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恕诚先生的学术关怀_方锡球

 qingfengshushe 2015-08-21
2015年8月23日是业师余恕诚教授逝世一周年,仅以此文,纪念恩师。
余恕诚先生的学术关怀
方锡球
近代以来,学术已成为一种人生方式和社会文化,许多杰出的学者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体现或表达了自己对现实、对人生、对文化、对人类的关怀。余恕诚先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本文所言之学术研究是狭义的,不包含学术活动,专指产生学术成果所需的研究。在学术研究的关怀中,对现实、人生和文化的关怀是优秀学者的共性,不同之处体现在对人的本身的关怀角度不同。比如程千帆先生20世纪出版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表现着对人的命运的关心,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体现的是对一定群体的现实关怀,而童庆炳先生是以想以自己的理论话语表达对文化建设的关怀。
余恕诚先生在长达5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特别是中年以后,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学术取向、研究范式、对审美规律的探寻和总结等方面,体现着他的悲天悯人之心,他在学术研究中对审美关怀的建构,体现出人格心理重建的现实要求和人性建设的意图。这些表明,他的研究指向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需求的关怀。
一. 余先生学术研究关怀的时代语境
余恕诚先生学术起步于大学学习阶段。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学生时代,就发表学术论文,中间一直没有间断,即使文革时期,他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
余先生的青少年经历可谓偃蹇艰辛。他所受的基础教育也与大多数人不同,小学毕业后,是去水田挑稻把偶然发现肥西县初等师范的招生简章,由于家境困难,经过家庭、个人的激烈思想矛盾,才去参加考试,进入初级师范,接着上中级师范,然后保送安徽师范学院(后更名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读书。由于漫长的师范经历,使得他对于教育与学校对人的意义有自己独到深沉的体验和别有会心的思考。当时学校名师辈出,学术氛围浓厚,宛敏灏、张涤华、张煦侯、卫中璠等一批杰出学者勤奋耕耘,弘文励教,培养了先生热爱学术,敬畏学者的品质。先生认识到,学术与教育都需要师生健全的人格去独立的思考,才能推动现实进步和人的发展。
余先生进入学术研究的时代,面临的是现实苦难与人性残缺的历史现实。1961年他在《合肥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发表《〈创业史〉的语言艺术》是在大学四年级,之后留校任教,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1961年到70年代中期的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