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宏《山水人物图》

 百了无恨 2015-08-20

   清初“金陵八家”主要活跃于明亡后的百余年间。从这段时期开始,明末以来因战乱带来的萧条逐渐好转,社会秩序趋于稳定,人们的生活也开始进入正常轨道。但是,一部分汉人对于清政府依然心怀不满,渴望恢复明王朝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不愿与朝廷合作,隐居山林之中的“遗民士人”。“金陵八家”也在此时应运而生。吴宏,江西金溪人,后移居金陵(今南京),“金陵八家”之一。他的画作与同时期的龚贤、高岑、樊圻、邹喆、叶欣、胡慥、谢荪的创作思想和方式相近,都有着浓重的“遗民”色彩。他遁迹山林,醉心绘画,借描绘秀丽的山川来缅怀“故国”,排解亡国之后的悲伤情怀。他的作品大多含有一种不染世尘、清新静谧的气质,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

   吴宏的画作多取材于优美的自然景物。他的作品构图疏密相间,气势雄阔,并且含有宋元诸家的元素。其画风与同期樊圻虚实相生、秀润淡雅的风格相近,但用笔较之樊圻更显尖峭、凌厉。吴宏尤其以画老树、苍石见长,多以碎乱的直线与晕染结合来塑造山石,表现出其凸凹、阴阳的视觉效果。周亮工曾这样评价他:“幕外青霞自卷舒,依君只似住村虚。枯桐已碎犹为客,妙画通神独亦予。”吴宏的书法也如同其山石皴法一样不拘一格,锋芒显露。从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吴宏《山水人物图》中,可看出“金陵风范”的艺术特性。


   《山水人物图》为纸本设色,纵15.4厘米、横17厘米。全图描绘了画中人于江边送别友人,久久不忍离去的生动场面。此作一改吴宏时常所表现的幽雅秀美之风,用意境相融的表现手法抒发自己情深意浓的胸臆。画面主体由人物和景物两部分构成。画面中部是一株叶片落尽的参天老树,枝丫纵横,立于湖畔。背景白茫茫一片,与静静的湖水相互映衬,带给人浓浓的秋意。溪水沿坡地蜿蜒而出,流入静湖之中。湖边杂草丛生,显得干枯萧瑟,更增添了秋景的实感。画中的自然景物均以直笔硬线勾勒,笔势雄强;而渲染则工细清润,使画面整体意境幽雅深邃。画家将人物置于画幅中部——溪边坡地的平坦处。两位老友相对拱手叙话,他们身后有一童子席地倒靠于行囊上酣睡。人物以细劲流利的线条勾画而成,神态生动自然。整幅作品,远观云水迷蒙,一派空灵;近视参天老树下,两老友轻声交谈、童子酣睡。湖边溪水流动,枯草在秋风中摇曳,人声、风声、水声相互交融,表现出人景相互映衬的优美意境。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特别是画中墨色浓淡对比强烈,更凸显了情深意浓的氛围,笔情墨意尽显其中。吴宏在此作中所反映出的景物处理方法,与金陵诸家淡雅细腻的笔风有诸多相似之处。

   吴宏自题“弟宏送雪客世兄南归,图此志别”于画中的坡地溪边。从题款可知,此作是画家送友人南归而作的。题款行笔飘逸流畅。画家将自己的情意全盘托出,题写于画上,使意、景、人融合得更加紧密,进一步衬托出画境之美。画家所描绘的在烟霞迷雾中与友人长时话别的情景,体现出一种与尘世隔绝后,又要与走入尘世的友人话别的矛盾心理。吴宏创作过许多清新雅静的山水画作品,但是将这种矛盾心理呈现在画作之中的情况却十分少见。

   吴宏的《山水人物图》布局严谨,运笔劲逸,意境幽深,同时又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全图彰显出金陵画风秀美的特性。在清初的画家群体中,金陵画家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山水画自然之美的创作水平,也充分体现出画家们游历山川、醉心于绘画的创作思想和方式。他们作品中所呈现出的静美之韵和自然之气正是“遗民”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他们对故国山河的眷恋全部变成了画面上具体的自然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对后世以景写意、情景相融的创作方法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