15剂后无胃胀,进食基本正常,又进15剂后查胃镜,胃黏膜好转。

活血化瘀疗皮疾

《内经》曰:“有诸内,必形诸于外。”体内的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外发肌肤就会发生多种皮肤病变。临床治疗时要注意调整好脏腑功能,利气活血,阴阳调和,机体才能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治愈各种外在皮肤疾病。下面就瘀积性皮炎、疣、结节性红斑谈谈自己治疗的经验。

 

  1、瘀积性皮炎

  一位75岁的退休职工,发现双下肢胫前侧皮肤病变,渐趋加重,曾多次去诊所治疗无效。来我院皮肤性病科就诊时被确诊为瘀积性皮炎。病人双下肢胫前皮肤呈红斑和褐色色素沉着,皮肤增厚粗糙无弹性,有糜烂、丘疹、小疱、渗出、瘙痒、凹陷性水肿、灼热。病人自述纳佳,便溏每日1~2次,排尿慢,夜尿3次左右不影响入寐。临床检查发现患者舌质暗红,薄白苔少,舌下瘀,脉细。初步辨证为血分湿毒,气滞血瘀。治疗方法:利湿解毒,理气活血。方药:赤白芍各15g,丹参15g,黄芩6g,黄柏6g,秦皮12g,当归30g,山慈菇12g,海桐皮6g,全栝楼12g,青陈皮各12g,白术6g,茯苓12g,菟丝子12g。

  患者服上方后双下肢受损皮肤病变变薄,瘙痒减轻,纳佳,二便调,眠好,间断晨起咳黄稠痰,易咯出。临床检查可见舌质暗红,薄黄苔少,舌下稍瘀,脉沉细。治法同上佐以宣肺清热:全栝楼12g,鱼腥草15g,黄芩6g,当归30g,黄柏9g,百合30g,三棱9g,莪术12g,白术3g,山慈菇15g,夏枯草9g,生芪6g,秦皮6g,双花6g。以后分别按上方加减共服汤药14剂,病变皮肤全部恢复正常。

瘀积性皮炎又名静脉曲张性湿疹,发病与下肢静脉曲张、血液回流障碍、组织缺氧水肿以及搔抓和摩擦有关。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多次妊娠造成下肢静脉曲张者易患此病。瘀积性皮炎包括中医筋病、烂腿及臁疮三证。发病原因多为湿热下注,因此选用清热燥湿药黄芩、黄柏、秦皮。瘀积性皮炎的病因还有经络阻滞,瘀血凝集,气血不通,肌肤失养,日久破溃成疮。故用当归补血和血养血,用百合快速生血,加用活血药赤白芍、丹参,理气药全栝楼,破气药青皮,配健脾行气的陈皮、白术、茯苓,伍以通络化湿杀虫的海桐皮,加菟丝子补肾助邪外出。

 

  2、疣

有十余位女性患者因颈部及胸部发生密集性丝状疣来我院诊治,病人仅有轻微的瘙痒感。经采用宣肺理气、利湿解毒法全部治愈。方药如下:全栝楼、百部、黄芩、秦皮、猪苓、夏枯草、茯苓、白术、山药、桔梗等。水煎服2~3周后丝状疣全部消失。按中医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的理论,引经药桔梗把全部的药都引到肺经发挥各自作用;用宣肺理气药全栝楼的外发皮毛作用,使药直达病所,迅速生效;百部杀虫,中医所指的“虫”范围广泛,包括各种病毒、微生物、细菌等,疣也不例外;黄芩、秦皮清热燥湿;茯苓、猪苓健脾利湿;白术、山药健脾;夏枯草软坚散结,既能散开小的丝状疣,又能健脾利湿杀虫,消除体内产生疣的内环境,故均快速奏效且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

 

  3、结节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发生于小腿的急性炎性皮下结节。好发于青年女性,春秋季多见,患者常伴有风湿病或结核病。

