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如书,别样看丨浮生

 真友书屋 2015-08-20





现在的手机是去年底换的,要不是工作需要我还不会换。之前,一个同事问我有没有微信,我回答说没有,过后领导也问我,我感到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像冰雹一样快速地降临了——看看周围真找不到一个没有微信的人。


于是,在一个风高月黑,行人又很稀少的晚上,我像恭请财神一样,将它请回了家。工作总还得干下去不是?


自此,我过上了有微信的生活。首先是和妻子的沟通增加了,她会突然发来一条这样的信息:吃饭了吗?想着把饭放到冰箱里。其次是和过去的老同学老同事增加了联系,知道他们还没死,还都健康地活着,心里就感到很温暖,很踏实。再次就是不借书不买书不看书了。


每天会花两三个小时在手机上。最大的体会是,数字革命不仅意味着我们能获取所有想要的信息,而且还使交流和阅读变得更加便捷。拿朋友圈来说,一个“刷”字既包含有看的意思,也包含有发的意思,这两者便构成了一个交流的过程。看而不发,或发而不看,都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公众号和微博则基本属于阅读的范畴。一般情况下,我看公众号的时间要大于微博,看微博的时间要大于朋友圈。原因很简单:改不了看书的习惯,更喜欢看的还是那些能打动我的好文章,或好视频。


比如说,好文章如刘原者,好视频如陈丹青者。这两者都是剑走偏锋式的人物,一个内容写得黄,但让你爱看,叫黄而不淫;一个骂得凶,但让你不呕,叫脏而不秽。在当今社会,他们可都是响当当的角儿,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说明不仅是我,还有很多的人喜欢他们,将他们视为文化战线上的新标兵。能做到这一点,实在不一般。




老实讲,我看书就是从手抄本开始的,做人也是从骂人开始的。所以,对这一类东西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我记得在学生时代,我曾经把一个手抄本借给一个女生看,说不清当时是出于什么动机,估计是想勾搭她。结果是该女生把手抄本还给了我妈,我妈什么都没说,就还给了我,吓得我出了一身的冷汗。不用说,我对那女生恨透了,到现在想起来牙根儿还痒痒。


我问:说,为什么要还给我妈,是不是要害我?


她答:我怎么要害你?是你不在,我就还给你妈了。


我骂:你个蠢货。


像政论或时评一类我也喜欢看。我猜想有一些是一般媒体看不到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女人的身体不能随便让人看,但这里跟现在的季节一样热,保不准就有跑光的时候。有时候是半个胸,冒着热气;有时候是一条腿,闪着白光;有时候是三分之二的屁股,放着不响的屁。


尽管没有一个是全身儿的,但我也很是满足了。可恨的是,就是这一些跑光也总是被举报,莫不是他们都是出家的和尚,见不得一点出色的东西吗?为了避嫌起见,此类话题我就不多说了。


当然,以上所列只是较少的一部分,主流还是中规中矩的东西多,好看的也不少。跟书本相比,它们无论在写法与体裁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有所不同。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庞杂,样式灵活,用词生动,一句话就是更接地气。这不奇怪,一方面,它要适应手机阅读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满足现代人特殊的心理需求。


内容好不好先不说,题目是一定要万分花哨——能吸引眼球儿的,而且越花哨越好,哪怕是驴唇不对马嘴也无妨,要不然就根本没人看。


几年前,一个做过我同事的业内人士,就曾跟我聊过标题党一说,指的正是这意思。不过,当时我的理解,却差了有十万八千里之多:他老人家刚从北京来,是不是那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党派?因为叫不准,又怕对方笑话,我只这么一想,最终没有问。


看来现在这个时代,无论你肚子里装有多少干货,没有一个时尚而又漂亮的外皮,那也是白搭。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是不是发黄的、骂娘的、跑光的就是好文章呢?当然不是,那到底什么才是呢?


我记得,新东方合伙人王强曾在北大的演讲时说,好文章就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文章。这话没错,但所有的文章都要等到检验之后再看么?我看大可不必。况且我所说的好文章,指的多是野趣杂说之属,本没有那么高标准,通俗讲就两点:第一是好看,如美女;第二是过瘾,如喝酒。


看刘瑜的文章《色》,就具备这两点。看过之后,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那份才气。能把女生好男生,讲得不亚于男生好女生,且通篇不着一个色字,那叫一个了得。


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我毕生的理想,就是找个高高大大的男生,他就那么随便一帅,我就那么随便一赖,然后岁月流逝,我们身子挨着身子,磨磨蹭蹭地变老……整个文章俏皮生动,让人忍俊不禁。


朋友圈里也会有类似的转发。坦率讲,因为个人的喜好不同,鉴赏的水平不同,能叫我喜欢的并不多。倒是那些晒图、笑话和八卦一类的小玩应,会让我看得高兴。但数量有限,用时自不会多。这就是我刷朋友圈的时间相对较少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与退下去的一位兄长多有相合之处,这么多年来一直很谈得来,尽管所谈不多。但他转发的东西一般我都会喜欢。所以,我常会把他的转发当做朋友间相互赠予的小礼物收下,虽不至于感动,却也足可开怀了。




前几天,看到一篇介绍无效信息的文章,说现在的无效信息已达到了泛滥的程度,我很有同感。我觉得这类信息确实太多了,抛开伪科学、虚假的东西不说,单是人生感悟一类的鸡汤,就已让人受不了。不是鸡汤不好喝,实在是喝得太多,恶心。


我圈子里就有这么一厮,没命地发,还自以为教主一般。不过仔细想想也就释然了,所谓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在这个虚拟的空间和人人都要发言的时代,要让所有的信息都有效,都合你的胃口,哪有那等好事?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世界上没有不带刺儿的玫瑰。你要冬天美,就要少穿衣。


其实无效信息不光网络有,书本也有。这些年以来,不管在书店里,还是大街上,到处都在卖所谓的养生学、成功学一类的书,可你什么时候看到过龟年鹤寿,位高权重,以及腰缠万贯的人,是看这些书看出来的?所以说,这些也应当属于“无效信息”。


既然如此,就不必苛责了,世界原本就是参差多态的。我觉得,只要心里有书,微信亦如书。只要我们调整一下阅读的视角,终会发现这里生长的不光是杂草,更多的还是盛开的鲜花和远处的森林。关键在于你的落点在哪里。


两个月以前,我在一家较远的书店办理退卡手续,收款员跟我聊天,问我为什么不再办了,我说看看手机就差不多了,也不想来回再跑。她一边儿唏嘘,一边儿点头,一副很惋惜的样子。


那一天,回来的路上,我感到很伤感,那张卡我已连续办了五年,对我来讲,它的意义不只在于我看过的书有多少,更在于陪伴我度过的那一段难忘的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