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言:孩子不是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

 长沙7喜 2015-08-21


强迫孩子为我们的虚荣去做他不擅长的事,强迫孩子去成为他成不了的人,只会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使他丧失自信心。每个父母都认为他这样做是爱孩子,但是,当我们爱孩子爱到只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荣耀与光环时,他们本身的荣耀与光环反而会在我们的企盼中流失。






孩子不是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


文=洪兰、尹建莉


晚上10点半,我在地铁站看到了同事的女儿。我很惊讶她这么晚了还在外面,因为她母亲对她管教很严(她说不希望太早做外婆),这个时间不太可能允许女儿出来。女孩看到我立即跑过来抱着我哭,原来是和母亲吵架了,一气之下才离家出走,但是忘了带钱,口袋里只有一张交通卡,来到车站后不知去哪里好,正在徘徊,看到我好高兴,这样就有台阶下,可以回家了。

我知道她母亲以她为生活重心,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问她为什么会和母亲吵架,她说妈妈对她照顾得太周到,连呼吸的空间都没有给她,她要窒息了。而妈妈一直说是为她牺牲,一旦达不到母亲的期望时,会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她说她活得非常不快乐,也害得母亲不快乐,她感觉压力非常大。

她的话令我沉思。每个孩子都需要适度的个人空间,父母爱孩子爱得紧迫盯人,反而让孩子觉得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想尽办法要脱离父母的掌控。这对母女都活得好累。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取悦别人,忘了让自己快乐。孩子要取悦父母,拿出好成绩;父母又要取悦孩子,累死累活。

长期取悦别人会失去自我,一个失去自我的人是不会快乐的。这个道理对父母来说也一样。天下的父母都是为孩子好,但是只有自己快乐,孩子才会快乐。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因为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母亲的情绪会严重影响家庭的气氛,影响孩子的心情。父母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把自己照顾好,然后孩子才会生活得好。

许多女性感叹:以前孩子小的时候,白天上班,晚上带小孩,蜡烛两头烧,可是一点都不觉得累,每天天一亮便跳下床,准备开始为一家子打拼。可现在为什么孩子大了,不需要整天忙接送,工作也熟练不紧张了,反而觉得很累,提不起劲来呢?为什么在孩子小,有房贷压力,工作上又时时得看老板脸色、戒慎恐惧过日子时有精力、有冲劲,反而在孩子长大、房贷还清、自己也升做小主管后,觉得意兴阑珊,日子难过了呢?

我觉得有一个原因,是先前的“预期”和后来的“失望”带来的心理打击。孩子小时,我们期待他将来成龙成凤、光耀门楣,所以我们拼命赚钱培养他、教育他,给他最好的机会,所有的苦我们都甘之如饴,发奋自己过去没有享受到的,一定要让孩子拥有。

但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个性一天天明朗时,父母看到孩子不可能成为自己理想的那个人,失落之感便油然而生,不知自己哪里做错,使孩子偏离了自己设计的轨道,于是更加努力去塑造孩子。直到有一天教训孩子时,孩子顺手把父母推回去,这时父母才猛然觉醒:孩子管不住了,自己已无能为力了。只好承认“投资失败”。这时,父母的日子便过得一天比一天消沉。

这究竟是谁的错呢?父母、子女都觉得自己很委屈。父母觉得自己尽了力要做个好父母,但是失败了;孩子觉得自己也尽了力,无奈父母的要求过高,达不到。双方都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对方不满,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与家庭气氛的低沉。其实,我们常把得不到的想象得很好,所以痛下决心一定要得到,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在付出很大代价、短暂的虚荣烟消云散后,往往觉得所谓的光荣不过如此。可是孩子失去的童年及破裂的亲子关系已补不回来,后悔莫及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成年的孩子在清明节的时候,跪在父母墓前会觉得自己不孝,没有达成父母的期望。其实,当我们对孩子没有非分的幻想时,我们就不会有幻想破灭的痛苦,生活就不会了无生趣了。快乐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生命、每天过日子的态度。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扮演很多种角色,我们是女儿、妻子、母亲,是朋友,是教授。扮演的角色越多,内心的能量越大。一个角色受伤时,其他的角色可以出来支持,当打击来时,就能保护我们不受伤害。不致像很多传统的女性一样以丈夫、孩子为生活中心,一旦丈夫变心或孩子离家上学就会顿失生活的重心,不知该如何打发时间了。朋友越多的人,社会资源就越多,也越不容易受到单一失望的打击。

做父母的更要多读书,接受新的观念。多读书让我们看到事情的因果关系,了解因果关系就明白事情在外界的定位,不会以为是自己不好,自怨自艾。要想有快乐的孩子,父母就应该以自己为生活重心,多交朋友,增加自己活动的范围,为自己而活。你会发现当你为自己而活时,你会快乐很多,你的孩子也跟着快乐了。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包括孩子在内。请你为自己的人生而活,也留一个空间让孩子为自己而活。

只要住过加州,移民过美国,或曾经想移民美国的人都听过“维尼中学”这个名字。它在亚裔圈中非常有名,等于是台湾的建中、北一女(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是台湾最有名的中学),家长挤破头地想把他们的孩子送进去就读。在美国也有名牌、重点学校,相信很多人很好奇,而《明星高中LiveShow》(School of Dreams)这本书的作者,便是实际到这个学校去驻校观察,将校长、老师、学生的心路历程,毫无保留地写出来供我们参考。