  中医“瓜藤缠”、“湿毒流注”与该病相类似。一般认为结节性红斑是一种由细菌(链球菌或结核杆菌)、衣原体、药物或真菌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患者多伴有风湿、扁桃腺炎、上感或真菌感染。中医认为是素有蕴湿郁久化热,湿热蕴结于血脉肌肤,致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发病,或因脾虚蕴湿不化,兼感寒邪,寒湿凝结,阻滞血脉而致。

  17岁的女中学生范某,洗脚时无意中发现双下肢胫前部各有一个蚕豆大小的结节,颜色稍有红肿,隐痛,遂来院诊治。检查发现,患者双膝及两踝恶寒,纳佳,二便正常,月经正常,眠佳,舌质红,苔薄白、黄腻,脉滑。辨证:毒热阻络,痹侵经络。立法:软坚解毒,祛痹通络。方药:赤白芍各15g,夏枯草9g,山慈菇15g,丹参12g,秦皮6g,三棱9g,莪术12g,茯苓15g,山药12g,白芷6g。服用14剂药后结节消失,双膝、两踝已不疼痛,随访一年未见复发。用药原理为:夏枯草、山慈菇软坚散结,秦皮清热解毒燥湿,丹参活血,三陵、莪术破瘀通经,行气消积,白芷祛血中之风,加上健脾的茯苓、山药,祛邪不伤脾。      

化痰逐瘀治疗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为饮酒过度导致的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等连续性肝损害。酗酒与肝病的关系,远在古希腊即已知晓,19世纪中叶对酒精与脂肪肝的关系曾有详细描述。就世界范围来说,肝硬变患者中酒精中毒者居多,如奥地利啤酒工人可随意饮用啤酒,其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为26%,而在金属工人中则仅为9.3%。另有资料表明,如每日饮酒精80~150g则肝硬变的危险增加5倍,如超过每日160g则增加25倍,而女性所需剂量较男性更小。因此饮酒过度不仅是酒精性肝病的病因,而且病情严重程度与酒量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积极探索有效中药进行防治,已成为肝病临床与科研面临的新课题。酒精性肝病初期可无任何症状,进一步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疼痛,乏力肢困,黄疸,肝脏肿大及压痛,蜘蛛痣,甚至下肢水肿,腹水乃至昏迷等,其发病与饮酒量和饮酒时间直接相关。酒精性肝病的诊断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基本沿用如下标准:(1)饮酒精≥40g/d。(2)连续饮酒年限>5年。(3)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4项中有两项以上指标升高。(4)经B超或CT证实有脂肪肝、肝硬化或慢性肝损害。(5)排除其他肝病。

  酒精性肝病属于中医“伤酒”、“胁痛”、“酒疸”、“酒胀”、“酒癥”、“酒劳”范畴,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即论述了酒疸病的证治:“心中懊(竖心加农)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不利,足下热。”描述了该病的主要症状,而“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则指出了吐、下为酒疸的两种治法,也即因势利导,逐邪外出。“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目青面黑,肌肤爪之不仁,大便正黑,皆为瘀血之征,指出了酒疸病与瘀血相关。《沈氏尊生书》中记载了治疗酒积症的酒积丸,方用黄连、乌梅肉、半夏曲、枳实、杏仁、砂仁、巴豆霜等药配制,方中半夏曲、杏仁化痰祛浊,枳实破气泻痰,巴豆霜攻泻截痰,砂仁健脾祛湿化痰,其化痰祛浊治法可见一斑。据笔者观察,该病临床大致可分为湿浊中阻,湿热内积,气虚血瘀等证型,以酒湿困脾,痰瘀阻滞为病机特点。饮酒过多,湿热内积,湿浊困脾,“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痰浊乃成,“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性稠浊,注于血脉,则血行凝涩,久则成血瘀,形成痰浊与瘀血互结之证,因此自拟化痰逐瘀为基本方(白芥子10g,胆南星6g,法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0g,丹参15g,赤芍10g,垂盆草10g,马鞭草15g,当归12g,葛根15g)治疗,湿浊中阻型加砂仁5g,茵陈15g,郁金10g;气虚血瘀型加黄芪15g,生晒参10g,桃仁6g,共治疗46例,并与西药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表明治疗组对酒精性肝病患者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疼痛,乏力肢困,黄疸等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对患者ALT、AST、ALP、GGT等肝功能指标及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等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改善作用,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方中白芥子、胆南星、法半夏、陈皮化痰祛浊,白芥子善搜内外痰结,鸡内金《本草纲目》言能消酒积,垂盆草、马鞭草解毒和肝,当归、丹参、赤芍、葛根、马鞭草活血逐瘀,丹参且有促进肝细胞再生及降脂作用,全方共奏化痰解毒,逐瘀消积之功。

