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新技术

 燕儿cf 2015-08-20

一、技术来源、特点和意义

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新技术,是针对解决马铃薯传统栽培方法操作繁杂,费工费力的问题,根据马铃薯是由地下块茎膨大形成的生长发育规律,在温度和湿度合适的情况下,只要将植株基部遮光就可以结薯的原理,研究改进而成的一项省工节本、增产增收的轻型栽培新技术,2001年,我省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了这一技术,并向全省作了推介。与传统栽培方法相比,新技术的最显著技术特点是彻底改变了马铃薯的传统栽培方法,改“翻耕栽培”为“免耕栽培”,改“种薯”为“摆薯”,改“挖薯”为“捡薯”,具有以下几项重要意义。

1、省工省力,降低劳动成本

由于“三改”省去了费工费力的翻耕整地、挖穴播种、中耕除草和挖薯采收等诸多工序,省工省力,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一般每亩可节省用工5—6个。

2、减少物化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稻草全程覆盖改善了小环境,除调节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以外,还控制了病虫草害的发生,马铃薯生育期短,全生育期内一般不需要施用农药和除草剂,既达到安全、卫生、无公害目的,又降低了生产物化成本。

3、提高马铃薯的商品性和种植效益

稻草覆盖栽培生产的马铃薯,薯块整齐,70%生长在土表面,薯块带土少,表面光滑,色彩鲜亮,破损率低,商品性好。拨开稻草就能收薯,覆盖稻草还可继续长薯的特性,为农民提供了分次分级采收的便利,上市时间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提高种植效益

4、调温保墒,增产增收

稻草覆盖层对太阳直接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有拦截作用,也阻隔了地面与贴地层空气间的热量交换,且改变了耕作层土壤的水分状况,导致热容量、导热率发生变化,使覆盖对土壤温度产生很大影响。并且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表面蒸发和雨水对表土肥料的淋失,提高土壤的供水、保肥能力。这种调温保墒作用及近地层的稻草在马铃薯生长期间逐渐腐烂释放养分,都有利于马铃薯块茎的膨大生长,增加产量。

5、水旱轮作,改良土壤结构,用养结合,培肥地力

稻、薯轮作减少了土壤的还原性耕作周期,有利于改良土壤状况。一般一亩马铃薯需要三亩左右稻田的稻草,在全程覆盖过程中,稻草经日晒雨淋由下而上逐渐腐熟,收薯以后稻草大部分腐烂还田了,部分未还田的稻草和马铃薯秸秆也很容易翻压入土,提供土壤可观的有机质及多种营养成份,保护稻田可持续发展生产。也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稻草还田综合利用不理想的问题。

6、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我省从南到北每年一到收获水稻季节都有焚烧稻草的现象发生,烟雾弥漫,既影响航空和地面交通,又污染环境。新技术的应用为此提供了解决办法。

二、试验示范情况

1、春马铃薯应用新技术试验示范情况

2002年我省在浏阳、安化、宁乡、湘乡、宜章、常德、自治洲等地试验示范春马铃薯面积近100亩,并取得了成功,示范效果好,农民反应强烈而积极。几个典型县市的试验示范情况如下:

浏阳市:试验地点达浒镇书江村双季稻田,面积2亩,供试品种有东农303、克新四号、奉薯4号和本地自留种(东农303),1月3日摆种,播种密度每亩5300株,为了防冻1月10日盖膜,3月11日苗高25cm时揭膜,除播种时一次性施肥外,至成熟时未施任何化肥、农药、除草剂,4月22日测产验收,全生育期108天。对照本地留种同期播种按传统方法土栽。结果表明,克新四号、东农303、奉薯4号三个品种新技术栽培平均亩产为2419.8kg,对照为1845kg,增产幅度达31.2%。

安化县:示范地点杨林乡易家村中稻田,面积10亩,品种为东农303、奉薯4号,1月8日摆种,未盖膜,为了赶早上市,4月5日开始拣薯,第一批共拣鲜薯2421kg,销售均价1.83元/kg,收入4430.43元;4月12日第二批拣鲜薯3786.2kg,销售均价为0.9元/kg,收入3407.58元。4 月20日现场测产1.1亩,产鲜薯2384kg,折合亩产2167kg。

宁乡县:试验设在县农技中心院内,前作为秋玉米,杂草多而茂盛,面积1.4亩,较干爽,品种东农303,2月3日摆种。设二个处理大区对比,一是锄除厢面杂草后摆种,二是不除草在厢面上直接摆种,都未盖膜。试验结果表明,植株生长、结薯无明显差异,出苗后者比前者要好,成苗圆棵早5天。

