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故里 青藤书屋与徐渭
一 书圣故里

通过这个牌坊就到了目前绍兴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街区。牌坊上的对联清楚地告诉你这个街区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个景点都会令人回味无穷。其对联:幽巷长街重展千秋画卷
戒珠题扇永留万古书香 翰墨春秋。

书圣故里在大片古民居中,坐落在美丽的蕺山南麓。山上有文笔塔。

众多的文化古迹散布在社区的四街六弄之间。整个景区里弄小巷,粉墙黛瓦,青板石路。

小桥流水,傍河人家。

使社区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街市文化的气氛。成为绍兴历史文化古城的缩影,尤其是书圣王羲之对绍兴的历史文化影响颇深。
蕺山脚下西街的戒珠寺原是王羲之的住宅,后王羲之弃宅为寺。起名为“昌安寺”。在唐大中六年(852)更名为戒珠寺,意思是“戒律清白,犹如珠玉”。咸通三年(862)衢州刺史赵磷直书戒珠讲寺额。王羲之为什么舍宅为寺呢?这得从王羲之喜鹅爱珠说起:一天他在家里正在玩赏一颗宝珠时一位僧人前来造访,王随手将宝珠放在桌子上招待客人。这时又有一位客人到来,王请僧人到内屋稍候,自己出去会那位客人。回来后发现桌子上的那颗珠子不见了,于是就怀疑僧人偷拿了,但没有明言,可是脸上却流露出对僧人的鄙夷之色。僧人感到委屈,又觉得有口难辩,不久这位僧人郁闷而终。几天后王羲之的大白鹅也死了,刨腹一看原来是鹅吞了珠子,王心中悔恨交加,觉得愧对僧人。从此戒掉了赏玩珠子的习惯,并为此事舍宅为寺,以此为戒,纪念僧人。同时在兰亭序集里也有对此事的感叹。
戒珠寺的规模很大,为城中八大名寺之一。

由于戒珠寺原来是王羲之宅居之地,看来他在这里不断地书文题字,门前的大墨池足有几十平方米大,练就了空前绝后、举世无双的大书法家。 在蕺山街的一座桥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晋代右将军、会稽内使王羲之每次从宅第出来途径蕺山街走上小
桥时总能看到有位老婆婆在桥头摆小摊卖六角扇,但买的人却很少。有一天王羲之又过小桥,见老婆婆守着扇摊,愁眉苦脸,顿生恻隐之心,于是在她的扇子上各题五个字。老婆婆看了非常恼怒!王羲之笑着对她说“你只要对别人说这是王右军题的字,每把扇子卖百钱不出问题”。老婆婆心想:我卖五钱都没人买,卖百钱岂不是开玩笑。试试看吧。结果,不一会由王羲之题字的扇子以百钱的价格被行人抢购一空,有的人怕买不到还多给一些钱。老婆婆高兴的合不拢嘴,就这样老婆婆天天找王羲之给题字。后来人们把这座桥叫题扇桥。桥左侧石碑上的红字是:晋王右军题扇桥。
由于老婆婆每天做了不少扇子等候在桥头让王羲之给题字,时间一长,王羲之觉得不可思议,就这样他每次由外面回来都要从边门溜到一条宽两米左右的小弄里躲着,等老婆婆走了才回家。后来人们就把这个里弄称为躲婆弄。

王羲之的书法好到尽人皆知,于是有很多人都想得到他的题字。但是王羲之是不肯把字轻易送人的。有一富商灵机一动,买通了王羲之的邻居。王羲之爱鹅,于是邻居大妈抱着一只雪白的大鹅,来到王羲之家,王羲之看到这么好的鹅,非常开心,于是提笔为大妈写了几个字。富商去大妈家中取字时被王羲之撞见了,他极度懊恼,连声说“我以后再也不写字了!”于是抓起那只笔,向桌上一掷。没想到那笔从桌上弹起,穿破窗纸,沿着窗外弄堂向前飞去,结果这条弄堂就有了笔飞弄的美名。

在社区的斜桥弄八号。有王羲之陈列馆,主要展示王羲之、王献之及受王羲之书法影响的历代书法家的作品。馆内有王羲之书法名作展厅,王羲之生平事迹展厅、历代法帖名作展厅等等。
这里有书法作品展示。

