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如何教

 枫叶飘然居 2015-08-22
                                       他们如何教     作者:郑明娳

       多伦多的高中比台湾的大学还像大学,几乎没有班级,自然也没有班长、股长。学生自由选课,高一必修八门课,每门课因选修学生不同,所以会有八种不同的学生组合,每周上五天课。像大学一样排课,时常会有空堂,儿子有三天上午十一点半才有课,下午三点四十五分就放学。只因他四点正得赶去补习,比较忙一些。

       事后谈起来,他说:“这里的高中有点像是在玩,所以有这么多五花八门的课题。到了最后一年,想读大学的人要选读五门OAC的课,用这些成绩来申请大学,在这种班级里,上课气氛就不一样了。”

       这里的教育方式让我充满兴趣,几乎所有课程学生不但要事先预备,上课时也主要由学生进行。

       例如历史课,一开学就要学生一个个上台做两分钟报告,题目是“如果你要告诉别人你在加拿大的情形”。学生得先在家写好文章,上台把这篇文章背诵出来。儿子来到这里已经补习两个月,时常要练习作文,所以写一篇两分钟的文章还能应付。要他上台报告,则是相当痛苦的事。他怕生、不爱讲话、英语不好、从来没有上台讲话过……总之,对他是一大考验。

       我告诉他这是训练克服自己性格弱点的最好机会,何况他才来两个月,有啊“权利”说得不好。

       摄影课,要学生先拍摄一张照片,把这张照片裁成八九片,再重新组合出另一张全新的图片。

       我印象最深的是,十二年级时的科化课,老师要学生以科学为主题做游戏,有一次要学生每三人一组,必须“发明”一种从来没有人使用过的赌博工具。之后他经常带两位同学到家里,买了各种色纸,剪剪贴贴,终于弄出一组可以赌博的版图玩意儿。

       物理课,要学生利用环保废弃物做出一台可以行走的车子,不能使用电池。儿子开始搜集不用的宝特瓶、扣子、盖子、小木片……结果他做出来的“车子”,运用橡皮筋的弹力可以“跑”一段路,算是大功告成。我极喜欢这一类要学生“无中生有”的创造性功课。不过,事后儿子回忆起来,说“除了拼图片,其他的成品我都不满意。”这是他个人的看法。他上课曾经做出一座像圣母的铜像,那是我的最爱,念经时就跪在她面前,儿子笑说:“那是皇后,不是圣母啦!”

       这里的义务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居民学生不但不用缴任何费用,每月还有“牛奶金”,从出生一直拿到高中毕业。上课用的教科书由学校借给学生,学期结束后全部要缴还学校,给下届学生使用,如果学生把书弄丢了,必须赔偿书价,学校再购买新书。教科书只是暂借学生使用,所以书上不准写字,养成这个习惯,儿子连自己买的书都干干净净的。

       高三时,转来一位建中资优生,他跟儿子说各科都可以适应,就是英文课的上法跟台湾完全不同,他极为头疼。

       我很喜欢多伦多中学各种教学方式,回到台北后,忍不住对大学生试用,结果就像那位移民多伦多的建中资优生一样,学生集体不适应,努力到最后,只在研究所可以稍稍实践交流课程。

       他山之石要如何攻玉?对我来说是一大考验。

                                       ***

       多伦多的英文课等于台湾的国文课。在台湾,从小学的国语到大一的国文课本,不论教材与教法,都注重字词的解释、修辞格的辨析、内容的译介。如此的习以为常,当你用这种方法教大一学生时,他认为这是高四国文,他厌烦。但你不用这种方法教时,他纳闷、不习惯、不接受。

       不论国文或者英文,都得背诵单词。对于单词,儿子的英文老师从来不要求学生背。而是,只要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要学生抄下来,回家的作业就是把这些单字用来造句,再送给老师批改。儿子觉得这个方法对学习单词非常有效。

       高一的英文课堂,老师总是先发给学生一篇小文章,记得有一篇名为《Trapped》的短文,我很喜欢。

       通常老师给了文本,还会给几个问题,诸如:你认为它主要在说什么?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来说话?这篇文章的气氛是如何营造的?

       下次上课就讨论这些问题,由学生自由举手发言,互相批评,老师作总结。难怪有一次,儿子说:“我们上课都在聊天。”

       “什么?那怎么上课?”

       “不是乱聊天,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用聊天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

       原来这就是西方的教学方式。

       刚开始,我们母子一起讨论小文章的问题,实在是很好的亲子活动。记得学校要同学读 Elie Wiesel 的长篇小说《The Accident》时,刚好儿子遗失了英文电子辞典,我的英文程度无法和他一起阅读,只好半读半猜,再由他叙述给我听。这是一本很特殊、很沉闷的心理小说,探讨死亡问题,却恰好适合我们母子的胃口。作者连文字都非常特殊,有很多句子真是可圈可点。这本书让我非常遗憾自己是英文文盲,否则可以陪儿子读出很多宝藏。

       儿子的英文进步可谓神速──应该说出国前程度太差──当我读他一千八百字的《The Accident》报告时,看到他因喜欢这本书,明显受到作者文字风格的影响。我同时也知道,我再没有能力跟他同步阅读英文小说了。

       国文课,经常出现很多有趣的题目要学生作报告,例如:找一部改拍成电影的英文小说,就电影跟小说作比较。

       儿子当初选择《英伦病人》与电影《英伦情人》为题目,竟然被老师打回票。理由是:“这小说的写作方式很隐晦,你还没有能力阅读。”

                                                                                                                                                                                                                                                                                             儿子后来改为《辛德勒的名单》才通过。那年暑假,儿子不服气,到图书馆把《英伦病人》借出来读,果然如老师所说,不容易读。

        高二时他们上“莎士比亚“,似乎相当我们中文的“古文”,老师仍然不做翻译,叫他们去看电影《沙翁情史》作报告。

        回到台北,我恰好教英语系的大一国文,发下《Trapped》叫他们写读后感,还可以,但是,要他们发言讨论就做不成。

                                                   摘自《我和我的“小情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