宜章县:面积20亩,1月15日摆种,4月30日基本成熟,5月9日测产,荷兰15每亩3076株(蔸),亩产2061公斤,克新四号每亩3175蔸,亩产1873公斤。

(说明:2001年属暖冬气候,冬播出苗后未遇冻害,盖膜与否没有影响。宁乡试验点土面干燥,除草松土后,在暖冬气候下反而促使了水分蒸发,土壤湿度下降影响出苗。)

2、秋马铃薯应用新技术试验示范情况

2002年在秋马铃薯上扩大了示范规模和范围,全省有岳阳、资阳、安化、耒阳、涟源、冷江、邵阳、澧县、鼎城、石门、桂阳、新晃、花垣、龙山、平江、湘乡、醴陵等20 个县市区试验示范了新技术,面积300多亩。从示范结果来看,一部分是成功的,也有一些效果不理想。

示范效果比较好的有安化、澧县、湘潭市、娄底市等地,亩产鲜薯都有超过了1000公斤。其中安化县示范面积21.4亩,前作有蔬菜和中稻,平均亩产鲜薯1047.9公斤,亩平产值1029元。湘潭市粮油科示范1.5亩,前作中稻,沙壤土,马铃薯品种东农303,亩产1400公斤,由当地菜贩1.2元/公斤收购,产值1600多元。澧县示范地点张公庙镇幸福村,前作一季稻,冲积土,肥力中等,面积3亩,马铃薯品种为“米拉”,从石门县太平乡调入,8月17日沙床催芽,8 月28日播种,每亩6000株,10月11日调查,成苗率90%,并已结薯40克左右薯块,12月上旬拣收上市,亩产1056公斤,产值1267元,除去物化成本260元,亩净产值1067元。示范成功得出的经验是适期早播,催芽播种,增加密度,规范盖草。这些示范点一般都在9月5日以前播完,密度每亩在6000株以上,出苗率都有在85%以上。

示范面积较大的岳阳、湘乡、资阳、耒阳等地的部分农户,鲜薯单产偏低,亩产在800公斤以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种薯种性较差,休眠期差异大;催芽技术不过关,出苗不齐,成苗率低;播种太迟,出苗到遇霜冻停止生长的有效生育期短;稻草准备不足,盖草不规范。如岳阳、耒阳、资阳等地,种薯催芽时间长达20多天,且出芽不齐,大部分在9月15日以后播种,盖草厚度不够,出苗率在35—85%之间,出苗迟早不一,从9月底至11月10日陆续出苗,早出苗的一般产量高,蔸产量高的约500克左右,低的在50克以下甚至是空蔸,单薯最重的达330克,而小薯在30克以下。

3、外省试验、示范情况介绍

有关资料显示,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是四川省首次提出的马铃薯栽培新方法,并从1993—1998年,开展了适合当地的系列试验研究。试验内容有:翻耕栽培和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同田产量对比试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不同熟性的马铃薯品种同田产量对比试验;不同肥料种类对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稻草覆盖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秋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具有比翻耕栽高10%左右的增产效应;以中早熟品种作秋马铃薯栽培产量高;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3%)可显著促进薯块膨大,增产5%;在施农家肥(猪粪水3000公斤/亩)的基础上,增施复合肥(50公斤)对秋马铃薯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亩产1126公斤,较单施农家肥产量增加288公斤,增产34.4%;免耕稻草覆盖连续栽培两年后测定,盖草田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增加9.1%、42%、38.8%、22.7%,土壤容重下降9.3%。

重庆市2000年对比栽培试验表明,稻茬秋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田块一般亩产鲜薯1500公斤左右,比翻耕非稻草覆盖田块增产15—20%,加上省工节本增效,稻茬秋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每亩可增加纯收入200—300元。

浙江省2001年由中国水稻所等开展了新技术示范应用和系列试验研究,提出了较系统的新技术栽培要点。浙江省农业厅新技术种春铃薯小整薯播种与大种薯切块播种比较,前者亩产1552公斤,比后者增产11.5%。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种植秋马铃薯8月底至9月初播种的比较,以8月30日播种的亩产鲜薯1082.3公斤,产量最高。

三、配套栽培技术

1、选择稻田

马铃薯喜肥耐旱怕渍,应选择地下水位低、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稻田种植马铃薯。应用新技术以沙土或沙壤土更适合发挥其技术优点。秋马铃薯前作应以中稻为主,一季晚稻难以保证季节。2002年耒阳救灾点上,稻田以紫色页岩土壤为主,是典型的“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的土质,土壤本身不适合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板结粘重不爽水,易积水但又不保水,更不适应新技术的优点的发挥,茎基部葡伏茎易沿裂缝扎入土层。这是示范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2、深沟开厢,规范整田