在中药治疗的同时严格戒酒,截断病因,明确戒酒本身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意义也是治疗非常重要的一环。

 活血化瘀治顽疾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顽疾的宝贵经验,深受历代医家重视,汉代张仲景以辨证论治的原则,总结了有关活血化瘀的理、法、方、药,如《伤寒论》中就详细阐明了蓄血证用桃仁承气汤治疗。此法尤其对难治性疾病疗效显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久热证、顽固性呃逆、梅核气等取得满意疗效。

  1、血瘀发热

    50岁的女患者周某,患间歇性不规则反复午后或夜晚发热已经两年3个月。患者口干不甚渴,小便利,大便畅。热发作时有头痛,两肋刺痛,且月经未净,间有来潮而不定时,舌质暗有瘀点,脉涩。患者经多家医院和各种物理检查未查得发热病因。查阅病历记载,前医均是用清热养阴法,未深究血瘀发热是其病因,更未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再查患者病初是温邪致病,当时发热头晕而跌倒,胸部留瘀为患,故久热不退。据此,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红花,生地,赤芍,当归,元胡,郁金,丹皮,牛膝,大黄,6剂后热渐退,头痛、肋痛减轻,舌质仍暗,按原方加减调理,再进5剂,发热、头痛、肋痛消失。

  这个病历之发热,西医诊断为不明发热。从中医的辨证方法看,患者发热时间长,尤以午后和夜间发热多且甚,但患者反觉不发热,可知不是表热,口又不甚渴,大便又不结,更不是里热,虽病久午后夜间热甚,而无怕冷自汗或盗汗等,脉象又虚,故判断不是气虚发热。而头痛、肋痛、舌质暗、脉涩乃血瘀发热之证,故用活血化瘀退热法治之,使瘀血得去,气机得畅,则热自退。

  2、顽固性呃逆

  张某,男,60岁,平时易患呃逆。于2001年3月因生气愤怒,觉胸中有梗阻,有气出无气入,呃逆频频发作,昼夜不停。反复就诊医治未效。察其病历记载,和胃降逆,化痰解郁,滋养阴液等治法都已用过,患者舌质暗,舌中有小瘀点,脉弦涩。据此应用活血化瘀,通下降逆之法治疗,方用血府逐瘀汤化裁: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当归,柿蒂,郁金,代赭石,川朴,苏叶,甘草,3剂,每日一剂,患者服两剂后呃逆减少,能入眠,按原方调治,再进3剂,告病愈。

  根据中医瘀血学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情志不畅,肝气郁滞均可致血瘀形成。故笔者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多例顽固性呃逆,均取得满意疗效。

  3、梅核气

  戴某,女,49岁,3年前父母病故,悲思过度,半年后觉喉中不适,似有异物感,未予介意。此后觉症状逐渐加重,到医院做上消化道检查,未发现异常。又过了半年,咽喉梗塞感加重,进食时有物阻感,并时有呃逆发生,患者再次往医院做上消化道检查,结果正常。此后反复中西医诊治未效。经诊察患者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暗,舌苔薄白,脉弦细而涩。综观患者病因证候特点,诊断为梅核气,辨证为情志郁结,郁久成瘀,应用活血化瘀,解郁降逆之法治疗。方药用桃仁,红花,郁金,赤芍,柴胡,枳壳,法夏,川厚朴,苏叶,茯苓,莱菔子,甘草,每日一剂,3剂后症状减轻,按原方调治4剂,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再服药十余剂后痊愈。

