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辨呕哕吐

 johnney908 2015-08-20

   

一辨呕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支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葺然汗出而解。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21)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4)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1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10)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377)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8)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12)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20)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21)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22)

(378)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10)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13)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风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376)呕家有用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一作稍)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二 辨哕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

(380)伤寒大吐大下后,极虚,复极汗出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20)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上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欲饮水者,与水则。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澹语,甚者至、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者,不治。

(381)伤寒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23)

三.辨吐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17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隔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18)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鞕者。(16)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91)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阴七壮。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5)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