收获水稻时,齐泥收稻,浅留稻茬。按1.8m分厢开沟,沟宽25cm,腰沟、围沟沟深25—30cm,厢沟深20cm,开沟深度、宽度要达标,沟壁要直,作到排灌自如。开沟所起泥土碎细均匀铺盖厢面。2002年浏阳试验稻田,因开沟不规范,三沟深度一致,排水不畅,厢面积水,造成损失。一是马铃薯正常生长受阻,二是引起在田里烂薯达10%以上,三是严重影响产品的外观和质量。耒阳救灾点上一农户9月5日播种的,出苗率90%以上,但后来遇秋汛,未及时清沟排水,渍水时间长,造成烂薯死苗严重,成苗率仅50%左右。

3、选用良种,适期播种

为有利于培育全苗壮苗,马铃薯种薯选用专用基地繁种规范、收获期基本一致优质种薯为佳,最好选用脱毒马铃薯良种,且以选用20—30g重的小薯整薯播种为宜,剔除病虫薯和烂薯。

常规栽培春马铃薯正常播种季节在日平均气温稳定达到6—7度时,我省正常年份一般在立春前后,播种出苗过早易遇冻害。2002年宁乡、安化都是冬播即1月初播种的,并都未盖膜,但示范成功了,未受冻害影响,是因为暖冬所致,不能说明问题。华容县万圩镇今年的春马铃薯应用新技术种植面积500多亩,其中两丘去年11月播种,覆盖稻草后再加盖了地膜,其余于12月25日—1月8日播种。据2月16日调查,11月份播种的两丘均已出苗并结有小薯了,但由于春节前的寒流袭击和春节后2月11日开始的连续几天降雪,地上部植株全部冻死枯萎。12 月25日—1月8日播种的还未出苗,但都已发芽1.5—2寸长在稻草层中,未受到冻害影响。这充分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新技术确确切切的保温效果和优越性,二是稻草覆盖的保温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宜章县今年的春马铃薯应用新技术也有500多亩,从去年10月底开始到今年1月都有播种,有盖膜的,也有未盖膜的,有出苗了的,有已结薯的,也有未出苗的,情况和华容不一样的是都未受冻害。可见,新技术为春马铃薯播种增加了弹性,但又因各地而异,播种时既要充分利用稻草覆盖的保温性能,又不能完全忽视可能的遇到的冻害。就全省而言,以1月底到立春前后播种均可。

秋马铃薯有效生育期短,一般只有80—90天,种薯应选熟期早,块茎膨大快,丰产性、抗病性好的品种。我省目前主要推广选用东农303、荷兰15等作种。秋马铃薯播种期弹性较小,过早播种遇高温多雨易烂种缺苗,过迟播种生育期短,产量不高。马铃薯性喜凉爽气候,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5度以下播种为宜。海拔500米以下的平丘区,适播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海拔500—800米低山区,适播期在8月下旬。中稻收获后,应立即开厢整地,抢时播种,以早晨或下午4时以后播种为宜。

4、催芽处理,带芽播种

马铃薯由块茎繁殖,出苗速度慢,要整齐出苗和苗壮,必须做到种薯芽眼萌动或出芽基本均匀一致。带芽播种,是促进马铃薯早出苗、出壮苗的关键技术。马铃薯一般有2—3个月的休眠期,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种薯处理,对未打破休眠的种薯要进行催芽。

(平丘区5月底以前春收马铃薯作种薯秋播、冬播或春播,播种时多数已经发芽,不必进行催芽处理。平丘区从中高山调入春马铃薯作秋播种薯和中高山区自留春马铃薯作秋播种薯的,由于种薯未通过休眠期,直接播栽,不易发芽,播前必须进行催芽处理,才能保证全苗。)

方法是:在播种前7—10天,用“920”溶液浸种处理:a、小整薯用4—5PPm浸种20—30分钟。b、50—100克的大种薯先纵切成2—4块,保证每个薯块至少带有一个芽眼,再用清水稍微冲洗切面洗去淀粉,将切块用1%石灰水溶液或1%的高锰酸钾浸种杀菌(二者不能混用),使其伤口愈合,浸后待种薯表面水份阴干后再用1ppm的“920”溶液浸种5—10分钟。“920”处理种薯完以后,取出晾干再进行沙床保湿催芽。催芽在室内外均可进行,但必须选择在地势较高、通风凉爽、没有阳光直照的地方。芽床的标准是宽1米、高0.2米,长度根据种薯多少而定。将芽床整平后先在地面铺上3—4厘米厚的湿细沙(泥沙最好,湿度以手捏能成团,轻丢地面能散开为度),再在湿沙上铺上种薯,并铺第二层湿沙1厘米厚。如此铺3—4层种薯后盖湿沙4—6厘米厚,再用稻草或薄膜覆盖,保持水分。室外如遇到下雨要用薄膜盖严,防止雨水进入芽床。经7—10天即可发芽,芽长1—1.5厘米时,取出炼苗1—2天,然后根据芽的长短、粗壮程度进行分级,选时(或抢时)播种。

