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七章简释:“究”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如水似衡0919 2015-08-20

《道德经》第七章简释
“究”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章简释: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的原因,
是因为其不存在为自己而生存的概念,(有万物就必然有天地,)故能长生。
正是这个道理,圣人守中居后,而受到百姓的推崇和尊敬;
置身度外,(不存在利害瓜葛,不存在利害争端,)而身存。
不正是以其无私(把个体融入“群体”,体现其不可或缺之作用)的原因吗?
故能成就其自身作为个体得到“群体”的认同,而获得生存地位和价值)。
----------------- 

【说明】:理解好老子“私”字的真正含义,是本章的关键。
( yé) 古同“耶”,疑问词。
(sī) 从禾从厶,对公而言谓之私;义指:
    1.个体的(individual) 
    2.
个人的,自身的,自家的(persenal) 
    3.
不公开的(private) 
    4.
秘密的(secret)。

    文中第一个“私”指在“天门开阖”中,“个体”“群体”的“回馈”或奉献;第二个“私”指在“天门开阖”中,“个体”“群体”的“认同”而得到的生存地位和生存价值。

    本章文字浅白,理解难度在于世界观。比如,我们说: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无私奉献新鲜“氧气”给大自然,这里的“私”不是我们人类想象中的“私”;借文中“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来理解“绿色植物”,其意思是:绿色植物有其自身的价值,一切都有其“天性”,它们吸收“二氧化碳”没什么痛苦可言,它们奉献出新鲜“氧气”也没有什么失去的感觉。不正就是这种无所谓的感觉,恰恰成就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在大自然中(或是人文社会,以下同),那些利他(它)或称迎合大自然的物种或行为,往往得到大自然的欣然接受,并成功的存在下来;相反,那些遭到大自然所拒绝的,必然为大自然所抛弃(或称淘汰),最终失去存在的地位和价值;此两者都是同一道理。

 

(版权保留,转载请注明来源:周有光文化博客/桃李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