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调适,远离倦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群体也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在我的周围就有好些老师出现了对自己教师职业的倦怠。我心理有些恐慌,害怕自己不久的将来也会变成这样。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希望一直从事这项工作,也渴望能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喜欢学生用纯真的声音叫我老师,喜欢看到学生对我展示灿烂的微笑。 其实,面对一些学生课堂的一些出格的表现,会逐渐的从认真管,到不想管,慢慢也就习惯了。认真工作时总会有做不忘的工作等着自己,拿最少的钱任劳任怨地工作,可骂名最多,社会地位最低,教师既不是物质上的富有者,现在连精神上正常的名誉都得不到,教师没有一点光荣感。教学上付出的努力得不到领导与家长的认可,甚至学生都可能会表现得不满,甚至反抗。热情在头几年一下子用完了,现在没激情了也就再也不能支持那么高强度的工作了。既然如此的话,那么现在就用不着每天那么辛苦的教学了。听完黄老师的回答,我深思了。我应该从现在开始要注意每个会使自己变得倦怠的细节,处理好类似的事件,要让自己的事业成为你终生的事业。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好坏不仅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有影响,对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从本质上看更是会影响到老师的职业生涯。我们都是最初怀着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可是由于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不能恰当地处理,使得教学工作无法完成。逐渐对工作失去耐心,渐渐的倦怠的心理就产生了。当教师的时间长了,渐渐感觉当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甚至有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这种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人的工作,导致工作恶化,于是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 ,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恶化,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破坏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是由某一件事情造成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映过程。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有教师本身的内部原因外,还有社会的、学校的、工作任务、教学对象的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有老师自身的原因在。不同的人格特征使倦怠的个体差异很大。不自信状态的容易产生倦怠感,对自身缺乏正确认识、期望值过高的教师也易产生倦怠感。其次就是与教师的工作的相关。不同学科的老师倦怠心理的产生的容易程度不同,科任老师与班主任的相比的话,班主任比较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同时教师的工作要求教师扮演好多种角色,使得一些教师觉得不知自己忙碌地在干什么,工作负荷太重,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使得很多教师难以适应。繁杂的工作,名目繁多的评比,很多的会议,都使老师超负荷运转,身心处于衰竭状态。但很多时候教师努力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现实,以及生活压力的双重侵袭下产生了倦怠感。在这些的重压下,学校管理机制却只看成绩,没关心教师的发展。再者就是家长们的过高期待让老师压力剧增,这使得一些老师产生倦怠心理。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去调适心理,积极面对问题,面对压力。课堂可灵活管理学生。可以与学生多点沟通,控制好课堂与学生。面对教师过重的压力,我们应该积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当压力来临时,相信压力虽是危机,但也蕴藏机会,进而主动地适应压力;面对心理压力,教师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 作为教师本人应该科学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工作之余应该适当安排休闲的活动,可以适当地运动,锻炼身体,忙中偷闲,放松自我。早晨起来跑步,晚饭后散步或在闲暇之余逛街、听音乐等,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教师压力,也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成长,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教师要学会克服自己的倦怠心理,让自己拥有职业的幸福感,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工作和生活,不断调节心理状态,以一种平和、乐观的心态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要相信自己可以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顺利度过这个倦怠期,让自己的事业维持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