对已打破休眠并开始萌动的种薯,也可在播种前10—15天只用湿润稻草覆盖催芽,而不用“920”浸种,以确保出苗整齐均匀。但切块播种的薯块,切面要用新鲜草木灰涂抹,摊凉干爽促伤口愈合后播种。

浸种催芽要强调注意的是:浓度、时间、床位及床土、保湿管理、出芽后炼芽抢时播种等。

5、合理密植,施足底肥

厢宽1.8米,春马铃薯行距40cm,株距25—30cm,每厢5行,每亩5500—6500株。秋马铃薯可适当增加密度,行距33cm,株距25—30cm,每亩7000—8000株。播种马铃薯时,不翻耕,不需打窝,只需将种薯按规定的株行距摆放在厢面表土上,轻压使种薯与土壤紧密接触。出苗后一般不再追肥,播种时必须一次性施足基肥。一般是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公斤左右,三元素复合肥(有效含量45%以上)50—60公斤。农家肥可撒施在厢面上也可作盖种肥,而复合肥则应在离种薯7—8厘米的行间,不能与种薯直接接触。

6、备足稻草,均匀覆盖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要求每亩马铃薯用2—3亩稻田的稻草覆盖,盖草厚度达到8—10cm,这也是新技术的一个关键技术环节,必须做到。盖草方法,在马铃薯播种施肥后,及时用事先准备好的稻草按稻草与厢面垂直、草尖对草尖的方法均匀覆盖整个厢面,轻轻压实或压上少量细土。盖草必须做到均匀无漏光,不露土,避免“卡苗”和绿薯现象发生。

7、加强管理,适时收获

马铃薯需水量大,但又怕渍水。在马铃薯生长期间遇到暴雨要及时清沟排水,以防渍害。秋马铃薯出苗后要及时做好抗旱保苗工作,遇到严重干旱时必须及时浇水或灌跑马水。在生长期内一般不需中耕除草,也不必施追肥。对生长后期0.2%磷酸二氢钾和0.5%的尿素液进行1—2次根外喷施。秋播马铃薯因生长期间温度较高,容易发生蚜虫和病毒病危害,必须勤检查细防治。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病毒病可采用25%瑞毒霉1000倍溶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种25厘米的土面,一般在茎叶逐渐正常枯黄、块茎趋于成熟时收获。收获时将稻草扒开,把马铃薯捡收。如果要分批或分级采收,应立即把稻草重新覆盖好,切忌忽视这一工作产生漏光,形成绿薯造成损失。因为此时的稻草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腐烂,经扒开收薯一次后,全田稻草的遮光作用和能力明显下降。2002年安化县一农户11月底采收了第一批鲜薯上市,卖价1元/斤,让小薯继续生长,想在元旦前上市卖一个更好的价钱,结果12月底采收第二批薯块时,绿薯率达到60%。主要原因是采收第一批薯块时,未及时把稻草重新整理盖好,有露土漏光情况。其次是12月遇冻害,植株被冻死,更加重了漏光现象。

四、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马铃薯是世界上继小麦、玉米和水稻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其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的产量高于其它三种作物。又因其蛋白质富含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马铃薯淀粉系列产品具有优异的理化指标,使马铃薯成为粮、菜、饲料兼用作物和加工工业重要原料。马铃薯的生产和市场需求呈发展趋势。近年来,湖南的马铃薯生产发展很快,据统计,2001年面积和总产比1995年分别增长了35%、42%,2002年分别达到了170万亩和190万吨。其中大部分是稻田马铃薯,如岳阳县的杨林乡常年有稻田马铃薯1万亩左右,资阳区3万亩马铃薯绝大部分种植于稻田。马铃薯—一季晚稻是稻田改制的一种重要模式。我省有中稻和一季晚稻面积1000万亩左右,特别是山区中稻田,利用新技术栽种一季马铃薯,可充分利用秋冬土地和温光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因此,“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新技术”,在我省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空间。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宜传推介,已在全省引起了很好反响,领导、农技人员和农民都非常重视,所以很快在全省各地展开了试验示范,积极性很高,这必将促进和加快我们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但是,我省目前马铃薯的开发水平不高,消费还处于初级状态,加工利用和商品率低,马铃薯的生产发展应适合于市场发展需求,重点放在提高种植效益上。因此,我们提倡全省稳定现有马铃薯生产面积和总量,因地制宜适当发展一定规模,推广应用新技术,减轻劳动强度,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切忌为了推广新技术而盲目扩大发展马铃薯生产面积。同时必须加强适合当地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切实做好技术培训工作,搞好办点示范,应让农民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要领后再大面积推广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