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粗识古籍的注和疏

 taishanzisun66 2015-08-21

 粗识古籍的注和疏

我们在读古汉语时,常常迂到“注”、“疏”二字,什么是注?何以是疏呢?

是对古籍经典、原典直接解释。注有传、笺、解、章句等。

--- 是为经书作注的著作。即解说经文的字词,阐明经文的大義。一般都是由他人记述,对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解释。如《春秋公羊传》《毛诗诂训传》等。

诂训,又作训诂、训故、故训、古训等。

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现代语解释古代语,用普通话解释地方方言。

一般认为,用通俗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叫诂。《训诂学》是一门学科,其有形训(直)、音训(转)、义训(陈说)。

--- 对前人的文意,或是对传作注解、补充、订正。现多侧重于对原文中的典故、词语出处的考证。

集解--- 分为两类,一类又称集注、集说、集释。即是汇集各家之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作者自己的見解。

另一类是,不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人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章句--- 就是“离章辨句”。其特奌是除对古书逐词、逐句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义、分折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此外,还有“音義”,或称“音训”、“音注”、“音解”等。顾名思叉,即是以辨音释意为主,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

“音義”的出现,与切音密切关系。

 

疏,即对注文(笺)进行疏通、解释。疏有义疏、疏义、义注之称。就是疏通其义。

疏文中还一疏体称正义

正义,此疏出自唐代。唐人孔颖达(574-648)作《五经正义》。“正义”是在最首脑领导下进行。所谓“正前人之义疏,奉诏更裁,定名曰正”。目的是“定于一宗”。类似今日的国家标准、权威注释。

为什么要对注文作疏呢?

一是,古注比较简略,有时意思不够明显。

二是,由于时代发展和语言变化,后人不但读不懂古书,连旧注也读不懂了。因此,就需要对旧注再加以新的解释。这就是中国古籍注释中的“注而又注”现象。

 

注与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    先有注,后有疏。

二,    疏是对注的疏通,是进一步的解释和发挥。

三,    疏不破注。即疏只是以注为基础,在其基础上解释、发挥。但不能纠正、反驳。

为什么呢?由手学术的发展,学派的产生,读书人渐有门户之見。做学问或从师是要讲究守章法的,必须注重学术之源流。

此作法优点是,彼此一致,自圆其说,无抵牾,无矛盾,显示了学派之見。其不足是,拒采不同見解、观奌、解释,显得狭隘,有胶柱鼓瑟之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