这本书一个可以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在于它摘录了一些学生的作文,而从书中所引用文章的作者姓氏可以看出,该校大部分是亚裔学生,尤其是华裔,如洪、崔、沈等姓。这些生长在美国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照说是我们台湾孩子羡慕的对象,因为没有联考的压力,但是从他们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并没有改变,因此他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并不比我们的孩子小。

我们看到他们也会在汽车上假装睡觉,逃避跟父母讲话;他们对父母要求一定要进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也会反抗(为什么我不进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这辈子就完了?你为什么会没有脸去见你的亲戚朋友?我有作奸犯科吗?);我们也看到他们被逼着上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补习班的无奈。他们的焦虑、抑郁、没有安全感和亲子关系的紧张,跟我们这边是不相上下的。

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终于了解,如果问题出在我们父母身上,不是给孩子换地方上学就可以解决的。假若换地方可以解决,为何过了一个太平洋,到了彼岸,那些华裔孩子仍然如此不快乐?

很多人把压力怪罪到环境上,因为环境的确会造成压力,但是最大的压力来源其实是自己的心态。如果自己有这个看法,环境没有给你压力,你也会去想象个压力出来;但是假如自己心中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时,环境是莫奈你何的,只可惜能做到这点的父母很少。

当年我在美国教书时,常看到华人朋友忙得团团转,成天接送他们的孩子去做志愿服务,甚至有人叫孩子去非洲、中南美洲服务,因为这种资历容易进医学院、法学院。结果孩子申请上大学,就好像父母去打一场社会地位的肯定战一样,难怪孩子们会在作文中说“我没有自己的生活,每一分钟他们都替我安排好了”。这些话听起来这么熟悉,这不就是我们台湾孩子所说的话吗?所以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如何深深根植在每一代的父母心中,漂洋过海后仍是一样。

今天教改不成功,孩子越来越痛苦,不知有没有人静下来想一想,这些痛苦其实是我们大人为了自己的颜面所添加上去的负担。“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要比一代强。”这句话绝对没错,因为人类的演化就是每一代都比上一代强,“青出于蓝”要“更胜于蓝”。但是“强”的定义却要因时代、因孩子的天性而有所不同。在封建制度之下,“强”当然是指科举功名,就像王允对薛平贵说的“吾家三代将相,不招白丁”,就是绣球打中了你,也不认账。我们知道古代商人的地位不高,某些颜色和某些布料是不准他们用的;但现在任何领域只要混出名堂,都会受社会的尊敬,现在是科技整合的时代,每个领域都可以出人头地。这点我们一定要提醒父母。

让孩子进入名校只是提供给他一个较易成功的环境,如何利用这环境或要不要利用这环境,还是在孩子个人的意愿。也就是说,假如我们不能激发起孩子求知向上的动机,名校或一般学校都没有什么差别。

学习不像政治,政治是时势造英雄,但学习是动机创造环境,就像那句名言:“生命自己会找到出路。”因此,教育者的任务其实是启蒙,引发动机,提供机会而已。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认清自己的角色、权利和义务时,社会必然平和很多,人也会快乐很多。

现在的青少年不快乐,有一个原因正如书中所说的:“不管我多努力我妈都不满意,我在他们眼中永远是个失败者。”这种话是个警讯,是青少年死亡率中自杀占首位的原因,也是抑郁症最大的成因。

曾经有位高中的辅导老师把正向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的忧郁量表给全校学生做,结果发现有70%的学生处在忧郁症边缘。忧郁症的特征之一是沮丧,对困境无能为力时,自信心会崩溃。“有梦最美”固然很好,但是要诚实检视自己的能力,当目标定得太高时,美梦变成噩梦,会赔上自己的性命。

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兔子、鸟、老鼠决定办个学校,而它们都觉得自己的长处很重要,一定要列入课程。于是小兔子被训练去学飞,结果跌断了腿,使它原来可以拿A的跑,因而得了C;小鸟本来飞得很好,但是为了学打洞,折断了翅膀,使原来可以拿A的飞翔,现在只有拿F了。

强迫孩子为我们的虚荣去做他不擅长的事,强迫孩子去成为他成不了的人,只会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使他丧失自信心。每个父母都认为他这样做是爱孩子,但是,当我们爱孩子爱到只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荣耀与光环时,他们本身的荣耀与光环反而会在我们的企盼中流失。因为我们做父母的让孩子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是不对的态度。因此请不要让孩子觉得SAT、常春藤名校和成绩是人生唯一的大事,是生命的分水岭;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看到世界不会因为大学联考而改变,人生比这个重要的事不知有多少。

成绩只是一种考量手段,不必太计较,如何让孩子有信心,敢去面对明天,才是成功的真谛。当你考上了大学,没有人管你中学是念哪个学校;拿到了博士,没有人管你大学是念哪个学校。人生是看终点,而不是看起点,请父母们把眼光放远,看他30年以后的成就吧!







如果觉得文章有价值

转发到朋友圈、微信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