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无助的来源,是克服无助的开始

 自然阳光947 2015-08-20
“你真坏”、“你真笨”、“你怎么就比不上××”...随意出口的句子就是一把把利刃,稚弱的孩子无助地接受雕刻。心智不成熟的时期,孩子的心是未加设防的站口,对外敞开,他们接受别人的评价,继而将别人的评价变成自我评价。“我很坏”、“我很笨”、“我怎么做都比不上××”,在他们有能力自我评估之前,这些声音已经进入他们的内心。

 无助


心理学界的伟大发现:无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会的

经过7 年的反复试验,塞利格曼对于无助这项性格特质有了充分、深入的了解,他因此得出结论:无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会的。他的结论在心理学界内外引起了不亚于顶级地震般的轰动。须知,以往人们一直以为无助是天生的,有人表现为无助是因为他被造物者安排成如此这般的模样。

这一研究无论是对于塞利格曼还是对于整个人类都影响深远,它为塞利格曼在心理学界奠定了不容置疑的地位,也使人类有可能脱离板结的性格诅咒,向自由多迈出一步。无助既然是学习得来的,就可以凭借学习消除。无助是人对环境的俯首认输,对生活的缴械投降,对命运的无所作为。一旦消除无助,一个主动有力的、生机勃勃的、意兴飞扬的人生迟早会来临。

一个女孩曾说:“我的外表、家境、智商、学历,样样都不逊色,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心里总是莫名其妙地萦绕着软弱无助、惴惴不安的感觉。”无助如同迷雾般无声无息地进驻内心,等我们发现的时候,内心已然瘴气满布。

女孩的感觉其实很有代表性,很多人明明条件不错,能力不错,却总感觉“精神缺钙”,内心与安宁、笃定、有力这些正面的感觉绝缘。然而这种现象却并不难以理解,因为最初的无助,是在我们生命早期由与我们关系亲密的大人所注入的。如果说无助是学会的,那么最初的无助就是被大人主要是我们的父母所教会的。

让我们看看对孩子的真爱是什么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塑造自我的过程。如同雕塑从大理石中脱颖而出,我们逐渐摆脱蒙昧,成为眉目清晰、轮廓分明的自己。雕刻离不开刻刀,刻刀掌握在谁的手里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可以想见的原因,命运刻刀最初没有在我们手中,却由父母掌握,我们最初的、同时最重要的生命印记,就注定交由他们刻划而成。

生命早期的我们,是最柔软、最细致、最容易着力的材料,哪怕是轻手轻脚的一刻一划都可以在我们生命底部留下深刻的印记,而我们的一生都将受这种印记的影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命运轨迹”,尤其是对于从未反省过生命的人来说,童年的影响更是不可逆转的。凡是正常的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为自己的孩子做完美的刻画,然而美好的愿望若是没有一定程度的技巧来保障,就只能变成空想。

让我们看看对孩子的真爱是什么。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一般来说,在2 岁以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在2 岁到4 岁期间,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同时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他身边。

真爱不是一味的“给”或一味的“不给”,它包含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它一方面要尊重孩子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独立,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指引。这种真爱复杂且艰巨,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取舍。

无助的本质是,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客观评价自己的时候,接纳了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亲子教育近年来才流行于中国,以往的中国父母即便有满腔爱心,却不见得懂得什么是真爱,怎样才能正确帮助孩子成长。再看看我们的社会现实。由于缺乏保障,人们备感焦虑,比西方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就源于此,竞争遍及整个社会,连幼儿园都未能幸免,所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被人们普遍接受。

竞争如此激烈,孩子“优秀”与否至关重要,很多父母竟然把爱与“优秀”挂起钩来,孩子“优秀”就值得爱,孩子“不优秀”就不值得爱。有些人有一种整体性的语言习惯,喜欢把暂时状态视作永久状态,把一个人的偶尔表现和他的人格联系起来。例如,孩子一次测验成绩不理想,家长会说,“你真笨”;孩子一次捣蛋,家长会说,“你是个坏孩子”。

不懂得真爱、重视优秀胜于重视孩子本身、整体性的语言习惯,仅仅这三条,就足以让父母将否定性的评价暴风疾雨般地加到孩子身上,更遑论少数性格有疾的父母,肆意地将他们得之于外部世界的失意、挫折、焦虑、无助都发泄在弱小的孩子身上,给孩子带来终生难以愈合的伤痕而不自知。

“你真坏”、“你真笨”、“你怎么就比不上××”...随意出口的句子就是一把把利刃,稚弱的孩子无助地接受雕刻。心智不成熟的时期,孩子的心是未加设防的站口,对外敞开,他们接受别人的评价,继而将别人的评价变成自我评价。“我很坏”、“我很笨”、“我怎么做都比不上××”,在他们有能力自我评估之前,这些声音已经进入他们的内心。

即便年岁渐长、能力攀升、父母停止责骂他们,但这些声音依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盘旋不休。每当孩子们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这声音就会猝不及防地蹦出来,反反复复地斥责、贬低我们,令孩子们的力量受到腐蚀,令孩子们感觉软弱,感觉对生活力不从心,感觉自己既不可能赢得更好的生活也配不上更好的生活。


内容节选自《准许自己为人》,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编辑:贾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