梅核气是在西医诊断和病因病理学查不出发病原因,而患者觉咽喉中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的一个自觉证候。在辨证诊断梅核气的时候,必须做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以排除其他病变。由于梅核气多由情志郁结及肝郁气滞所致,气滞郁结日久必致血瘀,故应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显著。

   活血化瘀止血崩

在妇产科常见疾病的治疗中,不论是经、带、胎、产,活血化瘀法都是常用治疗法则之一,今介绍作者用活血化瘀法则治疗血崩、输卵管不通的经验——

  1、活血化瘀止血崩

    有些妇女年过40以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导致性激素分泌紊乱,子宫内膜过度增殖,进而月经期大量出血,长时间不止,有时一次出血量相当多,有如山崩之势,故中医谓之血崩。西医用止血药和性激素类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在万般无奈时,常会采用刮宫术,以达迅速止血之目的。但这只是一种治标方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时几个月后出血量又明显增多,不得不再次进行刮宫,极少数患者到最后甚至只好将子宫切除。

  祖国医学认为,中年妇女血崩,主要是肝肾虚衰,阴阳失调,冲任不固。而血崩时又因经血中常夹有内膜瘀块,又与瘀血侵占血室导致血不归经有关,此乃虚实夹杂之证。临床以阴虚血热型为多,表现为经血量多,色鲜红,脉细数。治疗当用益肾固冲以治其本,化瘀止血使瘀去新血归经。

  笔者应用经验方补肾化瘀止崩汤:党参10g(病重改用人参10g单煎),炙黄芪30g,熟地15g,丹参15g,桃仁10g,生蒲黄10g,阿胶15g(烊化、冲服),花蕊石15g,陈棕炭10g,血余炭10g,三七粉6g(冲服),煅牡蛎30g。若证属实热,出血量多,去熟地、阿胶、牡蛎,加大黄炭10g,炒丹皮10g;若素体阳虚,证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血色淡或暗者,去熟地、阿胶,加炮姜炭6g,仙灵脾12g,一般服2~3剂血止。经期过后,应注意调补阴阳,固摄冲任,方用左归丸、右归丸等方加减,缓时治本,防止复发。

  此外,若是产后恶露不净或流产刮宫未净而大出血不止者,用上方去牡蛎、棕炭,加益母草30g,当归15g,或用生化汤加减,一般不用再清宫。

  2、活血化瘀通输卵管

    在女性不孕的原因中,输卵管不通约占40%~60%。输卵管全长8~14厘米,是输送卵子的通道,也是精子与卵子受精后形成孕卵的场所。输卵管的管腔很细,如果因急、慢性炎症等原因,使输卵管黏膜发生炎性渗出、水肿、粘连、瘢痕致输卵管瘀滞堵塞不通,就会引起不孕。笔者根据先师北京中医医院中医妇科老专家刘奉五的经验,并综合他人的报道,疏通输卵管主要选用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穿山甲、路路通等活血化瘀药(每方选4~6种),并配合炒枳壳、香附、柴胡、木香、乌药等舒肝理气药(2~3种)为主药,再结合辨证增减用药(如宫寒加肉桂,热重加知母、黄柏、大黄,有炎症加金银花、连翘、地丁、败酱草等),近十多年中,笔者曾治疗9例输卵管不通患者,两天服药一剂,月经期停止用药(或配成中药丸剂),经3~5个月的治疗,其中5例输卵管通畅怀孕(两例曾配合中药外敷方:透骨草、威灵仙、乳香、没药、丹参、当归、红花、白芷等为主),两例无效,两例因缺乏信心中途停止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