同时有一些王羲之典故的图画。有王羲之教子的习字图。图中展示的是王羲之指导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习字,其夫人与另外六个儿子一起观摩的场景。
曲水流觞聚雅士,兰亭序集万古芳。
失友戒珠宅改寺,前车之鉴不复辙。

王羲之欣然题扇,老婆婆喜笑开颜。

羲之写经赠道士,道士群鹅送羲之

在馆内天井处,有王羲之指导王献之习字的雕像,惟妙惟肖。
馆内有一处建筑为羲之笔庐,据说王羲之把练习书法用的毛笔都堆放在这里。同时他也曾经将练字用废了的毛笔积攒起来,起冢埋葬,传为美谈。

社区内有很多桥,除了题扇桥外,还有咸宁桥、蕺坊桥等等

在笔飞弄13号有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居。

有建于清代的尚德当铺。因为里面现在成了民居和商铺,所以没有进去看。

这里还有建于明代的蕺山书院,有建于清末的钱业公所,有肖山街的探花台门等等,但是这些地方我没有去观赏。
2
青藤书屋与徐渭
一个幽静的小院,两间旧式的平房。这就是我明代著名的大书法家、艺术家徐渭的出生地和读书地,也是青藤画派的发源地。它坐落在绍兴前观巷大乘弄。

青藤书屋连同庭院在内面积不足两亩,南北西与民居相邻,周围有高墙遮拦。环境闹中取静。

青藤书屋具有古代人文园林的特点,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民居。分为庭院,前室,后室及天池。
院内月门上的“天汉分源”为徐渭的手迹。
青藤书屋原名“榴花书屋”。相传徐渭小时候喜欢顽石中长出的青藤,因为觉得它倔强孤傲,生命顽强。所以在十岁的时候亲手栽植一棵青藤,于是把“榴花书屋”逐渐更名为青藤书屋。在屋前有一个七尺见方的石砌水池,徐渭赐名为天池。因为在徐渭看来“此池通泉,深不可测。水旱不凅,若的神异”。在天池两边的石柱上有一幅对联:一池金玉如如化
满眼青黄色色真。据说是徐渭所撰。是描写青藤和天池的。
在庭院里有一口井,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徐渭在少年读书时,一天,老师把一包礼物系在三米多长的竹竿顶端,让学生在不放倒竹竿的情况下把礼物取下来,各个同学都束手无策,唯有徐渭把竹竿竖到井里,轻松地拿到了礼物——文房四宝。

青藤书屋的主体建筑为这间坐北朝南的平屋,中间有一墙隔成前后室。  
前室的青藤书屋匾是明代书画家陈洪绶所书,下面是徐渭的自画像。画像边有徐渭写的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上联寓意徐渭晚年生活的艰苦。下联是对自身艺术的写照。徐渭对戏曲及戏曲理论都有较深的研究,大戏曲家——绍兴的汤显祖对他十分赞赏。他主张把当时南北两支不同腔调的戏曲合二而一,所以自称为南腔北调人。

现代书画大师潘天寿书匾青藤书屋,表达对徐渭的敬仰之情。

徐渭博学多才,文武兼备,懂兵法,书、诗、文、画精佳,并爱好曲艺。被称为“光芒夜半惊鬼神”的旷世奇才。他刚正不阿,却一生命运坎坷。二十岁中秀才,后连续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早年他曾投笔从戎,参加抗倭战争,为保卫绍兴,参与谋划打过许多胜仗,报国为民。后因奸臣严嵩败露,又因他是严嵩手下官员的幕僚而受到牵连,再加上妻子不忠被他失手打死,故下狱七年。被友人营救出来后看清了社会的真面目,于是纵情山水,遍游大江南北,精研书画艺术,开始了一生具有历史意义的、辉煌的文学艺术创作时期。在画坛上是我国写意派的创始人,青藤画派的鼻祖。他的书法也体现出“丰润中见超逸,狂放中见妩媚”。其精神气质可用“纵情”二字来概括。生活以当师爷、教书和卖字画为主。
 
  


徐渭一生不得志。晚年穷困潦倒。73岁时在贫病交加中油尽灯灭。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
以上是我在绍兴旅游的总结。还有很多地方我没有去,比如五泄、西施故里、秋瑾纪念馆、汤显祖故居等等。
谢谢朋友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