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开沅:大匠运斤无弃木

 红色亚细亚 2021-05-29

章开沅:大匠运斤无弃木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创建人,章开沅先生于2021年5月28日8时15分在武汉仙逝,享年95岁。

章开沅先生祖籍浙江吴兴,1926年7月8日生于安徽芜湖。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1948年12月赴中原解放区,后长期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1983年至1985年任华中师范学院院长,1985年至199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80年创建中南地区辛亥革命研究会并任理事长,1986年任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客座研究员及客座教授,其深厚的学养和人格魅力深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历史与未来的守望者

章先生的学术生涯从辛亥革命起步,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被海内外学者公认为辛亥革命史研究权威。1981年,章先生与林增平先生主编的120万字的3卷本《辛亥革命史》面世。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辛亥革命综论性的煌煌巨著,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赞誉,被称为最能体现当时中国辛亥革命研究的观点、方法、水平的权威性著作,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又被列入国家精品著作再版。

章先生是南京大屠杀研究以及贝德士文献研究的杰出贡献者。出于一个历史学家的良知和历史责任感,自九十年代初,章开沅先生投入到贝德士文献的系统发掘、整理和艰苦研究,相继推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荣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南京:1937.11——1938.5》、《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曾两度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贝德士文献研究》等著作。这些论著有力抨击了日本右翼分子的谬论,为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铁证,强有力地捍卫了历史的尊严。除了著述,章先生还广泛参加有关社会活动,发出正义的呼声,勇敢揭露南屠真相。2006年,在首届南京国际和平论坛上,章开沅先生被授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别贡献奖。

章先生是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先行者和推动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章先生毅然涉足这一学术禁区,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性指导意见,并于80年代末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中国首届教会大学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此次会议的论文集《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在“国内外均受到学者们的欢迎及重视,被视为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历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章先生还于1994年初在华中师范大学创建了国内首家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出版《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

章先生不仅关注历史,而且拷问史魂,关注现实,提倡“参与史学”,主张“历史学者不仅应该积极参与现实生活,而且应该成为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与影响现实生活,并且与人民一起追求光明的未来。”先生身体力行,数十年来,积极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对湖北、武汉及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及建设事业提供真知灼见。

章先生继承了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史学理论与方法等多个领域有重要开创引领之功,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2018年12月,章开沅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

甘当“人梯”与“铺路石”的大先生

大匠运斤无弃木,大师授教无弃人。章先生乐为人师,甘当“人梯”和“铺路石”。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执教以来,章先生注重言传身教,反对教条主义和照本宣科,力主与学生行平等交流,在培养学生广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章先生严格要求学生脚踏实地做学问,不急功近利,不趋附世俗,以学术精品来追求更高层次的真、善、美。章先生他还对毕业学生进行追踪关怀,给予学术研究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心。 

章先生胸怀坦荡,平易近人,诲人不倦,无任何门户之见。只要是勤奋好学的青年学者,他都热诚相待,尽力扶助。不仅本校本所的后学,对校外甚至国外的青年学者他也一视同仁。许多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受到过章先生的指导或影响。他认为,“真正的史学其价值必然超越国界而为世界所认同”。在美国、日本讲学访问期间,他总是利用讲课、讲演或者参加学术会议等机会广泛地与海外青年学者们进行接触,关心他们的成长与研究工作。

有教无类,不拘一格,兼收并蓄,是章先生教育思想的最闪光之处。他主张任何学术研究都需要多视域、多维度、多元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术的健康发展。所以,他的学生来源也比较广泛,既有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又有来自不同人生阅历的,还有来自不同工作领域与岗位的。而且,他非常尊重学生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与个人职业选择,不是要求他们个个毕业后都从事史学研究。

章先生在20世纪 80 年代就提出“当前大学教育的着眼点应是培养21世纪的新人”。21世纪的新人是指“适应性比较强、基础知识广博的通识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提出是他基于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敏锐洞察与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把握。章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培养时代新人理念富有创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

2014年4月16日,作为资深教授的章先生,在第四次提出辞去资深教授后,终于得到了学校同意。章先生成为人文社科界辞去资深教授的第一人。当天上午,华中师范大学为章老召开了“荣誉离休会”,为章老颁发离休证书,授予其“荣誉资深教授”称号。

引领华师发展的旗帜

章先生1983年至1985年任华中师范学院院长,1985年至199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自被任命为华中师范学院院长,章先生就被改革的大潮推到了浪头上。当时的华中师范学院“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学校工作运行几近“瘫痪”。但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正如他在就职大会上说: “我宁可站着倒下去,也不躺着混下去! ”

章先生带领全体华师人从华中师范学院昂首迈进华中师范大学,并于1985年为学校争得邓小平同志的题写的校名。从此学校进入发展的一个崭新时期。

章先生在任职期间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在思想政治方面,他主张立德求实,提出“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关心学生、为人师表”,增强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学科研方面,他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于1985 年改学年制为学分制。1987年,他提出“本科为本,切实加强本科教学”,重视本科教学。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他集中优势支持办好若干重点学科,形成科研特色。在社会服务方面,他主张“教育服务整个社会”。1987年,他推动华中师范大学与湖北省仙桃市进行“一校一市” 全面合作。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他于1985 年以校长身份出访,与美国 13 所较具规模的综合性大学正式签订交流协议,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章先生提出“高校一切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名言。为此他深入学生食堂与学生共进午餐,并首创了与学生“对话”的形式。

章先生主张,大学之光在于文化的积淀,精神的传承,学脉的延续。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变迁,但是教育的发展又具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有其绵延千年、衔接古今的内在规律。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立的大学精神,源远流长的学脉正是其闪烁的大学之光,照亮民族,照亮人类。

无论是治学、治教、治校,章先生都有的一个基本信念: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正义感和使命感。他说过:“没有历史感的知识分子,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章先生所说的使命感,不仅仅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还包括其现实关怀、批判精神和特立独行的品格。

章先生常言,“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先生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思考也没有停止。他的心怀关注着青年、教育和文明,他的眼光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我们心里,先生永远年轻!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